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樹銘
張樹銘是本刊派住大連的策劃人員。2018年下半年,他通過組織的一些活動和采訪機會,接觸了不少閱讀過《僑園》雜志的中外讀者,并將讀者反饋的心聲綜合成篇發(fā)在這里。
閱讀《僑園》雜志可以陶冶情操,精神愉悅,開闊視野,了解更多有關外事僑務新聞資訊。這是我在2018年與在大連的海內外各界人士廣泛接觸、交流,他們以信函、微信、電話等形式傳遞給我的感受。
一
“《僑園》里有故事,讀者閱讀后會有很多收獲。”這是大連市人大常委會 原 主任卞國勝對《僑園》的評價。曾擔任大連市僑聯(lián)主席的沈麗榮、大連市政協(xié) 原 副主席宋有成、上海著名導演陳冰、山東省文史研究館館長毛同愷等領導均表示贊同。他們說,通過閱讀《僑園》雜志,使讀者看到了俄羅斯、法國、巴基斯坦以及全世界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國家的地域風情。
87歲的盧翠云3歲隨父母到了日本,直到2014年定居遼寧大連,在日本生活了近50年,她有閱讀報紙雜志的習慣。當收到我贈給她的《僑園》雜志后,感到特別親切,簡直愛不釋手。
中國殘疾人集郵聯(lián)誼會會長李少華看到《僑園》雜志刊登了《中國殘疾人集郵館在南京亮相》一文后很高興,馬上與我聯(lián)系,要我多寄幾本雜志給他,我通過郵局掛號寄去了10本;浙江省寧??h戴佩裕、遼寧省葫蘆島市劉達威等人在《僑園》雜志上看到《一場難忘的集郵文化盛宴》一文中介紹,2018年12月15日國家郵政部發(fā)行“兩岸‘三通’十周年”郵票,給我發(fā)來微信:這件事很有意義,這是僑胞、臺胞、港澳同胞中的集郵愛好者的福音。他們收到雜志后對我表示真摯的感謝。
一本雜志擁有大批鐵桿讀者對于雜志社本身來說無疑是最快樂的。殘障人士鄒德珍、李志明等人都是失聰者,但他們偏愛《僑園》雜志,每天捧著雜志反復閱讀。
二
大連市老領導于爾明、宋有成、盛美禮,以及大連市政協(xié)之友聯(lián)誼會副會長周作堃,國際模特奧林匹克組織委員會主席崔榮琰,大連市臺灣經(jīng)濟交流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黃建國及著名集藏家王威、羅玙璠,著名書法家張景田,著名詩人王國川等人,希望雜志越辦越好,真正成為聯(lián)系海外華僑華人的紐帶和橋梁。
在沈陽讀大學的張馨月在《僑園》雜志上發(fā)表文章后,在學校里送給同學們閱讀,她說:閱讀能鑄就一個國家的文化根基。國家的富強和騰飛必然要以知識凝聚力量,而閱讀是知識的重要來源。在知識經(jīng)濟社會,閱讀是創(chuàng)造力和活力的起點,是文化底蘊的基石。
著名畫家孫生才說:《僑園》雜志有生命活力,時代需要《僑園》雜志,需要營造一個書香氛圍。著名書法家劉發(fā)林說:閱讀雜志能使人生出色,充分展示人生。
原《東北之窗》雜志社總編輯袁世超說:《僑園》雜志哺育讀者心靈,鑄造靈魂,啟迪智慧。著名國學學者孫偉志說:我最喜歡的是歷史和哲理書籍,因此我也喜歡《僑園》雜志,它里面的很多文章我都愛不釋手。
著名律師王金海說:捧讀《僑園》雜志感覺很親切。
三
吳健說,他母親喜歡《僑園》雜志。曾在民政部門擔任領導職務的董樹華說:閱讀《僑園》雜志可以吸收精神營養(yǎng)。
全國勞動模范韓桂琴說,她自己閱讀《僑園》雜志就是為子女養(yǎng)成閱讀習慣做準備,打基礎。
張培文是大連市文明辦等授予的首屆大連“俊”青年,他說,閱讀《僑園》雜志也是推進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劉丹妮、宋曉剛、胡開陽、韓志耀、劉寶平等人希望《僑園》雜志成為年輕人的榜樣。
法國、英國、白俄羅斯等國在大連的國際友人認為,《僑園》雜志辦得不錯,經(jīng)常介紹一些外國的風土人情,讓我們看了非常親切。
山西長治市的張霄宏將我寄給他的《僑園》雜志除了自己珍藏外,還分別捐獻給了中國殘疾人集郵博物館、生肖集郵研究會、公關世界書畫院、大連市圖書館、大連市檔案館等單位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