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權
年輕的唐·塞爾特是美國羅徹斯特市的一名工人。透明膠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東西,但它在讓我們生活得更便利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小缺點。比如,我們在使用它的時候經(jīng)常找不到它的頭在哪里,想把它從紙箱上撕下來的時候也找不到它的頭,有時候得借助剪刀。幾乎所有人都覺得這是正常的,沒有多想。
有一天,塞爾特把幾個玩具放進箱子里,想把它們寄給住在紐約的親人。他在封箱時,拿著透明膠轉來轉去,就是找不到頭,最后用指甲在透明膠上摳了一個口,才解決問題。在那一刻,塞爾特突然想:為什么我不想辦法解決這個小問題呢?幾乎是在那一瞬間,他就想到了解決辦法:透明膠上有黏性的地方未必越寬越好,比如一卷透明膠的寬度是4厘米,黏的部分只需要寬3.8厘米,另0-2厘米沒有黏性的地方可以方便大家找頭。這樣,人們無論是在透明膠上找頭還是從紙箱上撕透明膠,都非常方便。
塞爾特馬上向公司領導提出這個建議,領導立即采納建議并安排生產(chǎn)了創(chuàng)新透明膠。之后,這種透明膠大受歡迎,訂單從全球各地源源不斷地“飛”來。短短半年時間,不僅公司聲名遠揚,而且塞爾特得到了巨額獎金。
我們也經(jīng)常遇到塞爾特遇到的這個問題,卻沒有像他那樣積極思考并行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根據(jù)經(jīng)驗來處理事情,按照我們的經(jīng)驗,透明膠越寬,它粘得越牢固、越適合我們使用??墒?,這款創(chuàng)新透明膠向我們證明:突破思維定式局限,有時候是創(chuàng)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