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倩倩 (南京林業(yè)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210037)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從拍攝到后期制作歷時一年時間,一共3集,每集50分鐘時長的紀錄片,講述了故宮博物院文??萍疾康奈奈镄迯蛯<覀冃蘩砗蛷椭茋翼敿壩奈锏倪^程。筆者將從內容題材、敘事手法、傳播手段等三個方面,分析該片走紅的原因。
有學者曾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雖然古老, 但有著很大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空間”。1近年來,全國以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的電視節(jié)目異軍突起,《中華好詩詞》、《國家寶藏》等多部電視節(jié)目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下,并迅速掀起一股刷屏熱潮,在朋友圈、微博、微信公眾號里話題不斷。
《我在故宮修文物》站在故宮文物修復師的視角,摒棄了傳統(tǒng)紀錄片厚重嚴肅的風格。它不講故宮的輝煌瑰麗,不講建筑的審美,也不講宮闈內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和宮廷往事。該片用簡單純粹,幾乎“無添加”的影像素材,溫和細膩的敘事手法,展示歷史長河中不斷傳承的文物修復技藝。記錄稀世珍奇的文物,由殘破不堪到芳華再現的修復過程。
《我在故宮修文物》以溫暖的筆調,將鐘表、青銅器、木漆、百寶鑲嵌等文物的修復過程娓娓道來,不急不躁。猶如一股清流,緩緩注入身處“快餐時代”浮躁不安的人們心中,讓觀眾在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里,能在片中尋找到一絲平靜與安寧。
我們眼中的神秘,他們眼中的日常,看似宏大的選題,實則細小動人。我們眼中的遙不可及,實則真實可感?!段以诠蕦m修文物》突破傳統(tǒng)以“故宮”為題材的紀錄片,選題平實又貼近現實生活,這是它成功的一重要因素。
《我在故宮修文物》引起熱烈反響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媒體和觀眾口中的工匠精神。何為工匠精神,大概就是和文物修復師們一樣,傾盡一生,只為專注于一件事。立足實地,踏踏實實地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在意每一件文物的細微之處,對所從事的工作始終充滿愛與敬畏。
正如片中的鐘表修復專家王津老師,當他戴著放大鏡,手拿小電筒,在造型精致的銅鍍金鄉(xiāng)村音樂水法鐘前,查看著“病癥”時,整個世界都靜的出奇,只剩下自鳴鐘整點報時悅耳悠揚的鐘鳴。眼神溫柔,神情專注,一舉一動都謙遜有禮,溫文爾雅。
不管是為了了解大漆,在三伏天的深夜和漆農一同進山采漆的閔俊榮,還是光腳踩在織布機上織造著“一寸緙絲一寸金”的陳楊,亦或是跨越十八年摹《清明上河圖》的陳忠蓮,小心翼翼揭著無數條細小單薄命紙的單嘉玖和她的徒弟們。修復師都在用她們的專注與踏實,堅守著他們的“匠心”。他們的世界安靜而誠實,雙手與心的創(chuàng)造,詮釋著當代中國的“工匠精神”。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故宮是生疏的,文物也是陌生的,文物修復師更是不曾了解。那些陳列在玻璃展架里精致美麗的文物,被游客觀看欣賞完之后,又會有誰會體悟其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更別說將這些文物恢復光彩的文物修復師了。
而《我在故宮修文物》采用平民化視角,日?;谋磉_,深入到紅墻高檐下文物修復師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展示出文物由斷裂殘損到原本模樣的修復過程。同時,也把有血有肉、生活化、職業(yè)化的修復師形象刻畫在觀眾心中。
他們衣著普通,言談親切,手上碰的是價值連城的文物,臉上露的是淡定自如。早上拎著開水瓶去水房打水,工作間隙騎著電動車去執(zhí)行特殊任務“抽煙”,陽光下給懶洋洋的御貓喂喂食兒。我們想象中刻板嚴肅的修復專家,變成了再普通不過的身邊人。
此時的故宮已經不再是故事的中心,而是修復師的的工作場所,用來展示人物的環(huán)境。關照人物,傳遞修復師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與觀眾產生情感共鳴,吸引觀眾一點點接近了解他們并不熟悉的領域,也為整部增加了溫度與魅力。
相比《故宮》、《大國崛起》這些“大手筆”的文獻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就顯得有點兒“小家子氣”。從創(chuàng)作隊伍、技術設備資金投入等來看,它也的確屬于小成本、小制作的紀錄片。條件限制的后果并不是粗制濫造,反而使本片另辟蹊徑,在愉悅輕松的敘事基調中強調客觀真實。
西三所的小院像一個雜居的四合院,在這里上班的人們也不同于高大寫字樓里的精英白領。每天上班一邊吆喝一邊推開重重朱門,去壽康宮打水,去慈寧宮轉轉,合著陽光喂喂“御貓”,隨著秋風打落金黃的御杏,偶有閑暇彈彈吉他聊聊天兒……這些逗趣的瑣事,讓這些身懷絕技的人鮮活生動起來,和厚重莊嚴的故宮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反差。
風聲鳥鳴、機器運轉聲,師傅的口述,師徒的對話,大量的同期聲再加上恬淡輕柔的背景音樂。這種樸實無華的敘事風格,使整部片子給人一種舒適輕松之感,也打動了觀眾的內心。
三集紀錄片,每組都以修復一件特定的文物為主線,再輔以專業(yè)性的語言。不是長篇大論的專業(yè)解說、知識普及,更像是為文物和修文物的人發(fā)聲。基調平淡舒緩、愉悅輕松,是本片敘事手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于市場經濟和商業(yè)運作的召喚,影視作品的制作愈發(fā)精良,無論是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還是小成本的社會紀錄片,都有過度依賴技術的嫌疑。
《我在故宮修文物》就絲毫沒有依賴技術的端倪,因為它接地氣通人情。敘事方式呈現出生活化、親民化、故事化的特點。故宮博物院紡織組成立于2009年,工作人員全部是女性??椑C組的李鹿和陳楊,一邊忙著手中的活,一邊談論著“不能化妝不能噴香水不可以做指甲”,這些女性修復師在文物修復工作中會遇到的問題。因為這些外表上的美化可能會存在傷害文物的風險,所以她們只能不施粉黛自然美。就和整部紀錄片一樣毫不矯揉造作,扭捏作態(tài)。
閑暇之余的修復師們在小院里植樹種菜,養(yǎng)鳥喂貓,在空無一人的太和門騎自行車,為自己載的無花果被砍和同事吐槽。這些生活化的瑣碎片段,增強了片子的故事性和趣味性。結構稱不上多么嚴謹,剪輯說不上多么巧妙,畫面也不見得多么精美,但是質樸無華、真實可信,回歸事物的本質才能打動人心。
一直以來,電視媒體作為影像輸出設備的元老,誕生至今已經有半個多世紀,擁有數量龐大的受眾和重大的影響力。雖然近年來受到新媒體的沖擊,但它作為傳統(tǒng)媒體的代表,傳播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現今, 網絡突飛猛進式的發(fā)展打破了傳統(tǒng)的單向傳播模式。”2在以前,紀錄片的主要傳播平臺是電視頻道, 但由于新的傳播方式誕生,紀錄片的傳播平臺衍生到新興視頻網站。新興媒體的出現確實給傳統(tǒng)媒體的發(fā)展帶來挑戰(zhàn)和沖擊,但不可否認的是,紀錄片的發(fā)展仍然離不開傳統(tǒng)媒體的助力。
《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完成拍攝后,在央視首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該片在受眾心中的地位, 這就為它的知名度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雖然播出后沒有引起較強的轟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在觀眾群中得到了傳播。初次傳播將本片廣而告之,為后期的網絡廣泛傳播做鋪墊。
《我在故宮修文物》大電影由原班人馬打造,上映后票房可觀。“微信公眾號平臺作為一種社交傳播平臺, 受到廣大自媒體從業(yè)者及人民群眾的歡迎?!?大電影在微博上的閱讀量超過2000多萬,微信公眾號上的文章也達到了500多篇?!段以诠蕦m修文物》在電影拍攝期間利用各種新媒體傳播方式來進行宣傳,引發(fā)網友關注。
“自媒體是以微博、微信、播客、社交網站、論壇等為主要形式的個人自主發(fā)布平臺?!?《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走紅同樣也不可忽視自媒體的推動作用。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成功不僅在于選題角度的獨特新穎,內容題材的引人注意,更在于傳播方式的多元化。2016年是新媒體紀錄片播出的井噴之年。在相關利好政策的推動下,各大視頻網站開始發(fā)力,緊抓新的發(fā)展機遇,開發(fā)優(yōu)質便捷的紀錄片平臺。觀看量過億的紀錄片項目批量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新媒體紀錄片越來越多,新媒體已成為紀錄片不可或缺的傳播平臺。
注釋:
1.陳海燕.論《中國文化通論》課程教學[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8(07):139-140.
2.劉日照,程嫩生.典型報道的“非典型”傳播效果研究[J].新聞知識,2018(06):27-31.
3.薛芳芳,徐紫薇.微信公眾號熱門文章的美學闡釋——以個人微信公眾號“拾遺”為例[J].美與時代(下),2018(06):75-77.
4.李桂芹,陳相雨.自媒體傳播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影響[J].傳媒觀察,2014(1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