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社會翻譯學視角下的魯迅小說英譯比較
        ——以楊憲益與萊爾英譯《祝福》為例

        2019-01-20 00:11:11劉瑋琦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9年4期
        關鍵詞:小說

        劉瑋琦

        (北京外國語大學 英語學院,北京 100091)

        魯迅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其作品僅在20 世紀20年代到90年代間,就有50 多種語言對其進行了譯介[1]。截止到2010年,已有18 位中外譯者將魯迅小說譯為英文發(fā)表或出版[2]。在所有的英譯本中,影響最大的是楊憲益與戴乃迭譯本、萊爾譯本和藍詩玲譯本。本文將重點研究比較楊憲益、戴乃迭譯本與萊爾譯本。楊憲益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文學翻譯家,他與妻子戴乃迭共同完成的譯作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優(yōu)秀文學作品在海外的傳播。1954年,楊氏夫婦合譯的《魯迅小說選》(Selected Stories of Lu Hsun)由外文出版社出版。該譯本作為第一本系統(tǒng)譯介魯迅小說的選集,曾受到漢學家馬悅然的高度評價[3]。威廉·萊爾(William A.Lyell)是美國著名的漢學家、魯迅研究專家,其翻譯的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以美式英語的方式再現(xiàn)了魯迅小說的風貌,成為英美許多大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或魯迅研究課程的指定教材[4]。

        兩個譯本創(chuàng)作于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風格。本文以短篇小說《祝?!返挠⒆g為研究對象,從社會翻譯學的視角分析比較兩譯本的不同之處。《祝?!穼懹?924年,是魯迅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小說講述了舊中國勞動婦女祥林嫂在經(jīng)歷了種種辛酸與坎坷后慘死于“祝?!敝沟谋瘎」适?,揭示了舊社會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以及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有關魯迅小說英譯的研究可大體分為四類:綜述介紹類、翻譯策略探究類、具體譯者或譯本研究類以及譯本比較類。第一類是有關魯迅小說英譯的綜述性介紹,為了解魯迅小說的英譯現(xiàn)狀提供了有益的框架;第二類是有關魯迅小說英譯中某種特定翻譯策略的探究。禹杭、項東對比了魯迅小說幾種譯本中有關白描語言的翻譯,提出譯者在翻譯白描語言時要兼顧信度與效度[5];第三類是針對英譯魯迅小說的某個特定譯者或譯本的研究。王洪濤與王海珠以藍詩玲的《魯迅小說全集》為例,從布爾迪厄的社會學理論出發(fā),分析了譯者的慣習,探討了藍譯取得成功的深層原因[6];第四類是魯迅小說不同英譯本之間的比較研究。

        本文將從布爾迪爾的社會學理論出發(fā),探究不同譯者慣習影響下譯文的差異,并深入探究造成這些差異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將研究停留在表層的語言、文本、翻譯策略等方面。

        一、理論框架

        “社會翻譯學”這一概念最早由霍姆斯(James Holmes)提出,他不僅為翻譯學這一學科確立了學科名稱,還提出了翻譯學的學科框架。其中,在描寫翻譯研究中,霍姆斯指出了翻譯社會學這一包含社會學與翻譯學的研究領域[7]?;裟匪怪?,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翻譯的社會文化屬性,在翻譯研究中不僅關注文本內的語言因素,更關注文本外的因素,如社會、文化、意識形態(tài)、性別等。

        20 世紀90年代以來,研究者逐漸注意到翻譯學這一學科的跨學科本質,并開始將社會學理論引入到翻譯中。其中,引起學界廣泛注意的是布爾迪厄的社會學理論。主觀主義認為世界是人類認知、感受、經(jīng)歷、思想等的反映,而客觀主義則強調現(xiàn)實與客觀世界是獨立于人的精神而存在的[8]。布爾迪厄的實踐理論打破了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的對立,將社會環(huán)境和個人行動有機地結合到了一起。這一理論中三個最核心的概念是:場域、慣習和資本。其中,場域是指“具有特定運行規(guī)則的社會空間”[9,p162];慣習是指行為者在與場域的互動中形成的定勢系統(tǒng),行為者的慣習既被場域塑造,同時又影響場域[10];而資本是指行為者在場域中所擁有的資格,包括經(jīng)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和象征資本[11]。根據(jù)布爾迪厄的理論,實踐是慣習和資本在特定場域中共同作用的結果。在翻譯實踐中,譯者的家庭背景、教育經(jīng)歷、工作生活、社會活動等決定了其在社會空間中獨特的社會軌跡,而社會軌跡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逐漸內化為譯者的慣習,從而對譯者的翻譯實踐產生影響。布爾迪厄的社會學理論為我們提供了研究翻譯問題的新視角,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翻譯的社會性這一復雜本質。

        二、譯者慣習的行成

        (一)楊憲益譯者慣習行成與魯迅小說英譯

        楊憲益中學時就對文學頗為熱愛。適值五四運動之后,許多新式書店出售魯迅等新文學作家的作品,楊憲益在這時開始接觸并喜愛上魯迅等現(xiàn)代作家的書籍,為其日后翻譯中國文學作品積累了文化資本。1934年楊憲益在英國研究古希臘羅馬文學時認識了戴乃迭。留英期間,他嘗試翻譯了魯迅的《阿Q 正傳》和《野草》。1940年,他與戴乃迭回國,在重慶北碚國立編譯館工作,初步形成了翻譯中國文學作品的譯者慣習。1952年底,楊憲益夫婦進入外文出版社,負責系統(tǒng)地將中國文學介紹到外國。此外,外文出版社還介紹了魯迅的親密戰(zhàn)友馮雪峰,委托他們共同完成魯迅作品的選編與翻譯。1956年,楊氏夫婦被調入《中國文學》編輯部工作,面向世界發(fā)行有關中國古典文學和現(xiàn)當代文學的翻譯作品,為中國文學走出國門提供了機會[12]。在這段時期,他們共同完成了魯迅小說的英譯Selected Stories of Lu Hsun。從社會軌跡來看,楊憲益的譯者慣習形成遵循著從喜歡中國文學到出國留學,再到承擔外文出版社的工作,將以魯迅作品為代表的中國文學譯介到國外這一清晰的發(fā)展脈絡。

        (二)萊爾的譯者慣習形成與魯迅小說英譯

        威廉·萊爾(William A.Lyell)于1930年在美國澤西州出生,生前先后任教于多所大學,主要教授中國文學、東亞文明、中國語言等課程。之后加入美國空軍,由于語言能力出眾,他被選拔參與耶魯大學的空軍語言項目,擔任軍方的漢語翻譯。戰(zhàn)爭結束后,萊爾進入芝加哥大學和臺灣國立大學繼續(xù)學習中國語言與文學。1971年,他完成了名為The Short Story Theater of Lu Hsun的博士畢業(yè)論文。自此,萊爾與魯迅以及魯迅的作品結下了不解之緣。1976年,萊爾出版了魯迅的研究專著Lu Hsun's Vision of Reality。1987年,他作為研究中國文學的學者來到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現(xiàn)代文學課程,并著手翻譯魯迅小說,于1990年出版魯迅小說英譯集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可以說萊爾的社會軌跡促使其形成了了解、學習中國語言文學,教授文學課程,研究魯迅,翻譯魯迅作品的譯者慣習。

        三、《祝?!窏钭g本與萊爾譯本對比

        (一)翻譯選材

        楊憲益本身對魯迅小說很感興趣,出版《魯迅小說選集》之前的學習和翻譯經(jīng)歷為他奠定了文化資本;外文出版社的委托以及與魯迅好友的結識,又成為其英譯魯迅小說的社會資本。在這些資本的共同作用下,楊憲益和妻子共同完成了包括《祝?!吩趦鹊?9 篇小說的翻譯,涵蓋了魯迅小說集《吶喊》和《彷徨》中的大部分作品以及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兩篇小說。

        萊爾作為中國語言文學方向的學者,在讀博士期間就與魯迅結下了不解之緣,逐漸成為研究魯迅的專業(yè)學者,這些是他譯介魯迅作品的文化資本。研究之余,萊爾將翻譯作為副業(yè),通過學生、同事等人的幫助以及夏威夷大學出版社的支持,完成了魯迅小說的翻譯。他譯介了以《祝?!窞榇淼?6 篇作品,成為用美式英語系統(tǒng)翻譯《吶喊》與《彷徨》兩部小說集的第一位譯者。

        (二)翻譯策略

        楊憲益受外文出版社委托,向西方世界介紹、推廣魯迅的文學作品。其關照普通西方讀者,譯介中國文學作品的譯者慣習促使他選擇降低理解難度,增強譯作可讀性與傳播性的翻譯策略;萊爾作為專業(yè)研究魯迅的學者,幫助有關學者、研究者了解魯迅。業(yè)余翻譯魯迅作品的譯者慣習使他更傾向于選擇能夠再現(xiàn)原作風貌與魯迅風格的翻譯策略。

        1.直譯與意譯

        對于小說中出現(xiàn)的有關古代詩句、文言典故的內容,楊譯本一般會采用意譯的方法將所引句子的含義呈現(xiàn)出來,而萊爾譯本則會先用直譯的方法將原句的字面意思譯出,再用注釋的形式說明引文的含義及典故的來源。例如:

        (一邊的對聯(lián)已經(jīng)脫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長桌上,)一邊的還在,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

        楊譯:…but the other was still hanging there,bearing the words: “By understanding reason we achieve tranquility of mind.”[13,p152]

        萊譯:Its mate still hung on the wall and read:Having completely penetrated the principle of things,the mind becomes serene6.[14,p221]

        6 An important Neo-Confucian concept divided the universe into form, or principle (li), and substance(qi).Contemplation of "forms" led to serenity(the influence of Buddhist meditation is apparent)and would eventually result in enlightenment.The narrator, we should remember, views these ideas as outmoded claptrap.)

        “事理通達心氣和平”一句出自朱熹的《論語集注》,意為:處理事情若明白儒家之道就能弘通達觀,心理也就能保持穩(wěn)定和諧。楊譯將其意譯為“understanding reason”,并簡單解釋了這句話的含義,即使是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讀者也不會有理解上的困難。而萊爾則將其直譯為“the principle of things”,在注釋中不但對“理(principle)”和“氣(substance)”這兩個名詞以及整句話做了解釋,而且點明了故事中的“我”對這句話的態(tài)度,認為這是“outmoded claptrap”。對比兩個譯本可以發(fā)現(xiàn),楊譯更加簡單易懂,而萊譯更加貼近原文,包含的信息量更大。

        2.顯化與隱化

        在某些譯文的處理上,楊憲益為了簡化譯文,擴大魯迅作品在海外的傳播,會選擇使用一些概括性的或簡化的描述來傳達原文的信息;而萊爾作為專業(yè)的魯迅研究者,則選擇采用顯化策略,將原文中暗含的信息明晰化。這一點可以從《祝福》中的幾處人名翻譯中看出:

        (1)魯四老爺

        楊譯:Fourth Mr.Lu

        萊譯:Fourth Old Master Lu

        小說中的魯四老爺是舊社會的知識分子典型,“爺”這個稱謂是一種敬稱。楊憲益將其譯為“Mr.”這一泛指稱謂,隱去了魯四老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這一信息。而萊爾譯作“Master”,采用顯化的策略,將這一稱謂中暗含的信息明確介紹出來。從下面例子中也可以看出萊爾的顯化策略:

        (2)陳摶老祖

        楊譯:Taoist saint Chen Tuan

        萊譯:Venerable Founder Chen Tuan

        陳摶是北宋時期著名的道家學者,“老祖”是對他的尊稱。楊譯選擇了“saint”一詞,泛泛指出陳摶是道家學派中的圣人;萊爾則用“venerable”明確地表達出陳摶老祖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當然,“founder”一詞的使用仍有待商榷,畢竟陳摶并非道家的創(chuàng)始者。

        3.歸化與異化

        由于楊譯面向的是不了解中國文化的普通西方讀者,因此在翻譯時譯者會回避一些可能造成理解障礙的詞,換用對西方讀者更友好的方式來表達。與楊憲益不同,萊爾作為研究魯迅的美國專家,一方面想要盡可能多地保留原作中出現(xiàn)的意象,再現(xiàn)魯迅作品的風貌;另一方面,萊爾作為一名美國人,對小說中出現(xiàn)的中國文化特色詞更加敏感、好奇,希望能在自己的譯作中展現(xiàn)出這種異域風情。例如:

        從活得有趣的人們看來,恐怕要怪訝她何以還要存在,總算被無常打掃得干干凈凈了。

        楊譯:…and those who enjoy life must have wondered at her for wishing to prolong her existence;but now at least she has been swept clear by eternity.[13,p157]

        萊譯:Well, now at last Wuchang had swept her away without leaving the slightest trace13.[14,p226]

        13Wuchang (the name means literally "nothing is permanent") was a deity who, despite a rollicking sense of humor, played the role of grim reaper.A local Shaoxing saying went: "When you see Wuchang arrive,you'll not be long alive" (Wuchang yidao, xingmingnantao).Lu Xun devoted a reminiscence to Wuchang and even included some of his own sketches of him.This is included in Zhaohua xishi (Dawn Blossoms Plucked at Dusk).A translation appears in Selected Works of Lu Hsun (4 vols.), vol.1, pp.377-386.Translated by 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Pek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56-1960.

        小說中的這一段描寫的是祥林嫂的去世。其中,“無?!笔且粋€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匯,楊憲益考慮到這個意象可能會增加西方讀者在理解上的困難,就采取歸化的方式,用“eternity”來代替。而萊爾則保留了這一極具異域色彩的意象,并在腳注中說明了它在中國文化中的含義,以及這一意象在魯迅其它小說中的使用情況。

        楊憲益受命于外文出版社,將魯迅的作品譯介到國外,讓盡可能多的西方讀者了解魯迅的譯者慣習,促使他使用意譯、隱化和歸化的翻譯策略,使譯文簡單易懂,便于傳播。萊爾作為業(yè)余翻譯魯迅作品的研究學者,盡量保留了原作風貌。呈現(xiàn)魯迅風格的譯者慣習,使他傾向于采用直譯、顯化和異化的策略,使譯文忠實原作,信息豐富,幫助美國讀者了解魯迅和中國文化。

        (三)語言風格

        比較楊譯本與萊爾譯本,可以發(fā)現(xiàn)兩個譯本在語言風格上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從譯文長度來看,楊譯本的譯文更加簡潔,而萊爾的譯文則相對較長。從語言表達來看,楊譯本選擇的是較為正式的英式英語,而萊爾譯本則選用較為口語化的美式英語。此外,對于小說中出現(xiàn)的一些粗口的表達,楊憲益一般會用隱晦的方式將其淡化,而萊爾則傾向于直接將其譯出。例如:

        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

        楊譯:“Not earlier nor later, but just at this time—sure sign of a bad character!”[13,p157]

        萊譯:“Not a minute sooner and not a minute later, had to pick exactly this time of year! You can tell from that alone what bad stock we're dealing with!”[14,p226]

        這句描寫的是祥林嫂死于“祝?!敝?,魯四老爺認為這是不吉利的象征,因此罵祥林嫂是“謬種”。從這句的翻譯可以看出,楊譯的表達更加簡潔精練,貼近原文,而萊譯的表達則更加具體完整。楊憲益將其譯為“bad character”,只是一種負面描述,稱不上罵人。而萊爾則保留了原文的粗口,翻譯為“bad stock”,更能體現(xiàn)出魯四老爺對封建禮教的固守以及對違背禮教的祥林嫂的憎惡。此外,萊譯的語言比楊譯的更加口語化,譯文中多次用到we're,nothin','em 等。譯本語言風格的差異主要是由以下兩個原因造成的:兩位譯者的社會背景不同。楊憲益出生于中國,之后去英國留學,妻子也是英國人,因此平時接觸使用的多為英式英語。萊爾是美國人,其母語就是美式英語;其次兩個譯本針對的目標讀者不同。楊憲益翻譯的目的是向外國介紹魯迅作品,其目標讀者可能是美國讀者也可能是英國讀者,他選擇了較為正式的英式英語來擴大讀者范圍。而萊爾譯本針對的是20 世紀90年代的美國讀者,更傾向于接受非正式的美式英語,他在譯本中選用了較為口語化的美式英語。

        (四)文本信息傳遞

        楊憲益在譯文中傳遞的信息基本為原作的表層信息,在會影響到原文理解之處加入注釋,目的是使讀者暢通無阻地理解小說情節(jié)。而萊爾譯本傳遞的信息則不限于原作的基本情節(jié),還包括文化背景知識、作者思想分析、作品創(chuàng)作意圖及創(chuàng)作背景等信息。例如: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間時時發(fā)出閃光,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

        楊譯:From the pale, lowering evening clouds issue frequent flashes of lightning, followed by a rumbling sound of firecrackers celebrating the departure of the Hearth God.[13,p150]

        萊譯:…flashes of light appeared now and then among the grey and heavy clouds of evening,followed by the muffled sound of distant explosions—pyrotechnic farewells to the Kitchen God.1[14,p219]

        1 Toward the end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the kitchen god of each household, King Stove (Zao Wang),ascended to heaven and reported the doings of the family to the Jade Emperor.A paper image of the god was burned (the ascension) and he was given a royal firecracker farewell to ensure that he would have nothing but good news to report about the family.

        這句話描寫的是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其中提到了“送灶”這一民俗活動。楊譯本并未對其進行解釋,只是翻譯出了其表面意思,即送別灶王。而萊爾則在注釋中具體介紹了送灶的風俗,為讀者提供了更多有關中國民俗文化的信息。究其原因,楊憲益作為職業(yè)譯者,翻譯的主要目的是向外國讀者介紹中國文學作品,簡潔易懂的譯文可以增加譯作的可讀性,從而擴大讀者的范圍。萊爾作為魯迅研究專家,其譯文更偏向于資料性翻譯,為讀者提供與文本或中國文化有關的資料。

        (五)翻譯觀

        譯者慣習不但會影響翻譯的選材與譯文的表達,而且會影響譯者翻譯思想的形成。楊憲益是職業(yè)譯者,為了體現(xiàn)原作的文學特點,楊譯注重忠實,盡量在形式與內容上與原作保持一致。他本人也曾說過,翻譯需忠實于原文,不能有過多創(chuàng)造性,否則就成了改寫[15]。此外,楊憲益的翻譯觀也受到當時大環(huán)境的影響。近代以來,中國受到西方的侵略,中國文化也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中國的文學作品在文學場域中處于弱勢地位。若使中國文學翻譯作品在西方很好地傳播,就應遵循西方文學場域的規(guī)則,使譯作更傾向于目的語。在場域規(guī)則與譯者慣習的共同作用下,楊譯忠實準確,簡潔易懂,可讀性較強。

        萊爾是研究中國語言文學的專業(yè)學者,翻譯魯迅小說更多是出于個人興趣,希望更多的美國讀者能夠了解魯迅及其作品。作為魯迅研究專家,萊爾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再現(xiàn)魯迅的風格,正如他本人在譯作引言部分所說,自己在翻譯時常常會思考如果魯迅的母語是英語,會以怎樣的方式表達[14,pxl]。因此,萊爾在譯文中多采用直譯的方式,力圖使譯文偏向于源語,從而達到再現(xiàn)魯迅風格的目的。此外,為了幫助讀者了解魯迅,理解其作品的含義,萊爾在譯文中加入了大量的注釋。一方面,萊爾的譯作學術性較強,可以為讀者了解、研究魯迅提供很好的途徑;另一方面,由于萊譯的解釋性較強,譯文整體篇幅較長,句中加入的注釋也可能會影響讀者閱讀的流暢性。

        四、結語

        本文從社會翻譯學的視角出發(fā),借用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分析、對比了楊憲益以及萊爾兩位譯者的慣習,并在此基礎上以魯迅小說《祝?!返挠⒆g本為例,研究了譯者慣習對翻譯選材、翻譯策略、語言風格、文本信息傳遞以及譯者翻譯觀的影響。通過文本細讀與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一是為了使譯作在西方更好地傳播,楊憲益用了意譯、隱化、歸化等策略來提高譯文的可讀性;萊爾為了最大程度保留魯迅原作的風格,使用了直譯、顯化、異化等策略。二是楊憲益是留英的中國人,其譯本的目標讀者范圍較廣,其譯文選用的是較為正式的英式英語;萊爾是美國人,其譯本的目標讀者是美國人,萊譯選用的是較為口語化的美式英語。三是楊憲益為了降低譯文的理解難度,只在必要的地方添加注釋,幫助讀者順暢地理解小說的情節(jié);萊爾作為魯迅研究者,將譯文定位為資料性翻譯,在文中加入了大量的注釋用來補充有關中國文化及小說創(chuàng)作的背景知識。四是楊憲益在翻譯時忠實于原文的形式與內容,并因中國文學作品處于翻譯場域的邊緣,選擇按照譯語的既定模式和規(guī)范進行翻譯[16];萊爾則希望再現(xiàn)魯迅原作的風貌,通過譯者介入及大量的解釋性語言來展現(xiàn)魯迅的思想及風格。

        譯者慣習與場域規(guī)則的共同作用不但會影響譯作的選擇、譯者翻譯策略和翻譯觀[17],還會影響譯作的語言風格及文本信息傳遞等因素。今后的研究可進一步擴大研究對象,對比更多譯者的譯作,以期得到更為全面可靠的結論。

        猜你喜歡
        小說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何為最好的小說開場白
        英語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 07:57:06
        小說課
        文苑(2020年11期)2020-11-19 11:45:11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我們曾經(jīng)小說過(外一篇)
        作品(2017年4期)2017-05-17 01:14:32
        妙趣橫生的超短小說
        中學語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29
        明代圍棋與小說
        西南學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28
        閃小說二則
        小說月刊(2014年8期)2014-04-19 02:39:11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18禁| 久久久亚洲经典视频| 色窝窝手在线视频| 日产国产精品亚洲高清|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网不卡| 国产亚洲一二三区精品| 在线观看av片永久免费| 337人体做爰大胆视频| 三级国产女主播在线观看| 色婷婷久久免费网站|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久久久 | 亚洲天堂免费一二三四区| 青青河边草免费在线看的视频 | 男人的天堂在线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农村妇女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无码1区2区久久|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日韩av在线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 国产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2022国内精品免费福利视频| 日本国产精品高清在线| 2019nv天堂香蕉在线观看 |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午夜性刺激免费看视频|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品|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在线女同免费观看网站| 免费观看a级片| 窝窝影院午夜看片| 色综合久久五月天久久久| 青青草国产手机观看视频|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另在线日韩综合色| 中文字幕文字幕一区二区 | 中国国语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综合色| 精品麻豆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 亚洲V在线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