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雪靜
【關鍵詞】心臟病;非心臟手術;麻醉恢復;肌松拮抗劑;安全性
心臟病患者容易出現(xiàn)高血壓、冠心病以及風濕性、肺源性等多種并發(fā)癥。因此,對于心臟病患者采取全麻處理下的非心臟病手術治療極其重要。心臟病患者術后麻醉恢復期由于肌松劑殘余阻滯作用,可引發(fā)各種并發(fā)癥,從而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復。
1.1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診治的80例行非心臟手術心臟病患者作為本次分析研究對象,隨機將他們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0例患者。觀察組包括19例男患者,21例女患者,年齡在22歲至67歲,平均年了解為(52.2±2.5)歲,肺源性心臟病12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1例,冠心病7例,風濕性心臟病6例,其他4例;對照組包括20例男患者,20例女患者,年齡在22歲至6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2.3±2.5)歲,高血壓性心臟病12例,肺原性心臟病10例,冠心病7例,風濕性心臟病6例,其他5例。兩組患者各項基礎信息經(jīng)檢驗不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1.2研究方法我院在術前為兩組患者實施氣管插管全麻處理,使用芬太尼作為麻醉誘導,期間給予患者丙泊酚和維庫溴銨進行麻醉支持,選用丙泊酚和七氟烷維持麻醉,隨后方可進行手術,兩組患者均實施微創(chuàng)開腹手術,手術結束后,在手患者術麻醉恢復期,給予觀察組患者肌松拮抗劑,在TOF值恢復變化至25%時,給予新斯的明40μg/kg以及阿托品20μg/kg靜脈注射干預,對照組不給予肌松拮抗劑,以患者自然蘇醒恢復為主。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者拔管時間和恢復清醒的時間進行調查,另外對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進行調查。
1.3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22.0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對相關指標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用x±s表示計數(shù)資料,x2檢驗計數(shù)資料,通過t檢驗對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患者拔管時間和恢復時間情況由表一,觀察組患者的拔管時間為(15.4±2.7)min,恢復時間為(19.9±4.3)min;對照組患者的拔管時間為(28.6±5.2)min,恢復時間為(33.7±6.1)min;觀察組患者的拔管時間和恢復時間比對照組短,具有明顯差異。
2.2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觀察組患者血壓異常27(67.5%)例,心律失常10(25%)例,再插管0例,譫妄0例,惡心、嘔吐6(15%)例;對照組患者血壓異常26(65%)例,心律失常10(25%)例,再插管0例,譫妄0例,惡心、嘔吐5(12.5%)例,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無明顯差異。
手術及麻醉會對心臟病患者的心功能和血流動力學造成影響,使其發(fā)生急劇的變化,因此在心臟病患者實施非心贓手術時,麻醉恢復期則成為麻醉過程中的高危階段,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的幾率會隨著恢復時間的延長而提高,嚴重時可導致患者死亡,因此盡可能減少患者麻醉恢復期的恢復時間,對于提高患者手術效果、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恢復期使用肌松拮抗劑的患者,其拔管時間(15.4±2.7)min和恢復時間(19.9±4.3)min均顯著短于對照組患者,而在不良反應方面,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無較大差異。新斯的明為常見肌松拮抗劑,其可直接作用于患者骨骼肌細胞中的膽堿能受體并使其興奮,從而使得患者加速清醒,但新斯的明的作用時間較長,一般情況下在6~10分鐘,因此,如果患恢復意識后,新斯的明可導致膽堿能過度興奮,致使患者發(fā)生惡心、嘔吐、腹痛等不良反應,觀察組中共出現(xiàn)6例患者惡心嘔吐,阿托品同為肌松拮抗劑,其可解除迷走神經(jīng)對心臟的抑制作用,加快患者心率,興奮呼吸中樞,接觸呼吸抑制。所以,針對患有心絞痛、陣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等心臟病的患者,不建議使用肌松拮抗劑,如若使用則有幾率加重患者心臟病的病情。
綜上,在心臟病患者非心臟手術麻醉恢復期使用肌松拮抗劑,不僅可減少患者的麻醉拔管時間,且不會提高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具有一定的臨床安全性,但使用時還需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