李清華 沈陽師范大學
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以及西洋文化影響,在融合國外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形式。日語作為日本國的母語,是日本文化的重要折射與表達形式。日語和日本文化二者之間聯(lián)系緊密,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日本文化是日語的基礎,而日語則是日本文化的載體。因此,想要學好日語,必須在遵循日本文化章程的基礎上,引入現(xiàn)場文化,掌握日語結構的文化內(nèi)涵,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教材是教學開展的重要媒介。在日語教學過程中,教學內(nèi)容往往會隨著教材的不同而發(fā)生改變。因此,日語教育現(xiàn)場文化引進的第一步,就是要改善教材。比如,在學習“桜”這一單詞時,應結合景物圖片,簡要講述如下日本文化:櫻花是日本的國花,因地域差異,開放時間不同。日本北部的櫻花要比中南部開放的稍晚一些。在櫻花盛開的季節(jié),日本人常會在樹下喝酒、唱歌,欣賞夜景。通過引入文化背景資料,豐富教材內(nèi)容,合理調(diào)整教材的深度與廣度,適當添加趣味性知識,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實現(xiàn)較好的學習效果。
任何語言學習,學生都占有重要的主體地位。因此,學生學習能動性的高低對語言學習效果具有決定性影響。為了拓展眼界,學生可以通過報刊、雜志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等媒介,獲取學習資料,以便了解日本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等,為日語教育現(xiàn)場文化引入打下良好基礎。同時,日語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素養(yǎng),要保障對日本文化了然于心,在現(xiàn)場教育能夠為交流者提供精確且全面的文化信息。比如,可以從日本家庭文化入手,組織學生觀看日本人從出生到結婚、生子的影視資料,在促進其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聽力水平。此外,日語教育現(xiàn)場文化引入在側重理論知識傳授的同時,還應對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給予高度重視。比如,可以通過開設學習講座等,為師生之間的學習互動搭建溝通平臺,以便營造良好的日語學習語言環(huán)境;再比如,舉辦和服試穿、茶道品鑒、插花技巧培訓等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了解日本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習日語的積極性。
“和”文化是日語教育現(xiàn)場文化引進的核心所在,這對日語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日語教育應通過“和”文化研究,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有效開展教育活動。同時,還應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有效引入日語文化背景,制定針對性教學計劃。此外,日語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定期參與進修會等培訓,積極革新教學方式,強化知識導入意識。
詞匯教育方法主要分為直接說明法、對比法以及情景說明法三類。直接說明法就是在日語教學過程中,根據(jù)詞匯的文化底蘊,直接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補充說明。需要注意的是,日語教師要分清主次教學內(nèi)容,并根據(jù)學習者的認知能力以及學習特點,合理調(diào)整文化引入程度,對導入方法進行最優(yōu)化選擇;對比法則是通過對比分析中日兩國文化的不同,加強記憶,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熱情。比如,日文中的“好”與中文中的“是”的語境在特定情況下是不同的。日語中的“好”主要用于表達贊成與承諾,有時也用于隨聲附和。換言之,日語“我是你”,有時可以用于表示否定的意思;情景說明法主要用于多義詞以及背景詞匯教學,該方法對學生進一步理解詞匯在不同情景中的具體意義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日語與漢語的主謂賓結構不同,存在謂語后置的習慣。比如,我吃飯(わたしはご飯を食べる),“わたし”是主語,“ご飯”是賓語,“食べる”是謂語。很多情況下,不讀到句子的最后,很難理解所要表達的意思。日本人的這種說話方式,表達比較簡便,但是對于聽者而言,則往往會充斥緊張與不安的感受。同時,由于日語語言具有抽象性特征,因此,日語教師應結合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在實際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詞匯的真正含義。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根基,二者相輔相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語言結構作為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按照文化章程,發(fā)揮特有的文化意義。日語教育現(xiàn)場文化引入就是在語言教學中,引入語言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以及表達習慣等內(nèi)容,在分析日語結構的基礎上,通過隱藏文化探尋日語文化內(nèi)涵以及規(guī)章。而需要引入哪方面的內(nèi)容,則是現(xiàn)場文化教學的重難點。因此,日本語教育現(xiàn)場文化引進,應從改善教材內(nèi)容、提高學生能動性、強化教師導入意識、活用教育方法幾方面入手,不斷激發(fā)學習積極性,提高日語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