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絲佳
周六上午,大雨滂沱。
楊雨彤和媽媽撐起雨傘準備出門時,外婆跟在后面念叨:“這么大的雨,你們就別去擠公交了?!?/p>
“外婆,我是男子漢。怎么能被這點風雨嚇倒呢!”雨彤不顧外婆的勸阻,穿上志愿者的服裝,拉著媽媽的手來到公交車站。今天是他們?nèi)ソo護理院的爺爺奶奶們讀報、講故事的日子。
公交車站候車的人很多,各自都撐著傘,擋住了別人的視線。每一輛公交車進站,大家都要伸頭張望,10歲的小雨彤要拼命地踮起腳,才能勉強看清公交車上寫的是多少路。好不容易等到一輛公交車進站,車門一打開,乘客立即擁上去,有個老奶奶在問這是幾路車,還有的在問乘車的線路。
人群里有人輕聲嘀咕看不清進站的是幾路車,有人輕聲附和著:要是車站能有個語音提示牌該多好啊……
這一幕讓雨彤想起,上幼兒園時,眼神不好的外婆接他回家等公交車,總是不停地問人:前面來的是幾路車?
類似的事情,其實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fā)生,但往往因為事情過于平常,而被我們習慣性地忽視。
所幸這個世界上并不缺少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和勤于思考的大腦。就在今年春季的上海市少代會召開前,一份名為《關(guān)于完善上海公交車站設(shè)施,建立車輛到站語音提示系統(tǒng)》的提案,出現(xiàn)在上海市漕河涇新興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xué)的大隊部。
這份提案并非一時沖動的產(chǎn)物,而是經(jīng)過廣泛征求同學(xué)、老師、家長、朋友意見的基礎(chǔ)上提出的。它的核心思想就一條——建議在公交車站添加語音系統(tǒng),在車輛即將駛?cè)霑r,提前向乘客播報語音提示。
這份提案的提出者,就是那個在大雨中等車去護理院做志愿者的10歲少年——楊雨彤。
在人們的印象中,10歲的孩子,關(guān)心的事情應(yīng)該是喜愛的動畫片什么時候播?這個周末能去哪里玩?輔導(dǎo)班的課真的很枯燥……但小雨彤觀察問題的角度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卻遠遠超出了他的年齡。提案本身就是一個最好的說明:通過自己的細心觀察,敏銳發(fā)現(xiàn)成人視角的盲區(qū),并憑借自己的思考和努力為之做出改變。當同齡人還只會為一次遺憾委屈或流淚的時候,雨彤已經(jīng)可以先冷靜下來,思考問題的根源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個習慣來自于勤奮、訓(xùn)練和成長的環(huán)境,來自從小就培養(yǎng)起的對社會的洞察——從記事起,每天早晨陪伴他起床的,是食物的香氣和播放著的新聞,爸爸媽媽和他似朋友般相處,對于新聞中涉及的各類社會問題,一直以來都會啟發(fā)、交流,逐步引導(dǎo)他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平等和獨立,是這個家里一直推崇的目標。
2017年年底,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引起社會強烈反響,也讓雨彤對少年兒童的隱私有了新的認識。當時,他正準備代表學(xué)校參加第十屆徐匯區(qū)少代會,于是就選擇以“維護少年兒童隱私”作為提案內(nèi)容。他查閱了一些美國兒童個人隱私法案的資料,再結(jié)合紅黃藍事件和自己的一些感觸,完成了《關(guān)注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維護少年兒童隱私權(quán)》的提案。“不要隨便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上曬娃,以免泄露隱私。一些鼓勵曬娃的廣告活動也要謹慎參與。”這些都是楊雨彤在提案中寫到的。
小雨彤思維成熟,但絲毫不影響他的童心童趣,他是操場上的“足球小子”,是舞臺上的“小提琴紳士”,是賽場上的“橋牌手”,更是繪畫社的“稚氣書童”。德智體美勞,樣樣都精通。
上海市志愿者公益護照。綠色的名字下,是一個人的責任、奉獻,和愛心。
從上幼兒園大班時起,小雨彤的周末不是在家睡懶覺,不是看電視打游戲……而是選擇了最“累”的一種——和媽媽一起去老年護理院,為老人們讀報、陪老人下棋。
護理院爺爺奶奶們的生活孤獨而單調(diào)。小雨彤清亮亮的眼睛、童言童趣的故事,稚氣未脫的聲音,總能令老人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勾起他們溫暖的人生記憶。這樣的觸動是深刻而美好的,老人們沒有不喜歡小雨彤的。因為喜歡,漸漸的便成了期待,只要輪到雨彤和媽媽當志愿者的周末,爺爺奶奶們便早早在活動室里等著小雨彤的到來。
小雨彤這一去便從未停歇。歲月總在一刻不停的前行,在爺爺奶奶們溫情的注視下,一個幼兒園大班的“小豆芽”,漸漸長成了現(xiàn)在隱隱有參天之勢的“小樹”。
又是一個周末,微風和煦,陽光正好。小雨彤剛準備將有趣的新聞念給爺爺奶奶們聽,就已經(jīng)注意到正有幾個腿腳不便的老人在護工的幫助下,坐在輪椅上急匆匆地趕到活動室里來。雖然楊雨彤“一本正經(jīng)”讀報的模樣和聲音,引來老人們陣陣笑聲和掌聲。但在這笑聲和掌聲中,小雨彤覺得自己除了讀報,還應(yīng)該為他們做點什么……
要為護理院的爺爺奶奶們做點什么的念頭在楊雨彤心中生了根。他想到了自己的愛好——早在一年級暑假,他跟著爸爸媽媽去福州路書店,就被書店旁的機器人活動中心吸引了目光,從此迷上了人工智能,并開始學(xué)習,這一學(xué),就學(xué)到了現(xiàn)在。
想到護理院老人蹣跚的腳步,楊雨彤又想到社會上的殘障人士,他們走路的工具主要依靠輪椅,而現(xiàn)在的輪椅又很不方便控制,如果周圍環(huán)境黑暗,行走就更困難了。于是,雨彤他找到了“為他們做點什么”的核心鑰匙——設(shè)計一款全新的“殘障人士代步機”,給輪椅添上燈和遮雨蓬,增加自動識別障礙物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