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征書與《四庫全書》的文獻信息源管控*

        2019-01-19 19:11:43溫慶新
        圖書館 2019年5期
        關(guān)鍵詞:館臣館閣四庫

        溫慶新

        (揚州大學文學院 江蘇揚州 225002)

        文獻信息是以信息為中心,包括信息本身與信息載體(如版本、目錄)兩方面。文獻信息將文獻作為物質(zhì)載體來獲取信息與知識,包含信息生產(chǎn)與流通時的社會環(huán)境與政治環(huán)境等方面。從這個角度講,文獻信息源是對文獻從生產(chǎn)、流通、利用到管理等諸多方面進行管控與限制,從而保證文獻的信息交流與利用環(huán)節(jié)在某一特定環(huán)境或意圖下得以順利開展。在這個過程中,如何管控文獻信息的來源、如何利用文獻的具體信息、如何保證文獻信息的社會傳播效果,就成為文獻信息管理的重中之重?;诖耍疚脑噲D從征書的角度分析《四庫全書》有關(guān)文獻信息來源的管控舉措,以期豐富將文獻信息篩選并濃縮成書目信息的現(xiàn)代書目控制理論的歷史涵義。

        1 征書與“四庫館閣”改善文獻收藏現(xiàn)狀的舉措及效果

        據(jù)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上諭》所言:“朕稽古右文、聿資治理,幾余典學。日有孜孜。因思策府縹緗,載籍極博。其巨者,羽翼經(jīng)訓,垂范方來,固足備千秋法鑒;即在識小之徒,專門撰述,細及名物象數(shù),兼綜條貫;各自成家,亦莫不有所發(fā)明,可為游藝養(yǎng)心之一助?!谀钭x書,固在得其要領(lǐng),而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惟搜羅益廣,則研討愈精?!駜?nèi)府藏書,插架不為不富,然古今來著作之手,無慮數(shù)千百家,或逸在名山,未登柱史,正宜及時采集,匯送京師,以彰稽古右文之盛。”[1]可見,《四庫全書》編纂的直接意圖是“稽古右文”,以利于“垂范方來”。這也是《四庫全書總目》進行書目控制的主導思想與主要意圖。正是因為傳統(tǒng)目錄學著述往往帶有“著錄部次,辨章流別,將以折衷六藝,宣明大道”[2]等建構(gòu)文獻秩序的內(nèi)在要求,故而,《四庫全書總目》的書目控制實踐必然要圍繞如何“宣明大道”的道統(tǒng)建構(gòu)與“稽古右文”的政統(tǒng)實需等兩方面展開,且首先體現(xiàn)于對文獻信息傳播源頭的管控。

        從某種意義講,通過頒布政令向“天下”征書時,對于收錄何種書籍、不錄何種書籍,乃至查禁、抽毀、挖改何種書籍,種種舉措對彼時書籍文獻信息的控制效果多有不同。統(tǒng)治者通過下詔征書令,以調(diào)取、個人進呈、地方采進等手段收集民間藏書及對《永樂大典》的殘存文獻進行輯佚整理。此舉一方面縮小了彼時民間數(shù)量眾多的文獻與版本的流通范圍,另一方面有助于對彼時“天下”文獻的數(shù)量、類別及內(nèi)容、價值作出相應(yīng)判斷與進行部類歸并,從而改善相關(guān)文獻的收藏情況,最終實現(xiàn)對文獻的有效管控與利用。乾隆皇帝曾說:“昨以各省采訪遺書,奏到者甚屬寥寥,已明降諭旨,詳切曉示,予以半年之限,令各督撫等作速妥辦矣。遺籍珍藏,固隨地俱有,而江浙人文淵藪,其流傳較別省更多,果能切實搜尋,自無不漸臻美備。聞東南從前藏書最富之家,如昆山徐氏之傳是樓,常熟錢氏之述古堂,嘉興項氏之天籟閣、朱氏之曝書亭,杭州趙氏之小山堂,寧波萬(范)氏之天一閣,皆其著名者,余亦指不勝屈。并有原藏書目,至今尚為人傳錄者,即其子孫不能保守,而輾轉(zhuǎn)流播,仍為他姓所有。第須尋原竟委,自不至湮沒人間??v或散落他方,為之隨處蹤求,亦不難于薈萃。又聞蘇州有一種賈客,惟事收賣舊書,如山塘開鋪之金姓者,乃專門世業(yè),于古書存佚原委,頗能諳悉。又湖州向多賈客書船,平時在各處州縣兌賣書籍,與藏書家往來最熟。”[1]

        之后,乾隆三十七年至乾隆四十三年,清廷又多次頒布征書令。但最初征書的效果并不佳,使得乾隆皇帝發(fā)出“唐宋以來名家著作,或舊版僅存,或副藳略具,卓然可傳者,竟不概見”[1]之類的感慨。商人馬裕等辦事人員及藏書家往往產(chǎn)生“心存畏懼,又憚將善本遠借”[1]的心態(tài),最終影響了征書的進呈。甚至,各省督撫及辦事人員在征集文獻過程中,往往存在“承辦之員從中扣留缺少,及胥吏等藉端需索”[1]的現(xiàn)象。這不僅打壓了藏書家進呈書籍的積極性,更是導致相關(guān)書籍從藏書家轉(zhuǎn)入另一私人(即承辦之員、胥吏等),進一步阻礙相關(guān)文獻的流通與整理。最后,乾隆皇帝不得不對進書有貢獻者提出嘉獎措施,以此彰顯其“共信于天下”的意圖[1]??傮w而言,通過各省督撫的多次搜訪、購求與藏書家的私人進呈、甚至委托書籍商賈代為查訪等措施,清代統(tǒng)治階級試圖對彼時“天下”文獻予以全面收羅。

        私人藏書家在書籍的庋藏條件與人員投入方面,與政府藏書機構(gòu)相比明顯處于劣勢,所藏書籍容易散佚。乾隆皇帝所謂“輾轉(zhuǎn)流播,仍為他姓所有”,深刻道出私家藏書機構(gòu)對文獻保存與文化傳承的脆弱面。從這個角度講,收歸“天下”文獻而庋藏于“四庫館閣”中,不僅能夠改善庋藏條件,亦能充分利用國家財力、物力維護書籍,更能夠集合國家的博學之士對相關(guān)書籍進行??迸c整理,有效地梳理文獻中蘊含的思想、價值及其學術(shù)源流。乾隆對藏書量豐富的江南私人藏書家提出了調(diào)取與進呈要求,此舉一方面警示了彼時的所有私人藏書家,另一方面試圖打消藏書家因所藏之書違礙而遭受處罰的顧慮,以便促進文獻征集的順利展開。不論是調(diào)取、個人進呈還是地方采進,均導致被收歸的含有“違礙”內(nèi)容的文獻存在被禁毀、抽毀的風險,從而有效限制不合清代統(tǒng)治需求、政教思想與道德規(guī)范的文獻的流通。

        大約從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始,清代統(tǒng)治者開始減少大規(guī)模征書活動,轉(zhuǎn)而對所征集的文獻及彼時的流通文獻進行“違礙”審查,并上褶開列諸多查禁書單。如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初六日《軍機大臣奏戎英在四庫全書處具呈獻書請嚴查其家片》,奏明對戎英“藏匿不法字跡”進行調(diào)查;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初五日《寄諭各督撫查辦違礙書籍即行具奏》開始查禁“詆觸本朝”的書籍,“如有關(guān)礙者,即行撤出銷毀”[1]。這就使得“凡列士林者,稍有人心,亦斷不敢明知忌諱,故為收藏”[1]。此舉就從政治權(quán)力的角度,強制改變了“天下”文獻的庋藏格局,進一步限定“天下”文獻的流通數(shù)量與流傳范圍。據(jù)乾隆《上諭》所言:“朕令各督撫查辦應(yīng)行銷毀書籍,原因書內(nèi)或有悖理狂誕者,不可存留于世,以除邪說而正人心,是以舊人著作尚且應(yīng)查,豈有現(xiàn)在刊行者轉(zhuǎn)置不問之理?”[1]可知,乾隆時期的文獻查禁就是針對古往今來的“天下”所有文獻,包括野史稗乘、奏疏雜纂、碑銘、戲曲小說等。清代統(tǒng)治者查禁的重點,并非文獻本身的知識訛誤或?qū)W術(shù)思想,而是通過對所涉書籍“責任倫理”作用的強調(diào),對書籍進行道德方面的審查[3]。所謂“正人心而厚風俗”,就是其查禁的藉口與展開的方式,最終意圖就難免上升到“彰稽古右文之盛”等統(tǒng)治策略的高度。

        要之,從時人怕?lián)熍c惹禍端的心理恐懼角度看,凡此種種措施必然嚴重限制時人對查禁書籍的收藏、刊刻及品評,甚至迫使其降低尚未被征收與查禁的書籍的流通頻率。這場歷時近20年的禁書運動,人為地改變了彼時的文獻收藏格局,更是限定了時人對文獻的詮解空間,形成了時人傳抄、刊刻及閱讀文獻時以《四庫全書》之“官定”文本為準的局面。

        2 對采進文獻的處置措施

        首先,乾隆三十九年七月十八日《寄諭四庫全書處總裁各省進到遺書及翰林院貯書不許私攜出外》,對“近日總裁等有欲添派別衙門人員,至翰林院翻檢書籍,逐日點查收發(fā)者”提出批評,要求“纂修等領(lǐng)辦之書,即于冊內(nèi)填注,仍每日稽查,毋許私攜出外”,并提出“如查該纂修仍有違禁私帶之事,即回明總裁參劾。若該提調(diào)代為徇隱,經(jīng)總裁等查出,將該提調(diào)一并查參”等處罰措施[1]。同時,對遺失相關(guān)文獻者,進行“罰俸”或“降級”,以改變“四庫館臣”之“率意從事”的態(tài)度[1]。此舉從政令角度對“四庫館臣”提出了相關(guān)約束,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對采進文獻的有效整理。

        其次,在辦理采進文獻后,“四庫館臣”往往要對進入館閣的書籍進行處理與定性,甚至安排編修進程?!罢偛谩庇诿糁性谇∪四炅鲁蹙湃铡妒衷分校裕骸敖幼窒しN種,《吳中舊事》改入子部小說家極為妥合,武英殿東庫書自須先辦,仆于馬書來到時早已言之,可即回明王大人即行酌辦,勿致諸公曠日再三?!彼麑Α八膸祓^臣”不積極處理館閣事務(wù)進行提示,同時對《吳中舊事》的部類歸并進行確定。這種做法是符合乾隆皇帝所言“稽古右文、聿資治理”與“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等思想的。學界指出:“纂修官對所辦之書寫出提要稿,提出處理意見(包括應(yīng)刊、應(yīng)抄、應(yīng)存及毋庸存目四種)。若是最終定為應(yīng)抄、刊之書,還要對其作進一步的校勘、整理?!盵4]這種處理方式促使“四庫館臣”在編纂過程中,在總體上符合清廷官方思想的基礎(chǔ)上,對具體書籍的評判與部類歸并有了討論的彈性空間。如于敏中在乾隆三十八年七月廿六日《手札》(第22通)中指出:“抄本五種已收到,應(yīng)刊、應(yīng)抄須詳定為囑。閱酌定散篇條例,妥為周詳?!盵5]這就便于“四庫館臣”通過“退置”或“增補”等方式,對具體文獻的部類歸并、思想內(nèi)容及政教價值重新進行歸類與限定。

        再次,處置采進文獻,要求相關(guān)人員在記錄、謄錄文獻的過程中,注意版本的挑選、謄錄的準確及對相關(guān)文獻知識、思想的可靠把握。如于敏中在乾隆三十八年八月初八《手札》(第25通)中,言:“接來札悉種種,謄錄一項,若再有更張,即易招物議,幸已安帖,然所辦究未老到,恐不免口舌耳。此次進呈各書,一日之間,承上指出兩錯。書簽之錯,尤其顯而易見,此后務(wù)須留心。而《折獄龜鑒》內(nèi)錯處,當切告承辦《永樂大典》諸公各宜加意;若再經(jīng)指斥,即削色矣。至承辦《全書》及《薈要》分校諸公,當請到署,以此切致之,各宜經(jīng)意,勿留錯誤痕跡,日后取咎??偲砩髦稚鳛閲凇!盵5]可見,于敏中對進呈文獻從謄錄、提要及??钡戎T多方面,都提出了嚴格要求。當然,“四庫館臣”對收入文獻的知識審查與價值評判,大多能做到實事求是的客觀評判。其中典型如于敏中乾隆三十九年六月初五日《手札》(第29通)言:“《弇州四部稿》書非不佳,但卷帙太繁,且究系專稿,抄錄太覺費事,存目亦不為過。但題辭內(nèi)不必多貶之也?!盵5]

        正如于敏中在乾隆三十九年七月初一日《手札》(第34通)中所言:“頃接李少司(即李友棠)札,以《水經(jīng)注》尚有可商者,不可不酌,求其是。愚學殖淺薄,不敢輕議,且相隔甚遠,尤難彼此折中,此事知東原(即戴震)深費苦心,且向曾討論及此,自當有所根據(jù),其中或尚有應(yīng)行酌定者,不妨再為復核。圣主稽古右文,凡事集思廣益,今訪求遺書,嘉惠后學,往往一字一議,詢及芻蕘。我輩欽承恩命,豈可不仰體圣衷,虛公斟酌,以期無負委任,尚敢稍存成見乎?”[5]據(jù)“我輩欽承恩命,豈可不仰體圣衷”等語看,“四庫館臣”之所以如此詳細地對征集而來的文獻及其被收入《四庫全書》的處置情形進行詳細探討,顯然是嚴格貫徹乾隆皇帝提出的“稽古右文、聿資治理”等指導思想。而為了有效踐行“稽古右文”的政治目的與“嘉惠后學”的教化意圖,“四庫館臣”在進行文獻處理時,不得不審慎為之。所謂“學殖淺薄,不敢輕議,且相隔甚遠,尤難彼此折中”,就是“四庫館臣”客觀、公正地對待進呈文獻之思想與知識的嚴謹態(tài)度。“尚敢稍存成見乎”,更是基于實事求是的原則對文獻進行考辨與提要撰寫的體現(xiàn)。

        最后,清廷對進呈書籍的傳抄格式、紙張、刊刻、刷印、裝潢等方面,都提出了嚴格要求。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二十八日《管四庫全書刊刻等事務(wù)金簡奏酌辦活字書版并呈套板樣式折》載:“按御定佩文詩韻詳加選擇,除生僻字不常見于經(jīng)傳者不收集外,計應(yīng)刊刻者約六千數(shù)百余字。此內(nèi)虛字以及常用之熟字,每一字加至十字或百字不等,約共需十萬余字,又豫備小注應(yīng)刊之字,亦照大字每一字加至十字或百字不等,約需五萬余字。大小合計不過十五萬余字,遇有發(fā)刻一切書籍,只須將槽版照底本一擺,即可刷印成卷。倘其間尚有不敷應(yīng)用之字,豫備木子二千個,隨時可以刊補。其書頁行款大小式樣,照依常行書籍尺寸刊作木槽版二十塊,臨時按底本將木字檢校明確,擺置木槽版內(nèi),先刷印一張,交與??擦痔幵斝o誤,然后刷印?!盵1]這就是對文獻的版刻、字體及紙張等“物質(zhì)形態(tài)”進行統(tǒng)一管控的表現(xiàn)。又如,分校官胡予襄于《江湖小集》的四庫抄校本中,曾加“按語”曰:“本書系四庫館稿本,內(nèi)中多館臣墨筆校注,或提示抄寫格式,以符《四庫》之體例。”[6]可見,《四庫全書》對抄寫格式、校注筆墨等其他“物質(zhì)形態(tài)”的要求,亦頗為嚴厲。而當對采進書籍進行的調(diào)查、整理、傳抄、刊刻及提要撰寫完畢后,清代統(tǒng)治者必然進入對《四庫全書》流傳的深度管控階段。

        3 對《四庫全書》傳播過程與時人閱讀來源的管控

        從文獻的傳播途徑看,中國古代文獻的傳遞方式主要是人際傳播。由于古代的文獻收藏機構(gòu)除了內(nèi)府、都察院、國子監(jiān)等政府藏書機構(gòu)外,主要集中于私人藏書家與藩府等藏書機構(gòu)中。然而,歷代的藏書機構(gòu)往往無法滿足時人的文獻閱讀需求。甚至,由于文獻記錄手段的滯后,歷代文獻傳播及其活動,主要通過互借、傳抄或交換等途徑展開。明清私人藏書家的圖書擴充,很大程度上是抄自于內(nèi)府等朝廷機構(gòu),或私人藏書家之間的互抄[7]。而正是由于抄書對書籍流通的重要性,如何獲知書籍信息以便傳抄,就顯得十分重要。對此,曹溶在《流通古書約》中指出:“今酌一簡便法,彼此藏書家,各就觀目錄,標出所缺者,先經(jīng)注,次史逸,次文集,次雜說。視所著門類同,時代先后同,卷帙多寡同,約定有無相易,則主人自命門下之役,精工繕寫,校對無誤,一兩月間,各賚所鈔互換。此法有數(shù)善,好書不出戶庭也,有功于古人也,己所藏日以富也,楚南燕北皆可行也。敬告同志,鑒而聽許?!盵8]然而,不管“各賚所鈔互換”如何進行,所抄書籍的來源往往是官方的藏書機構(gòu)。因此,清廷在纂修完《四庫全書》且關(guān)閉“四庫館閣”之后,就不得不采取相關(guān)措施以推進其所編纂定稿的《四庫全書》順利流布開來,以便于“稽古右文”。故而,清廷后又設(shè)“七閣”,允許時人入閣閱讀、傳抄?!肚迨犯濉に囄闹尽吩f:“全書三萬六千冊,繕寫七部,分藏大內(nèi)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盛京文溯閣、熱河文津閣、揚州文匯閣、鎮(zhèn)江文宗閣、杭州文瀾閣。命紀昀等撰《全書總目》,著錄三千四百五十八種,存目六千七百八十八種,都一萬二百四十六種?!盵9]此舉就從書籍來源的角度,保證了時人抄書的底本來源,進一步有效推動“官定”書籍的權(quán)威性。

        據(jù)研究,清代私人藏書家與士大夫當中,不乏有從“四庫館閣”與“七閣”抄書的實例。彼時士大夫亦多有希冀從中窺探未見之書的迫切心情。如章學誠在《為畢制軍與錢辛楣宮詹論續(xù)鑒書》中,曾指出:“今茲幸值右文盛治,四庫搜羅,典章大備,逸文秘冊,有數(shù)百年博學通儒所未得見而今可借鈔于館閣者,縱橫瀏覽,聞見廣于前人。”[10]正是由于“四庫館閣”能見到古今中外的“天下”文獻,使得諸多“四庫館臣”在纂修《四庫全書》的過程中,往往進行私錄抄出,以為珍貴秘笈。如“協(xié)勘官”程晉芳《勉行堂文集》卷5《周官新義跋》,云:“《周官》舊二十二卷,此吾友周書滄從《永樂大典》錄出者,得十六卷,而地官、夏官缺焉。……余與書滄、孔葒谷各抄一本,嗣是永清令周莨谷屬抄一本,而陳上舍竹廠又抄焉?!盵11]可見,程晉芳經(jīng)常私錄《四庫全書》館中的孤本書籍,并借他人傳抄,以此擴充所抄書籍的流通范圍。

        需要指出的是,當采錄文獻被確定且經(jīng)過核查、??奔白攵ㄌ嵋?,往往需要一個謄錄的環(huán)節(jié)。進行謄錄的人員既可由“四庫館臣”舉薦,亦可“投考”或從順天鄉(xiāng)試落榜生中選取、通過朝貢從貢生中選取、恩賜等多種形式[4]。據(jù)《國朝書人輯略》所載:“四庫書館方開,天下寒畯爭奔走求試謄錄,期滿得以丞簿進身?!盵12]由于入選的謄錄人員往往可以藉此“議敘得官”與“丞簿進身”,彼時學子文人爭先欲為“四庫館閣”謄錄人員。而由于管理問題,館閣中數(shù)量眾多的謄錄者在負責謄抄書籍的同時,往往出現(xiàn)了冒名頂替謄錄者、請人代抄等“傭書”現(xiàn)象。而“傭書”之舉使得當時“四庫館閣”的許多稿本、抄本或禁毀書籍,得以被代抄者見及或抄出。李文藻就曾說:“兩月住京華,與君無暫閑。借抄中秘籍,手少傭為艱。同好周柱吏,插架高難攀。萬卷不滿意,持錄愁攢顏。四庫寫未半,積債如層山。憐我二三子,悵悵岐路間?!盵13]官至桂林府同知的李文藻所言“四庫寫未半,積債如層山”,表明當時京城“傭書”費用并不低。而所謂“借抄中秘籍,手少傭為艱”,表明彼時京城的抄手因被雇去抄書的機會之多以至于抄手難求。故而,李文藻又說“所遺尚幾種,將行復欲還”[13],表明時人從“四庫館閣”抄出的文獻數(shù)量是頗為可觀的,且透露出彼時士大夫希冀抄遍“四庫館閣”文獻的強烈愿望。

        而對這種在當時幾乎是公開的普遍現(xiàn)象,“傭書”早已引起乾隆皇帝的注意。乾隆皇帝曾說:“此項在館人員,雖系自備資斧劾(効)力,而議敘實不免過優(yōu),殊非慎重名器之道。朕原因四庫全書卷帙浩繁,既辦一大事,即不能計及小節(jié),略予從優(yōu),非不知其中有些微小弊也。但恩施固當令均沾,而錄敘亦不宜太濫,況人多即流品混淆,自當明示區(qū)別。嗣后此項議敘人員,著照部議,匯齊五十名奏請考試一次。惟是伊等寫書時大率倩人代繕,其本人字畫未必悉能工楷。將來考試時,著派出閱卷大臣稍為寬取,不必照正考之例過于精核,以示格外體恤之意。其有不到及倩人代作諸弊,仍著照部議嚴察。欽此。”[1]入館“謄錄”人員的主要目的并非謄抄書籍,而是借此“議敘得官”。故而,乾隆皇帝就此提出考核謄錄人員的舉措,從而限定謄錄人員的作弊之舉。雖說此類做法并不一定會收到良好效果,但“四庫館閣”為了便于管理,依舊會從政治權(quán)力的角度稍加規(guī)范謄錄人員品性與“傭書”現(xiàn)象。也就是說,對時人在“四庫館閣”的“傭書”行為進行管理,能夠進一步從文獻流通的角度限定非定稿“官本”《四庫全書》或相關(guān)稿本、抄本的嚴重外流。

        而當“四庫館閣”關(guān)閉之后,《四庫全書》的底本、稿本、定版及《四庫全書存目書》等書籍,仍多遭“四庫館臣”私錄而出[14]。據(jù)上所引,時人從“四庫館閣”抄錄書籍時,往往關(guān)注書籍的版刻、文字、內(nèi)容等“物質(zhì)形態(tài)”。這不僅促使相關(guān)書籍得以流傳開來,更可見及從“四庫館閣”錄書之風的習見,甚至成為一種時尚。盡管時人所錄之書當中有部分后來被禁毀、抽毀,但進獻到“四庫館閣”的書籍多數(shù)是經(jīng)過統(tǒng)治階層與“四庫館臣”的篩選、整理及排序??傮w而言,通過“四庫館閣”的相關(guān)編纂,清代統(tǒng)治者對當時“天下”文獻的傳播源頭進行了有效管控。

        “七閣”的設(shè)立,使得書籍文獻的整合、利用、傳播及書籍意義的生成途徑,得以系統(tǒng)化與有序化。整合藏書與閱讀機構(gòu),能夠使文獻傳播與文獻的知識體系、思想價值以系統(tǒng)、有序、全面的形式向全社會開放。到“七閣”閱讀、抄寫的士大夫與學子們,必須服從“七閣”對文獻從內(nèi)容、形式、版本、文字到排序、思想、學術(shù)、知識等多方面的限定。如時人對“七閣”文獻的“鈔閱”,要“隨時存記檔冊,點明帙數(shù),不許私攜出院,致有遺缺。如所抄一本,文字偶有疑誤,須行參校者,亦令其識明某卷、某頁、某篇,匯書一單,告之領(lǐng)閣事,酌派校理一員,同詣閣中,請書檢對?!盵1]這就從圖書檔案管理的角度,對時人的閱讀過程進行登記、對時人所閱讀的文本進行記錄,以便保證時人的閱讀過程、觀感及知識吸收,與清廷的編纂意圖及《四庫全書》所呈現(xiàn)出來的知識內(nèi)容保持一致。甚至,后世學人因曾入“七閣”觀書,以至于進行書籍的刊刻時多據(jù)以“七閣”所藏《四庫全書》為底本,加以梓行。曾國藩作《圣哲畫像記》時就指出:“及為文淵閣直閣校理,每歲二月侍從宣宗皇帝入閣,得觀《四庫全書》,其富過于前代所藏遠甚,而存目之書數(shù)十萬卷,尚不在此列,嗚呼!……余既自度其不逮,乃擇古今圣哲三十余人,命兒子紀澤圖其遺像,都為一卷,藏之家塾。后嗣有志讀書,取足于此,不必廣心博騖,而斯文之傳,莫大乎是矣?!盵15]可知,曾國藩首先感慨“四庫館閣”藏書之豐,其次通過多次入閣閱讀而對古今書籍有所了解,再次慎擇“古今圣哲三十余人”的事跡加以概述,以為家族教育之本。此例足以表明“七閣”藏書對于時人閱讀視野拓展與思想形成的重要性。而后,曾國藩刊刻《船山遺書》時,曾托劉韞齋(崐)從文淵閣抄寫有關(guān)底本,云:“王船山先生《書經(jīng)稗疏》三本、《春秋家說序》一薄本,系托劉韞齋先生在京城文淵閣抄出者。爾可速寄歐陽曉岑文處,以便續(xù)行刊刻?!盵16]這表明“七閣”藏書逐漸成為后人閱讀與刊刻書籍的重要來源。此類傳抄之舉背后的意義,在于時人對文獻版本的選擇已不可避免受到作為“官定”文本《四庫全書》的多方面影響,這就進一步保證了清代統(tǒng)治者對時人閱讀的管控效果[17]。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講,《四庫全書》通過“七閣”向社會開放,使得清代的政府藏書布局逐漸從封閉走向開放,促使“官定”文本文獻的社會傳播及其傳播效果的最大化,最終推動以規(guī)范學術(shù)譜系、預(yù)設(shè)特定道德標準與價值標準為內(nèi)核的、以利于彼時政統(tǒng)所需的官學規(guī)范體系得到良好的宣傳與實踐。魯迅在《病后雜談之余——關(guān)于“舒憤懣”》中指出:“現(xiàn)在不說別的,單看雍正、乾隆兩朝的對于中國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夠令人驚心動魄。全毀,抽毀,剜去之類也且不說,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nèi)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yè)的,但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內(nèi)廷,還文風較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里面,也曾經(jīng)有過很有些骨氣的。(這兩句,奉官命改為‘永遠看不出底細來?!??!盵18]魯迅對《四庫全書》的文獻鉗制效果、時人被迫接受現(xiàn)象的辛辣諷刺,正好側(cè)面說明《四庫全書》的官學規(guī)范體系對后世的巨大影響,亦可證明《四庫全書》對彼時及后世“天下”文獻信息的管控當是卓有成效的。

        猜你喜歡
        館臣館閣四庫
        館閣體:整整齊齊才最好
        “四庫學研究”欄目主持人語
        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看四庫館臣的賦學觀
        《四庫全書總目》對《國史經(jīng)籍志》的利用與考訂
        圖書館研究(2021年5期)2021-01-06 14:12:47
        《皇帝的四庫——乾隆朝晚期的學者和國家》簡介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2:26
        館閣體的興盛、極致與消亡
        宋代館閣藏書流失探究
        四庫館臣法家觀探析
        合刊抄本 共傳四庫——記張元濟與張宗祥
        天一閣文叢(2013年1期)2013-11-06 10:01:11
        四庫館臣輯佚宋人筆記的成就——以輯佚《永樂大典》所載宋人筆記為例
        窝窝影院午夜看片|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二三区| 丰满熟妇人妻av无码区|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偷窍| 中文字幕中文字幕人妻黑丝| 美腿丝袜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av麻豆mag剧集| 91麻豆精品激情在线观看最新| 美腿丝袜美腿国产在线| 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乱偷乱码亚洲|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国产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亚洲精品suv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丝袜在线精品丝袜不卡|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国产91清纯白嫩初高中在线观看| 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亚洲av| 人妻无码中文专区久久综合| 少妇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7194中文乱码一二三四芒果| 日本少妇被黑人xxxxx| 亚洲黄色在线看| 97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大地资源高清在线视频播放| 最近中文字幕视频高清| 国产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不卡免费观看av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91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av男人| 国产精品黑丝美女啪啪啪|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日韩爱爱视频| 一级内射免费观看视频| 国内熟女啪啪自拍| 久久精品亚洲牛牛影视| 国产日韩乱码精品一区二区| 无码国产成人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精品成人乱色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