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晚清不平等條約中厘金條款的考察與思考

        2019-01-24 22:49:02崔祿春
        浙江社會科學 2019年5期

        □ 崔祿春

        內容提要 晚清具有骨架性的不平等條約中多有關于厘金的條款,愈向后這些條款所占地位越重要。 西方列強為了推銷商品,提出子口稅制,在《南京條約》《天津條約》《馬關條約》中提出有關條款,并不斷修正。 后來又在《馬凱條約》中提出了裁厘加稅方案,但由于中外雙方均疑慮重重,使該方案未能實施,但卻產生了很大影響。

        厘金原為清政府為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而暫時采用的籌用軍餉的手段, 后來清政府嘗到收取厘金的好處后定其為正式商業(yè)稅, 一直到清政府覆亡也沒有廢除, 嚴重阻礙了商品流通和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不僅中國商人對此怨聲載道,處心積慮進入中國的洋商也不能貨暢其流。 為推行其商品侵略政策,西方列強謀求限制厘金的策略,并載諸于不平等條約中,成為列強侵華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考察一下近代數(shù)百個不平等條約,①其中具骨架性的不平等條約中大多有關于厘金的條款,而且愈向后,這些條款所占地位越重要。 因此,考察和研究晚清不平等條約中的厘金條款, 可以明白晚清厘金制在國內外貿易關系中所表現(xiàn)的基本性質及其影響, 有助于理解鴉片戰(zhàn)爭以后列強在經濟上奴役中國的深刻性和嚴重性。過去,這方面的探討相對薄弱。 羅玉東先生的《中國厘金史》作過一些考察,但尚顯簡略,至今仍是這一問題最有份量的成果。本文擬對此作些探討,考察列強是如何通過不平等條約來制約厘金制度以及對晚清政治經濟的影響。

        一、厘金制簡述

        厘金是清政府在19 世紀50年代新增征的一種內地稅。 厘金創(chuàng)設之前, 清政府內地稅按其轄屬,分為戶關、工關與地方關榷三類。②雖然設關的數(shù)目遠不如后來厘金局卡的遍布各地, 但各關征稅, 缺乏統(tǒng)一的稅率規(guī)定, 經征人員可以任意作弊, 形成困商病民的混亂稅制。 厘金制產生于1853年,最先提出者為清政府幫辦江北事務大臣雷以堿。為籌集軍餉,雷以堿試辦于揚州附近的仙女廟、邵伯和宜陵等鎮(zhèn),勸諭米行,捐厘助餉。抽厘初見成效后,雷始行奏報,自并奏請?zhí)K省各地仿行照辦。厘金創(chuàng)辦之成績深為各地督撫大員所注意。湖南巡撫駱秉章最先仿行,1855年設厘金總局于長沙。 其后曾國藩、胡林翼等各地督撫竟相效尤。為挽救搖搖欲墜的政權, 清政府贊成各省試辦厘金。 不過幾年,厘金制幾乎遍行于全國。

        清代厘金主要分為兩種:一為通過地厘金,即所謂行厘,這是厘金的主要來源;一為銷售地厘金, 或稱坐厘。 銷售地厘金在厘金初辦時甚為普遍,主要省份大半皆抽坐厘,其后東南各省如蘇、浙、湘、閩等省的通過地厘金逐漸提高,坐厘逐漸被取消;有的省如山東,則從未辦過坐厘。 除以上兩種外,在盛產絲茶的浙江、湖南等省,還出現(xiàn)過出產地厘金,是為抵制外商販運出口土貨而設立。上述三類厘金,以通過地厘金地位最重要,影響最大,與外商傾銷商品和掠奪農副產品關系最密切。因而, 不平等條約中有關厘金的內容大多指向通過地厘金。厘金開始時稅率較低,抽厘不過按價抽收百分之一、二,以后逐漸提高。至光緒年間,則多數(shù)省份的稅率皆在5%以上。清代厘金局卡遍布各地,其后迭經裁減,各省局卡之數(shù)始略見減少。 至清末,據(jù)統(tǒng)計,內地18 省所有主要正分局卡,共計790 處;附屬分局卡共1446 處。③

        厘金制的實施為清廷籌集了鎮(zhèn)壓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的軍餉,挽救了其財政危機。厘金是清軍的主要軍餉來源。 如“兩湖捐厘為皖軍十萬養(yǎng)命之源。 ”據(jù)統(tǒng)計,自1853—1864年,清政府平均每年厘金收數(shù)均在1000 萬兩以上。 因此,軍事平定后,厘金竟被定為正式之商業(yè)稅,成為清政府主要財政來源之一。 1870年后,厘金收數(shù)均在1500 萬兩以上,至1908年更突破2000 萬兩大關,幾占晚清財政收入的1/5。④厘金產生時,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產階級國家相繼東來, 急于打開清王朝保守的大門, 使中國成為他們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厘金不僅抽征于國內的土產貿易,洋貨進入內地,或洋商販運土貨出口,也要“逢關納稅,遇卡抽厘” 。 這對于那些欲將洋貨進售內地的洋商們來說, 簡直是一道不能容忍的障礙。⑤他們高呼:“自由運銷中國全境……缺少這一點的任何辦法都行不通……缺少這一點, 任何辦法都不會防止未來的戰(zhàn)爭。 ”⑥為對付厘金,西方商人施壓政府,在炮艦政策勝利下, 西方開始在不平等條約中對厘金進行限制。

        二、《天津條約》子口稅條款

        早在厘金產生前,英國商人為大量傾銷商品,在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中,就制定了一個空泛的約束中國內地關稅的條款,《南京條約》第10 款規(guī)定:“……今又議定英國貨物自在某港按例納稅后,即準由中國商人遍運天下,而路所經過稅關,不得加重稅例,只可按估價則例若干,每兩加稅不過某分。 ”此條款對于中國商人運往內地的英國貨物的應征稅率,一律未加列舉。因而,1843年6月26日, 中英簽約大臣耆英和璞鼎查在香港互換《南京條約》批準書的同時,為補充對這個問題的條約規(guī)定,又專門發(fā)布一個《過境稅聲明》:“中國內地關稅,定例本經,今復議明,內地各關,收納洋貨各稅,一切照舊輕納,不得加增。 ”以此為藍本,1844年7月中美《望廈條約》 第13款規(guī)定:“其進口貨物由中國商人轉販內地者,經過各關,均照舊例納稅,不得另有加增。 ”⑦所有這些條款以及聲明, 都表明鴉片戰(zhàn)爭時期西方列強即已力圖限制中國內地關稅, 含有濃重的殖民侵略性。但是,這些條款只是大體上對中國內地關征作出約束, 沒有象海關稅率那樣把內地稅率加以明確限制,顯得空洞。

        厘金產生后,西方列強變得不能容忍,開始想方設法對中國內地稅進行限制,終于在中英《天津條約》 中提出了子口稅的辦法。 1858年6月26日,中英《天津條約》正式簽定。 該約第28 款訂明英商得納子口稅以代內地厘金,該款規(guī)定如下:

        ……現(xiàn)定立約之后,或在現(xiàn)通商各口,或在日后新開口岸,限四個月為期,各領事官備文移各關監(jiān)督,務以路所經處,應納稅銀實數(shù)明晰照復,彼此出示曉布,漢、英商民均得通悉。 惟有英商已有內地買貨,欲運赴口下載,或在口有洋貨欲進售內地, 倘愿一次納稅免各子口征收紛繁,則準照行此一次之課。其內地貨則在路上首經之子口輸交, 洋貨則在??谕昙{,給票為他子口毫不加征之據(jù)。所征若干,綜算貨價為率,每百兩征銀二兩五錢,俟在上海彼此派員商酌重修稅則時, 亦可將各貨分別種式應納之數(shù)議定……⑧

        據(jù)此,外商享有的內地稅特權大大擴充了。其一,中國內地稅稅章內容,必須通告英商;其二,英商可親自前往內地買貨出口或將洋貨運往內地銷售;其三,無論洋貨內運或輸出土貨,英商得任便繳納子口半稅或厘金, 惟其所負擔之最高稅額不超出2.5%;其四,子口稅稅率為從價征2.5%。 其中,第3 條易被忽略,以往論者多籠統(tǒng)地講子口稅特權就是不納厘金, 實則存在一個英商自由選擇權問題。外商運貨納稅時,可先計算厘金與子口稅之輕重而選納,若路程近,所納厘金較子口半稅為輕,則外商必納厘金,反之則必納子口稅,但其所納稅額絕不超出2.5%。 此為《天津條約》子口稅條款的確切含義。 至此,子口稅特權被確認,子口稅制度開始形成。

        按照《天津條約》規(guī)定,在同年11月中英雙方在上海簽訂《通商章程善后條約》時,又對子口稅的征收手續(xù)、 子口稅單的使用權限和范圍詳加規(guī)定,從而把子口稅特權加以具體化。 該《章程》第7款規(guī)定, 進口各貨經向海關交納關稅及2.5%的子口稅后,可憑子口稅單運往各地,不再征稅;同時,外商由內地運貨出口,只要先向海關取領買貨“報單”,在購貨地的子口稅局報告貨運情況,領得“運照”, 即可將貨物運到預定海口, 再向海關補納2.5%的子口稅。該款還規(guī)定進出口業(yè)經報名指赴何口,沿途不準私賣,不準匿單少報,否則“各貨均罰入官”。⑨由上述規(guī)定,可以看出:其一,海關是子口稅征收機關,而關稅則完全為中央之稅收;厘金收支之權大半操于各省當局之手。 子口稅代替厘金,收入均歸中央,造成了地方和中央財政收入分配上的矛盾。 其二,洋貨進口已納子口稅的稅單和購運土貨出口從海關請領的買貨報單,統(tǒng)稱為“子口稅單”或“半稅單”,是享有子口稅特權的憑證。這導致子口稅單非法買賣嚴重,發(fā)生了無窮無盡的糾紛。

        《天津條約》 及附件所確定的子口稅制度當然于外國資本主義對華商品侵略極為有利。但最初子口稅特權的實施并未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到1863年時, 子口稅只是在上海附近, 以及長江流域、白河沿岸的個別地方“作過一點試驗”,至于其他地方,即便象第一批辟為通商口岸的廣州,則完全沒有試辦。⑩19 世紀6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太平天國的失敗,國內戰(zhàn)亂漸趨平定,為內地貿易的復蘇和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子口稅實施速度得以加快。當時的漢口、九江、鎮(zhèn)江等口岸都有子口稅收的記載。 在鎮(zhèn)江,“海關為洋貨簽發(fā)的子口單,已經受到大運河及流入運河的河流所灌溉的一切地區(qū)的一致重視,這種重視當然要擴大子口貿易的范圍。”?在九江的洋商們亦因納子口稅而獲得極大利益。總之,1870年前后,子口稅的實施確呈發(fā)展之勢。

        三、《煙臺條約》《馬關條約》對子口稅的修正

        子口稅特權,是列強蓄謀已久的目標。但百密自有一疏,《天津條約》 形成的并非是個發(fā)育完全的制度。 列強對其不斷修正,使其逐漸完備。

        最初修正的是洋貨內運條款。 本來《南京條約》把特權附著于貨物,即只要是洋貨,中國商人也可利用該特權轉運。當議定《天津條約》時,英國人已取得持照前往內地游歷通商的權利, 英國進口貨可以由英商從進口口岸伴送到指定的內地市場。因而清政府談判洋貨內運條款時,堅持解釋為“洋貨在完納單一的固定子口稅后內運的權益,只限于貨物的外國所有主。真正的外國貨,如果為中國人所有,便不能享受這種抵代稅的權益,而必須去受地方性省征課的苛擾。 ”?外商對此解釋自然不滿, 因為洋貨在內地的分銷零售業(yè)務大都是由華商來完成的。 由于語言障礙,加上內地零銷“每處銷處無多”,輾轉往復費事,且極易與華人發(fā)生沖突,因而外商仍需依賴華商才能銷售貨物。在通商口岸, 往往外貨一到埠, 即由華商買下運往內地,如,上海洋貨“99%甚至99.9%,從離開上海之時起即完全為中國人所有了。 ”?清政府限制性的解釋勢必影響到洋貨輸入內地。外商們怨氣十足,“沒有一包外國制造品能深入內地到一百里遠近”,?認為《天津條約》的子口稅條款形同虛設,對《天津條約》內運子口稅條款的修正提上日程。

        《煙臺條約》是1876年英國利用“馬嘉理案”迫使清政府接受的不平等條約。 該約第三端第4款使子口稅特權真正擴大,具體規(guī)定如下:

        “洋貨運入內地請領半稅單照,各國條約內原已訂明,自當遵辦。 嗣后各關發(fā)給單照,應由總理衙門核定劃一款式,不分華、洋商人均可請領,并無參差。洋商將土貨由內地運往口岸上船,條約內亦有定章,英商完納子口半稅,請領單照,即可運往海口,若非英商自置土貨,該貨若非實在運往海關出口,不得援照辦理。 所有應定章程,免致滋生弊端之處,威大臣(威妥瑪:筆者注)即愿會同總理衙門設法商辦。 至通商善后章程第七款載明洋貨運入內地及內地置買土貨等語,系指沿海、沿江、沿河及陸路各處不通商口岸,皆屬內地,應由中國自行設法防弊。 ”

        可見,此條款雖篇幅不短,但整體內容未超過《天津條約》及其附件子口稅規(guī)定的內涵,只是做些重新申明或部分修正。 在洋貨內運方面, 修正《天津條約》只允洋商請領稅單特權,改為華洋商人均可請領。 這樣洋貨順暢內運的問題至此總算解決了。外貨只需納正子兩稅即可“遍運天下”。與此相關的是土貨外運問題,該約重申《天津條約》有關規(guī)定,并援引《新訂條約》所“遺囑”的非出洋土貨不領稅單的規(guī)定。

        《煙臺條約》 雖然擴大了洋貨內運子口稅特權,但是禁止華商運送土貨時使用子口稅單,對于資本主義列強掠奪中國內地農副土產造成了很大不便。雖然贖買土貨報單的生意仍很興隆,但畢竟是恥辱的非法貿易, 而且有些口岸如鎮(zhèn)江對請領土貨報單作出嚴格規(guī)定(比如報單使用限定于31種貨物、請領稅單須立具切結等),使此弊端被扼制。因之,外商對此并不滿意,稱之為“一堆毫無意義的廢話”, 要求擴大土貨外運的子口稅權利。1896年, 赫德出面呈請授權華商申請出口報單,子口稅單買賣造成的無數(shù)外交糾紛早已令清政府官員頗感頭痛,總理衙門批準了赫德的請求,將土貨報單的權益給予中國商人。

        到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時,明確規(guī)定列強可以在華投資設廠,“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邑,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 為增強日廠競爭力,日本又強迫清政府對日廠制成品豁免內地厘金征課,《馬關條約》 與厘金問題密切關聯(lián)起來了。約載:“其於內地通過稅、內地稅、鈔課、雜派,……即照日本臣民運入中國之貨物一體辦理,至應享優(yōu)例豁除,亦莫不相同?!?寥寥數(shù)語似無關痛癢,但它表明清政府同意在中國土地上的外資工廠產品視同進口貨,得免征一切雜捐,其影響不言自明。 至此,列強對子口稅制的修正才算終結,持續(xù)整整40年。此后直至1931年1月1日子口稅制度廢除,在稅制或手續(xù)方面,都再沒有發(fā)生過任何變動。

        子口稅是半殖民地性關稅的補充, 但從子口稅所反映的資本主義列強奴役中國的嚴重意義,比關稅更要深刻。也就是說,列強不僅攫取了協(xié)定關稅的特權,內地通過稅也成為協(xié)定的了。 所以,外國商品的狂流肆無忌憚地由通商口岸深入內地,由城市深入鄉(xiāng)村。子口稅是列強對華經濟侵略政策的重要一環(huán)。子口稅與厘金相比,除去其侵略性的一面,它具有整齊劃一、征收機關簡單、征收程序簡化等近代資本主義稅制的特點, 優(yōu)越性是厘金所無可比擬的。子口稅與厘金同時并存,具體到某地域來說,二者“視為消長”,厘金的苛毒與子口稅的興旺是同步的, 使洋貨在與土貨的競爭中處于十分有利的地位。自有子口半稅,外人運貨至內地,可以稅代厘,而內地商人運土貨受厘金局卡苛擾,成本增高,勢必洋貨日增,土貨日減。 總之,列強為抵制厘金而創(chuàng)設子口稅制, 并通過若干不平等條約,步步緊逼,使之日臻完備,成為列強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的動力。 子口稅與厘金變相為害,嚴重阻礙著近代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四、《馬凱條約》裁厘加稅方案

        子口稅的實施使外商內地貿易的障礙基本上掃清,但他們猶未滿足,認為根本的解決辦法是裁汰厘金。

        外商已取得子口稅特權的情況下, 為什么還熱衷于裁厘呢?原因概有如下幾方面:一是雖然從條約上看,洋商納子口稅后應免重復納稅,但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中國官吏托言查驗,留難延滯情況時有發(fā)生。 “在揚子江沿岸的九江,英商們報怨過境稅的橫征暴斂以及內地半稅單照的無效。 ”?二是《天津條約》規(guī)定貨物歸外人所有方可享受子口稅特權,以后華商雖獲得請領權,但實際上仍大打折扣, 為外商服務的買辦仍受厘局司役的刁難、勒索。三是列強企圖改造清政府的商務制度。洋商對貨物轉運中途遇到阻礙感到極不適應, 希望建立一種完善、稅率穩(wěn)定的稅制。最終,西方列強在《辛丑條約》后的商約談判中達到目的。

        《辛丑條約》第11 款規(guī)定:“大清國國家允定,將通商行船各條約內,諸國視為應行商改之處,及有開通商各他事宜,均行議商,以期妥善簡易。 ”?于是,1902—1907年,英、美、日等六國與清政府進行商約談判,作為《辛丑條約》的補充條約。其中以中英《馬凱條約》最為典型。

        1902年1月, 清政府代表呂海寰、 盛宣懷與英國代表馬凱開始進行商約談判。 厘金成為談判的焦點,赫德稱之為“其他大多數(shù)問題所資利賴的關鍵問題”, 并進而反問道,“厘金是否要繼續(xù)實行呢?如果厘金裁撤,究竟用什么東西來代替才能真正彌補中央和各省政府的損失呢? ”?雙方在這個問題上進行激烈地爭論。 馬凱提出“豁除厘金,開通商務”的要求,避口不談加稅一事。 呂海寰等則堅持“加稅方能免厘為商約主腦”,與馬凱反復辯論。 其他問題一經提出,都依次解決了,但是裁厘加稅條款卻成為一個無盡無休的爭執(zhí)課目。 盛宣懷等深知裁厘事關重大,處處謹慎從事,竭力因循延宕,每一步都要取得外務部的同意,還不斷與地方實力派總督張之洞、劉坤一協(xié)商。馬凱也因為英國商人對加稅裁厘意見分岐,屢次推翻前議,最后以中止談判回國相要挾。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無暇猶豫,急忙通知呂、盛就近畫押。 9月5日《中英續(xù)議通商行船條約》簽字,又稱《馬凱條約》。

        《馬凱條約》除規(guī)定內河行輪、開放新口岸外,最重要的內容是第8 款裁厘加稅部分。 該款共分16 節(jié),比任何其他款項都要長得多,約占整個條約一半以上的篇幅。大體規(guī)定是,厘金和子口稅應一并裁廢。 為補償計,洋貨在進口時,于進口稅之外, 應另行完納一筆相當進口稅一倍半數(shù)目的特別附加稅。這項進口稅和附加稅一經完清,該項洋貨不論在華商或外商之手,也不論是原裝或散裝,一律免征其他各項稅捐,并免于查驗或留難情事。至于出口稅, 所有土貨在輸往沿岸各口或外國的時候, 得加征出口稅半數(shù)的一筆特別附加稅以作為抵補,惟蠶絲和蠶繭不在此列。 此外,為抵補清政府為廢厘而在純粹國內貿易上的稅收損失,條款特規(guī)定:(一)中國可任便向不出洋之土貨征抽一銷場稅,此項稅款數(shù)之多寡,可任由中國自定;(二)清政府現(xiàn)在所有之常關,凡載在戶工部則例、大清會典者,均可仍舊存留,土貨經過第一道常關繳納2.5%的附加稅后,應免于沿途的一切重征和查驗;(三)鴉片厘金改稱附加稅,鹽厘并入正項鹽稅;(四)凡洋商在通商口岸或華商在各地用機器紡成的棉紗和織成的棉布,以及其他一切洋式工廠的產品,應該完納值百抽十的廠貨稅。?最后,該款規(guī)定了實施的前提:凡在中國享有最惠國待遇的國家應該訂立同樣的條約,“允照此款所許各節(jié)辦理”,英國方能將此款付諸實行。

        《馬凱條約》 終于使裁厘加稅之議得以實現(xiàn)。隨后進行的中美、中日商約談判,基本上接受了這項厘金條款。但日本有所保留,在《中日商約》中刪去了繁瑣的厘金條款,而代之以一項簡單的聲明,略謂在裁撤厘金和抽收附加稅以抵補厘稅損失的情形下,日本政府同意按照中國和其他各國間商定的附加稅一律照納。 自1904—1907年,葡、德、意三國也同清政府進行商約談判。 其中,葡萄牙與清政府正式簽定商約,但未被批準;其他兩國則未達成協(xié)議,談判解體。而按照中英商約實施條件,只有各有約國均議定商約時, 裁厘加稅條款方有效。因而,裁厘加稅終清未能實施??梢姡袕妼Σ美寮佣悊栴}意見不一,是導致此方案擱淺的主要原因。

        裁厘加是列強對付厘金的第二種策略,《馬凱條約》明確規(guī)定清政府裁撤厘金,而所謂加稅也只是為支付庚子賠款列強所認可的措施。此外,條約規(guī)定對于僅在內地運銷的土貨征收銷場稅, 這不過是“換一種方法征收厘金”;還規(guī)定對于機制品不分華洋都征出廠稅,即使實行裁厘,那么受益者是洋貨和出廠土貨,它們可免受內地征課之煩,而占流通貨物大部分的純粹土貨則仍受內地常關的煩擾,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盡管如此,這畢竟是在正式條約中首次規(guī)定裁厘; 而且用增加關稅以換取裁厘,整頓雜亂無章的國內稅制,帶有明顯的革新色彩。 這恰發(fā)生于清政府王朝自救之“新政”大張旗鼓之時,引起了極大反響。

        《馬凱條約》裁厘加稅方案的提出,給晚清主張廢厘的先進人士和廣大商民以鼓舞。 自厘金產生之際,要求裁廢厘金的呼吁即不絕于書,各地群眾屢有抗厘之舉,但多屬自發(fā)性質,缺乏理性的色彩。20 世紀初,厘金已成為眾矢之的。資產階級立憲派基于保護和發(fā)展工商業(yè)的要求, 對厘金制進行了討伐。 中英商約的簽訂給立憲派以啟示和鼓舞,他們與工商界有較廣泛的聯(lián)系。他們認為裁厘加稅利商利國,只要商民團結請愿,廢厘有期。 因而,為促使政府決心廢厘,舒商民之困,實現(xiàn)工商救國的愿望。立憲派采取了兩種策略,一方面上疏吁請清廷廢厘, 一方面領導商民有組織地實施裁厘行動,甚至與清政府展開大規(guī)模的武裝沖突。以江蘇資產階級發(fā)起的裁厘認捐活動影響最大,江蘇商民團結在商會旗幟下,為根除厘金而抗爭。盡管范圍有限,成果甚微,但其意義和影響亦不可忽視。?此時清政府在“所有賠款及新政經費更形支絀”的情況下,厘金收入“有專支抵用”,加上列強的阻撓,因而不可能真正實行裁厘。其時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辛亥革命的風暴即將席卷全國。

        結 語

        綜上所述,清政府的內地貨物稅,有早已存在的常關稅,有19 世紀50年代新添的厘金。常關和厘金同為勒索苛征、阻滯商品流通的封建性稅制,華商以及廣大小商品生產者卻長期處在這種重壓之下。 鴉片戰(zhàn)爭以降,屬于封建性質的內地稅,也加上了半殖民地的烙印。 其標志是不平等條約中對內地稅的種種限制。

        厘金是內地稅, 征收厘金為清政府主權范圍內之事,本不應受外人之干涉。由于厘金征課足以阻撓列強實施其商品侵略政策, 因而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干預厘金稅制, 厘金成為不平等條約的一項重要內容, 不平等條約成為列強對付厘金的一個工具, 厘金與不平等條約的關系即體現(xiàn)于此。 晚清大凡一些具有綱領性的不平等條約恰是厘金與不平等條約關系史上的一個個里程碑。

        1842年的《南京條約》是近世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列強強行進入中國的起點,并由此改變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進程及方向:從一個完全的封建社會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樣,中國內地稅半殖民地化也始于此約, 惟當時最能阻礙洋貨行銷內地之厘金尚未產生, 故尚未規(guī)定具體限制辦法,僅提出一項簡短的聲明。這項聲明不僅當時清政府簽約大臣毫不在意,今人也少有注意者。列強未雨綢繆之舉卻為后來限制厘金稅定下了基調。

        1858年的《天津條約》極大地擴充了列強在華特權,使不平等條約初步形成一個體系。該約內容之一是規(guī)定子口稅制的主體內容, 是列強對付厘金策略的發(fā)端。自此以后,子口稅和厘金同時并存,又經《煙臺條約》的修正使其不斷完善,成為列強商品內銷的保護傘。

        1895年的《馬關條約》使日本躋入了主要侵華列強的行列。 條約內關于日人可在華設廠的規(guī)定,滿足了列強向中國輸出資本的強烈愿望。該約還規(guī)定豁免日本在華工廠的內地征課, 形同進口洋貨。 1901年的《辛丑和約》使不平等條約體系完整化,標志著列強在華半殖民地統(tǒng)治的確立。列強除忙于物質勒索和強化監(jiān)控清政府外, 對限制厘金特別規(guī)定另行議定。隨即中外商約談判開始,作為《辛丑條約》的補充條約。 中英談判議定出裁厘加稅方案,標志著列強對付厘金策略的轉變,即由子口稅與厘金平安共處轉而直接裁廢厘金。然而,海關加稅必須得到各國一致同意方能實行, 三國均以此作為方案發(fā)生效力之條件,終清之際,該方案未能實現(xiàn)。

        厘金與條約關系中有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二者自身存在的相悖之處。自厘金方面看,厘金阻礙商品交流,困商病民,助長貪污腐化,百害而無一利;但它自身卻是清政府內地稅主權,外人無權干涉, 而且厘金存在客觀上起著替代海關延滯外貨入侵的微妙作用, 這種作用一度使外商感到無法容忍。從條約方面看,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對付厘金, 幫助洋貨打倒土貨, 摧殘中國資本主義和民族資本的生機, 利于外國資本主義對華的商品輸出和原料掠取; 但同時也刺激著中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促使近代資本主義因素在某些方面的成長。

        厘金與條約的相悖之處根源于中國半殖民地的社會地位。清政府覆亡后,繼起的北洋軍閥政府因襲了厘金制,厘金與條約的關系遠未了結。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 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益發(fā)顯揚,反映在北京政府的行動上, 就有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中國代表一再提出修改不平等條約。 華盛頓會議通過《中國關稅稅則之條約》,規(guī)定將在中國召開一次特別會議,討論增加附加稅、裁廢厘金等問題。 1925年10月,關稅特別會議在北京舉行,北洋政府曾提出關稅自主,裁厘系中國主動提議,并非關稅自主之交換條件。 由于列強阻撓,北京關稅會議半途而廢。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發(fā)起改訂新約運動。 1928年7月,《中美關稅新約》宣布中國恢復關稅自主權,同時南京政府通過《籌備關稅自主裁撤厘金案》,決定裁厘。 1931年1月1日,南京政府正式裁厘,在近代存在了77年的厘金制終被廢止。

        注釋:

        ①周振鹍:《論不平等條約》,《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2 期。

        ②內地關稅后來稱常關稅,以與近代海關相別。

        ③④羅玉東:《中國厘金史》, 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81、469 頁。

        ⑤??萊特:《中國關稅沿革史》, 三聯(lián)書店1958年版,第15、322、369 頁。

        ⑥柯克:《中國:1857-58年泰晤士報中國專訊》, 載萊特《中國關稅沿革史》,三聯(lián)書店1958年版,第181 頁。

        ⑦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第一冊》, 三聯(lián)書店1957年版,第32、33、53 頁。

        ⑧⑨??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第一冊》, 三聯(lián)書店1957年版,第99~100、117~118、616、1007 頁。

        ⑩?姚賢鎬:《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第2 冊》,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817、839 頁。

        ?胡剛:《近代子口稅初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4 期。

        ?《旅華英僑商會上駐京公使論天津條約修改問題呈文》,載萊特《中國關稅沿革史》,三聯(lián)書店1958年版,第224 頁。

        ?伯爾考維茨:《中國通與英國外交部》, 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460 頁。

        ?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第二冊》, 三聯(lián)書店1957年版,第103~108 頁。

        ?馬敏:《清末江蘇資產階級裁厘認捐活動述略》,《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85年第6 期。

        草逼短视频免费看m3u8| 粗大挺进尤物人妻一区二区| 日韩AV无码乱伦丝袜一区| 久久成人精品国产免费网站 |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在|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亚洲av| 真实夫妻露脸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人妻丝袜av中文系列先锋影音| 欧美人妻日韩精品| 色婷婷久久99综合精品jk白丝| 女同同志熟女人妻二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性色一区| 用力草我小逼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女直播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亚洲av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 蜜桃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模欢欢炮交啪啪150| 国产系列丝袜熟女精品视频 | 国产自拍精品视频免费| 欧美黑吊大战白妞| 亚洲丁香五月激情综合| 日韩不卡无码三区|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男人的天堂|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毛片在线看|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 在线视频中文字幕乱人伦|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综合| 无码国产精品久久一区免费|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 日韩高清av一区二区| 日韩亚洲中文有码视频| 欧产日产国产精品精品| 亚欧视频无码在线观看| 风韵人妻丰满熟妇老熟女视频| 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18禁| 妺妺窝人体色www聚色窝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