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夏育文
2018年12月23日,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主辦的“學習習近平總書記12.18講話精神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與深化社會保障改革座談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全國30多所高校與科研院所的近百位專家學者濟濟一堂,深刻感悟,縱橫暢談,改革開放一直在路上,中國社會保障的精彩在未來。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認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關鍵是要總結好這一時期留下的寶貴經驗,并用以指導中國的未來發(fā)展。已經實踐證明的基本經驗有9條,其中5條是一以貫之的經驗,4條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創(chuàng)造的。
堅持改革開放是首要經驗。是改革開放解放了我國的生產力,激發(fā)了億萬人民的自主性與創(chuàng)造性,進而成就了國家與民族的歷史性進步;是改革開放使我們廣泛吸收發(fā)達國家的先進管理經驗與技術,日益緊密地融入全球化進程,進而獲得了巨大的歷史發(fā)展機遇。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維新創(chuàng)新,才能不斷修正錯誤并朝著正確的目標與方向繼續(xù)邁進。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40年發(fā)生的重大變化都客觀地表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文明正在走向成熟、定型,我國完全可能為人類社會與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作出獨特且重大的貢獻。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取向。40年前,是民生維艱的局面亟待改變構成了改革開放的最大動力;40年來,是民生持續(xù)得到大幅度改善構成了改革開放的最大成果。新時代必須繼續(xù)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并具體落實到持續(xù)不斷地改善民生和提升民生質量上。
制定科學的長遠規(guī)劃與極強的執(zhí)行力。改革開放之初即提出“三步走”戰(zhàn)略,后又形成“兩個100年”的奮斗目標。從“六五”計劃到“十三五”規(guī)劃持續(xù)近40年,未來還將通過更多的五年規(guī)劃繼續(xù)推進國家發(fā)展。
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與奉獻精神。從全國各地“白+黑”“五+二”式的工作方式到億萬勞動者為改善自己生存境遇而付出的辛勤勞動,從自下而上的各種改革探索到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所涌現出來的中國智慧,構成了我國不斷走向民富國強的真正奧秘。
黨的十八大以來創(chuàng)立的4條新經驗包括:嚴格治吏、鐵腕反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著力建設法治中國;統籌推進、全面發(fā)展;在尊重歷史、繼承前人成果基礎上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雖然時代發(fā)展進程中還會遭遇來自內部與外部的復雜變化,但只要珍視上述基本經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指日可待。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顧問、中國醫(yī)療保險研究會會長王東進從親歷者、實踐者、見證者的視角,梳理出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與發(fā)展的六大亮點。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教授何文炯:改革開放40年,是社會保障制度從改革配件到國之重器的發(fā)展軌跡。社會保障制度已經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思想的重要體現,理念的進步彌足珍貴。我國社會保障理念的變化體現在4個方面,一是制度基礎:國民社會保障權益逐步確立。二是制度框架:權責逐步清晰的社會保障體系。三是制度設計:互助共濟思維逐步滲入。四是制度運行:治理理念與規(guī)則走向現代化。
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葉靜漪:深化社會保障改革迫切需要加強社會立法。就社會保障法而言,社會救助法、社會福利法等骨干立法尚未制定。考慮到社會保障事業(yè)牽涉面廣,利益格局復雜,法律權威不夠,執(zhí)法力量薄弱,再加上激烈的國際競爭,日新月異的科技發(fā)展及新業(yè)態(tài)、新興產業(yè)結構等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我國的社會立法必須走階段式、跨越式的發(fā)展道路,但立法技術、立法理論、制度構建和頂層設計均面臨巨大挑戰(zhàn),任重道遠。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中山大學教授申曙光:我國的醫(yī)療保險基本實現了病有所醫(yī)的目標,是一項偉大的歷史性成就。當前要以維護公平性、普惠性、均等化作為改革與發(fā)展的第一要義,關鍵工作包括制度整合與一體化、提高統籌層次、多層次發(fā)展、醫(yī)療扶貧、從管理走向治理、支付方式改革與“三醫(yī)聯動”、促進分級診療、促進健康管理的發(fā)展等。進入新時期,面臨著“病有所醫(yī)”向“病有良醫(yī)”轉變的需求,解決好也應當是醫(yī)保改革與發(fā)展的目標。
中山大學教授岳經綸:我國近年的社會保障發(fā)展之路,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福利國家的建設之路。福利國家不等于福利供給的政府化,也不等于福利的行政化。國家的責任是把福利國家建設的目標融入到社會建設中,動員社會力量,聯合個人和家庭形成合力。我們有以社會救助為主的基本社會安全網,有基本的收入保障計劃,即市場經濟條件下對老年、失業(yè)、工傷、疾病、生育風險的應對,我們已經有了較好的架構,只是廣度深度還不夠。
南京大學教授林閩鋼:構建“美好社會”的社會保障制度,應定位于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核心制度和國家治理之重器,發(fā)揮減少不平等,促進社會整合和實現友好型社會的作用。在此基礎上,要規(guī)范政府、社會與個人三者之間的責任關系。在國家、社會和個人多元共責的基礎上,強調個人責任為先,將個人必須“各盡所能”確定為首要原則,激發(fā)個人和社會活力,實現公正平等和包容性發(fā)展的治理目標。
廈門大學教授高和榮:面向未來,需要扎實推進社會保障理論建設。在社會保障理念基礎上,應該擺脫西方國家的“公平”基礎,引入“公正”概念,尋求更加公正的社會保障理論基礎,讓社會保障成為社會公正的推進器,而不是以規(guī)則的公平掩蓋結果(待遇)的效率。■
艱辛的探索。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走的是邊探索邊實踐邊總結邊完善的路子?!懊^過河”這種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的改革方略,不但符合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也是中國智慧、中國道路、中國方法在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發(fā)展中的生動體現。
杰出的成就。在黨的集中領導下,僅用20多年時間就基本建立起以基本保險為主體、多層次保障為補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被國際社會高度評價“取得了舉世無雙的杰出成就”。
豐富的經驗。中國在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發(fā)展中積累了眾多經驗,其中最核心經驗是,在遵循社會保障一般規(guī)律和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堅持立足國情、實踐創(chuàng)新,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發(fā)展之路。
深刻的教益。由于社會保障制度的復雜性、艱巨性和不確定性,加上我國國情復雜,出現某些偏頗、出現一些事與愿違的舉措,也是在所難免、可以理解的。只要正確面對、認真總結,亦可轉化為深刻的教益。
珍貴的啟示。無論是解決人民的基本保障問題,還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改革都是關鍵一招。一言以蔽之,出路在改革、根本在制度、關鍵在治理。
神圣的使命。從社會保障制度到社會保障體系,從全面改革到全面建成,是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發(fā)展的邏輯使然和必然趨勢,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南京大學教授童星認為,我國40年來的社會保障既不是按照“勞動權益說”,也不是按照“國民權力說”發(fā)展的,而是依據民生需要的走向循序漸進的?!懊裆比缤靶】怠币粯樱峭辽灵L的“中國話語”。從“民生”概念的演進中,可以發(fā)現40年來我國民生發(fā)展的邏輯。
改革開放40年,黨的民生理念日益清晰,新時代的民生理念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但在2004年以前,我們還沒有正式提出以民生建設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概念,盡管非常重視解決就業(yè)、教育、醫(yī)療、居住、養(yǎng)老等問題,也是把它們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總體框架中。然而,同樣是保障就業(yè),放在經濟建設還是在社會建設的話語中是很不相同的。例如,當可以用機器替代人手、機器人替代勞動者的時候,按照經濟建設的思路就會毫不猶豫地促成或實施這種替代,因為這有利于經濟增長和資本增值,也有利于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效益提升??墒窃谏鐣ㄔO的思路看來,就業(yè)是“民生之本”或“最大的民生”,并非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用機器替代人力,只有在招收不到勞工,或者由于使用人工去從事某些勞務有害于勞動者的身心健康、甚至有悖人道時,才應毫不猶豫地促成這種替代。
梳理“民生理念與民生實務”“民生領域與民生建設”“民生狹義與民生廣義”“民生實事與民生方略”這4對“民生”概念的聯系與發(fā)展,可以發(fā)現由虛到實、由窄到寬、由低到高的演進。其體現出民生發(fā)展的邏輯可概括為5點:一是確立民生理念,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二是將民生理念可操作化為民生事務,確定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五大領域,即就業(yè)、教育、醫(yī)療、居住和養(yǎng)老;三是為解決“民生五難”,努力推進民生建設七項內容,以實現“民生五有”或“民生七有”;四是在民生建設中不僅提供就業(yè)、教育、醫(yī)療、居住和養(yǎng)老等準公共物品(服務),而且覆蓋提供公共安全、公平正義等純公共物品(服務)的社會治理,狹義民生擴展到了廣義民生;五是民生建設由為民辦實事上升為國家建設的“基本方略”,進而成為檢驗黨和政府人民性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