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克堅,姚素香
(1.民航寧夏空管分局氣象臺,寧夏 銀川 750009;2.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災害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江蘇 南京 210044)
暴雨是指大氣中降落到地面的水量每日達到和超過50 mm的降雨[1],其通常在短時間就可以造成巨大的積水,形成流域洪澇、城市內澇,甚至能次生地質災害。華北地區(qū)降水集中,具有突發(fā)性強、強度大等特點,如2012年7月21日至22日8時左右,北京及其周邊地區(qū)遭遇特大暴雨及洪澇災害引起了多人傷亡,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很多研究對2012年的7.21暴雨成因進行了細致分析[2-4]。在2016年7月18~22日,華北地區(qū)又經歷了一次持續(xù)極端暴雨天氣過程,而關于本次過程的分析并不多見。因此本文利用站點觀測降水資料,基于地面站點觀測降水資料的中國區(qū)域日降水融合資料[5]和ERA-interim逐六小時再分析資料[6],旨在分析此次暴雨天氣過程的高中低空和地面形勢。
2016年7月中旬以后,我國的華北和東北地區(qū)進入雨季。利用中國區(qū)域日降水融合資料,分析了2016年7月18-22日的總降水量,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清晰看出,雨帶呈典型經向分布特征,東北南部、華北大部分地區(qū),以及江漢大部分地區(qū)雨量均超過50mm,最大降水中心過程雨量超過200mm。此次降水的持續(xù)時間長,累計降水強,雨帶主要沿著太行山和燕山山脈,受到地形的顯著影響,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持續(xù)暴雨天氣需要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強烈的上升運動和較長的持續(xù)時間,因此需要對環(huán)流形勢進行細致分析。圖2給出了2016年7月18~22日100 hPa位勢高度分布。高緯度地區(qū),新地島為高壓脊控制,貝加爾湖區(qū)域為低槽區(qū)域。在副熱帶地區(qū),亞洲南部為南亞高壓控制,在南亞高壓以北為西風急流,以南為東風急流。在南亞高壓東部脊線以北為強烈的高空輻散區(qū)域。同時,西風急流對我國降水影響較大,在急流的入口區(qū)以南通常對應較強的上升運動,從而引起大范圍的降水。
圖1 2016年7月18~22日過程降水量
圖2 2016年7月18~22日平均100 hPa位勢高度,單位:位勢什米
在對流層中層,高緯為阻塞高壓控制,分別位于烏拉爾山和鄂霍次克海附近,從巴爾喀什湖到貝加爾湖為廣闊的低槽區(qū),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中心位于海上,脊線位于約20°N附近,高原槽活躍。18日08時(圖3),此次過程的影響槽位于100°E附近,槽后的西北氣流引導冷空氣,槽前的西南氣流則可將海上的水汽輸送至華北地區(qū)。由于副高與北部中緯度高壓脊打通(圖3,圖4),影響槽在18日08時到20日08時移動較為緩慢,而強度則顯著增強,在20日08時,已有閉合低壓中心,形成了華北冷渦,為此次暴雨提供了上層干冷的不穩(wěn)定條件,槽線則為地面減壓提供了動力條件。
圖3 2016年7月18日08時500hPa高度場(單位:位勢什米)和風場(單位:m/s)
圖4 2016年7月20日08時500hPa高度場(單位:位勢什米)和風場(單位:m/s)
在2016年7月18日08時,有西南渦在四川盆地生成,此后,西南渦沿切變線向東略偏北方向移動,在7月20日08時,移至華北地區(qū),如圖5所示。在低空低渦左側為冷鋒式切變線,在右側為暖鋒式切變線,在切變線以南為顯著的西南風氣流,且風速均大于12m/s,達到低空急流強度,該西南風急流攜帶南海和孟加拉灣的暖濕空氣至華北。此刻華北大部分區(qū)域位于西南渦的前方,低空西南風急流的左前方,加上切變線的共同影響,產生低層輻合,對應強烈的上升運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低空西南風急流對暖濕空氣的輸送與高空冷渦之間增強了不穩(wěn)定,有利于強降水的產生。
圖5 2016年7月20日08時850hPa高度場(單位:位勢什米)和風場(單位:m/s),陰影處風速大于等于12 m/s
此次華北暴雨過程的地面系統(tǒng)為黃河氣旋,該氣旋位于高空冷渦槽前,其動力減壓使得氣旋在7月20日達到最強,中心氣壓低至993 hPa。在黃河氣旋北部,負變壓顯著,引起變壓風輻合,有利于上升運動的產生,同時引導氣旋向華北北部,東北方向移動。
這是一次在短波槽、切變線、西南渦和低空急流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大范圍持續(xù)暴雨過程。在高緯阻塞高壓與低緯度副熱帶高壓穩(wěn)定的形勢下,2016年7月18~22日高原槽活動頻繁,中緯度短波槽迅速發(fā)展,并最終形成華北冷渦。西南渦在高空槽前生成后沿著切變線向東北方向移動,在其南側是強烈的西南風急流,三者共同作用使得上升運動強盛,同時西南風急流源源不斷輸送水汽使得持續(xù)暴雨發(fā)生。地面上產生降水的天氣系統(tǒng)則為黃河氣旋,其生成于高空槽前,對應上升運動。對流層中上層的冷渦和低層的暖濕氣流增加了對流不穩(wěn)定性,使得暴雨強度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