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勝
(信宜市職業(yè)技術學校,廣東 信宜 525300)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機械生產行業(yè)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同時對機械加工精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其中,模具作為一種精密工具,其生產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機械工業(yè)制造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1]。然而,由于傳統(tǒng)的模具加工工藝效率較低,根部清角因多次對刀,導致公差差異偏大;單件對刀加工孔徑大小不一致,從而導致磨針合配時產生縫隙或無法合配。為提高零件加工效率,對模具入子零件加工工藝進行優(yōu)化展開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和理論價值。
圖1為典型模具入子零件圖,主體尺寸為23 mm×9 mm×2.62 mm,磨針尺寸為8.57 mm×0.6 mm,兩部分組成了整體子零件。該零件的結構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一般不會單個使用,因此在零件的生產過程中,對零件的精度、尺寸大小、表面粗糙度都有很高的要求[2]。另外其表面粗糙程度及完整程度也要保持高度一致,避免無法運用。圖2及圖3將兩件的平面圖與建模造型進行了充分的展示。
圖1 模具入子零件
圖2 零件平面圖
圖3 入子零件Pro/E造型
在傳統(tǒng)的工藝方案當中,第一步需要進行放電打孔,然后便是磨削,后對其進行線切割工作,然后將零件進行進一步的加工,比如放電加工、拋光加工等,還有合配加工、焊接加工、再次磨削加工等,最后對零件的質量進行檢驗[3-4]。
采用傳統(tǒng)加工工藝無法提高零件的加工效率,在加工操作過程中需要經過數次對刀操作,導致每個零件的差異較大,一般誤差會在0.05~0.09 mm之間[5-6]。由于單件對刀加工孔徑大小不一,因此在磨針與合配的過程中,容易導致零件產生縫隙,使得其無法有效的合配,并且在傳統(tǒng)加工方式當中,零件的表面容易出現(xiàn)劃傷與碰傷,詳細見表1。
表1 傳統(tǒng)工藝問題點匯總
對傳統(tǒng)的工藝進行改造,首先需要找出在傳統(tǒng)加工工藝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然后對不足之處進行改進,實現(xiàn)加工效率的提高,完成零件的批量快速加工,在經過測試與論證工序排配后,將零件的專用夾具進行設計[7]。
在入子零件的加工過程中,需要對零件的外形與尺寸進行分析,該零件的外形與尺寸較小,因此為了提高加工的效率[8],必須采用批量加工,而排樣加工則屬于一種較為合理的加工方式,但是在零件排樣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其夾具裝夾以及定位,并且在加工過程中需要分析工位加工的可能性,將可能影響零件加工的因素進行分析,讓零件的排樣加工得以實現(xiàn)[9]。詳見如圖4。
圖4 零件排樣外形
在零件的批量生產加工當中,夾具屬于一種重要的工具,其具體的作用是實現(xiàn)批量裝夾定位。從而讓加工的不同零件之間,相關數據保持一致,因此零件與夾具之間需要保證具有互換性,并且在夾具的制作過程中,也需要保證其加工的精度與零件加工精度的要求一致[10],材質為SKD61,調質硬度為255~285 HBS之間,具體的樣式如圖5可見。
圖5 夾具結構
在夾具與零件的夾緊操作當中,需要運用到鎖緊塊,從而讓零件主體與夾具之間的縫隙幾乎為0,在零件加工時還可以降低其晃動程度[11]。具體形狀如圖6,采用磨床切片加工,材質為SKD61,調質硬度為255~285 HBS之間。最終效果圖如圖6(b)所示。
圖6 鎖緊塊
對傳統(tǒng)加工統(tǒng)一進行優(yōu)化,具體工藝為,首選仍然是放電打孔,然后對其進行磨削,后再次放電打孔,然后進行合配操作,后采用線切割的方式進行加工,然后再是放電、拋光、線切割、合配、焊接、磨削、檢驗等步驟[12]。
在零件加工統(tǒng)一優(yōu)化后如表2所示,不僅可以在實際生產當中投入使用,并且還可以優(yōu)化零件的加工生產[13]過程,圖7是優(yōu)化完成后的零件加工圖片。
表2 入子零件優(yōu)化后加工工藝
圖7 合格的入子零件
從上述當中可以得知,成型工位以切削中心的加工參數優(yōu)化為重點,從而降低零件表面的粗糙程度,在拋光過程中,使得鏡面達到A3級別,提高其穩(wěn)定性以及加工效率。如果采用刀具時間管理,清角不能超過0.05 mm,并且在加工時不會使得零件受到損傷,采用臺階式磨針以及激光焊接操作,在合配完成后可以保證每個零件都不會出現(xiàn)損傷。
綜上所述,模具入子零件屬于模具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模具設計而言,合理的加工工藝能很好地解決入子零件在加工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還可以降低表面粗糙度。本文對傳統(tǒng)加工工藝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通過加工優(yōu)化,設定合理設備加工參數,可以消除零件毛刺、崩角等缺陷,使加工零件完全能夠達到使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