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光,盧浩明,吳文峰,王 猛
(中水珠江規(guī)劃勘測設計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2)
因地勢原因,麗水市存在供水水源單一、應急供水難以保障的問題;且近年來麗水市城區(qū)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和建設,對現(xiàn)有供水水質保障產(chǎn)生了不利影響,供水安全性存在較大隱患[1]。利用灘坑水庫的優(yōu)質水源實施引水工程,可以形成多水源供水格局,實現(xiàn)水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提高供水可靠性、安全性及應對突發(fā)性供水安全事件的能力。取水口對引水工程至關重要,對其工程地質條件研究具有重要意義[2-4]。查明進水口水下巖塞爆破位置的工程地質條件,包括邊坡開挖石碴和坡積物的堆積厚度、基巖的風化分帶、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程度以及巖體的透水性等情況,可為巖塞爆破設計提供地質依據(jù)[5-8]。
灘坑水庫,又名千峽湖,位于甌江流域小溪支流中段,上游集水面積3 330 km2,多年平均入庫水量37.84億m3,總庫容41.90億m3,正常蓄水位160 m,相應庫容35.20億m3,死水位120 m,相應庫容13.94億m3,調節(jié)庫容21.26億m3。庫區(qū)橫跨青田、景寧兩縣,壩址位于青田縣灘坑村附近,距麗水市區(qū)107 km。工程于2004年開始施工,2009年下閘蓄水,是浙江省第二大水庫。引水工程取自灘坑水庫,取水口距景寧縣城距離約62 km,出口調流加壓泵站距麗水市區(qū)距離約17 km,輸水線路全長約32 km,工程區(qū)交通便利。
可行性研究階段選定西線輸水線路的下塘取水口方案(方案一)。選定后的輸水線路方案:取水口位于灘坑水庫景寧縣下塘村附近、緊鄰青景慶公路,輸水線路自取水口經(jīng)過底坑、滿頭壘、沙坑、大丘、上垟、金村、烏陰坑,于胡村水庫庫尾接擬建的調流加壓泵站。后期勘探過程中,發(fā)現(xiàn)方案一進水口地質條件較為復雜,因此在方案一進水口下游240 m處擬選另一進水口(方案二),作為比選方案(見圖1)。
圖2 方案一、方案二位置圖
方案一進水口為可行性研究階段推薦的進水口方案,進水口位于原下塘村附近,采用水下巖塞爆破法施工,巖塞直徑為5.0 m,巖塞厚度為8.0 m,巖塞后設置集渣坑,集渣坑底高程為96.0 m,底寬4.8 m。豎井布置在進水口下游側山體內(nèi)部,啟閉機室布置在青景慶公路擬開挖的交通洞內(nèi),交通洞長約110 m。
2.1.1 地形地貌
進水口位置原河谷底寬約45 m,谷底高程約90 m,河流從中間穿過,河床寬約15 m。公路以下山坡坡度約35°,公路以上山坡一般坡度45°~55°,部分地段為懸崖峭壁。灘坑水庫正常蓄水位160 m,進水口巖塞位置設計高程為111~118 m。
2.1.2 地層巖性
進水口部分巖性地表露頭情況(見圖2—圖5)。
2.1.3 地質構造
進水口無區(qū)域性斷裂通過,但根據(jù)公路開挖和鉆探揭露,查明到一些小的斷裂構造:f1:N35°W,NE∠70°,破碎帶寬約2~3 m,由糜棱巖、碎裂巖組成,地表出露于ZK106孔位左側約42 m公路邊坡,深部于鉆孔ZK106孔深49~54 m處通過。f105:∠75°,破碎帶寬約1.5 m,由斷層泥、糜棱巖、碎裂巖組成,于鉆孔ZK105孔深15~21.5 m處通過。f126:∠75°,破碎帶寬30~40 cm,由碎裂巖組成,于鉆孔ZK126孔深65~66.3 m處通過。
圖2 凝灰質砂巖和沉凝灰?guī)r互層
圖3 凝灰質砂巖和沉凝灰?guī)r互層
圖4 玻屑凝灰?guī)r
圖5 晶屑玻屑熔結凝灰?guī)r
進水口基巖節(jié)理構造較為發(fā)育,主要節(jié)理有兩組:①N50°~60°W,NE∠70°~75°,節(jié)理面平直、延伸長,微張,節(jié)理面鐵錳質渲染,節(jié)理間距10~30 cm不等。②N65°~75°E,SE∠60°~70°,節(jié)理面延伸較短,斷續(xù)發(fā)育,微張,節(jié)理面鐵錳質渲染,節(jié)理間距25~50 cm不等。
2.1.4 水文地質條件
分布在山坡表層的碎、塊石層,結構松散、孔隙大,屬強~極強透水性;下部含碎石粉質或砂質粘土為中等~強透水性。晶屑玻屑熔結凝灰?guī)r的巖石質量指標RQD>75%,巖體完整性較好,一般透水率q=2Lu~7Lu,為弱透水性;玻屑凝灰?guī)r、晶屑凝灰?guī)r、凝灰質砂巖與沉凝灰?guī)r為晶屑玻屑熔結凝灰?guī)r中夾層,由于層面、節(jié)理面等結構面發(fā)育,總體巖石的完整性差,巖石質量指標RQD=0%~40%,偶為53%~75%,一般透水率q=12Lu~50Lu,為中等透水性。
方案二進水口高程為111.00 m,進水口位于方案一進水口下游240 m。豎井及啟閉機室設在青景慶公路內(nèi)側。
進水口位置位于原小順坑右岸老公路上,小順坑河谷底寬約50 m,谷底高程85 m,河床靠左側,寬約20 m。老公路以下山坡坡度35°~65°,老公路以上山坡一般坡度40°~45°,部分地段為懸崖峭壁。
2.2.2 地層巖性
2.2.3 地質構造
進水口未發(fā)現(xiàn)區(qū)域性斷裂通過,地質構造以節(jié)理為主,沿公路地表主要發(fā)育的節(jié)理有:①N25°E,SE∠85°,節(jié)理面平直、延伸長,微張,節(jié)理面鐵錳質渲染,節(jié)理間距1~2 m;②N40°E,NW∠75°,節(jié)理面略有扭曲、延伸長,微張,節(jié)理面鐵錳質渲染,節(jié)理間距2~3 m。進水口山坡主要節(jié)理為N50°W,NE∠60°~75°,節(jié)理延伸長,一般微張,節(jié)理面鐵錳質渲染,節(jié)理間距1~2 m,部分節(jié)理地表張開1~2 cm,泥質、巖屑充填。上層進水口山坡主要發(fā)育的節(jié)理有:①SN,E∠85°~90°,節(jié)理面平直、延伸長,微張~閉合,節(jié)理面鐵錳質渲染,節(jié)理間距10~30 cm;②N80°W,SW∠60°,平行發(fā)育兩條,間距1.5 m,微張~閉合,延伸長,在坡面上形成一較深的溝槽。
2.2.4 水文地質條件
進水口山坡地表分布少量碎、塊石層,結構松散、孔隙大,屬強~極強透水性;下部基巖節(jié)理發(fā)育、破碎程度不一,RQD值大多為20%~90%,透水率一般q=10Lu~26Lu,為中等透水性。
方案一進水口位置山坡坡度35°,地表覆蓋層上部為碎、塊石,厚度4~5 m,下部為含碎石粉質或砂質粘土,厚度1~3 m,覆蓋層總厚度大,且其結構松散,巖塞爆破時易發(fā)生坍滑,尤其會對山坡上部大量堆石牽引下滑進入集渣坑或隧洞,建議施工前對進水口以上山坡的松散堆積層進行加固或清除。進水口和集渣坑基巖巖性以凝灰質砂巖與沉凝灰?guī)r為主,夾薄層蝕變玻屑凝灰?guī)r,其強度普遍較低。根據(jù)鉆探資料反映巖塞段處于全~強風化帶內(nèi),集渣坑大多處于弱風化巖石中。由于本段巖石風化破碎,巖體完整性極差,鉆探過程巖芯采取率、巖石質量指標值均很低,RQD值大多為0%,少數(shù)為13%~30%。經(jīng)現(xiàn)場鉆孔水文地質試驗透水率q=27Lu~50Lu,呈中等透水性,表明節(jié)理裂隙、巖層層面等結構面相互切割、貫通性良好。巖塞及集渣坑段工程地質條件差,加上水庫水位高,滲透壓力大等不利因素,建議在巖塞設計時注意隧洞坍塌和庫水透水等工程地質問題,施工中須加強觀測隧洞的涌水、掉塊、坍塌等現(xiàn)象,及時做好防滲、防塌處理,必要時做好超前地質預報、超前支護、超前灌漿等處理措施,確保施工安全。
方案二進水口全風化帶厚0.6~2.2 m,強風化帶厚0.4~1.0 m,弱風化帶厚10.0~10.5 m,進水口基本處于弱風化巖帶內(nèi),集渣坑處于微風化巖帶內(nèi)。該部位構造節(jié)理裂隙較發(fā)育,巖體完整性較差,呈中等透水性,其工程地質條件一般,具備巖塞爆破的地質條件??紤]到水庫水位高,滲透壓力大等不利因素,洞口巖塞爆破施工時需引起重視,及時做好超前支護、超前灌漿等處理措施,確保施工安全。
從地形特征、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等條件對進水口方案一和方案二進行比較(見表1)。
表1 進水口方案工程地質條件比較表
經(jīng)上述工程地質條件綜合比較,取水口方案二明顯優(yōu)于方案一,因此本階段地質推薦方案二。方案二具備巖塞爆破的地質條件,但考慮到水庫水位高,滲透壓力大等不利因素,需引起重視,建議設計會同有巖塞爆破經(jīng)驗的施工人員進行編制專題施工方案,確保工程施工安全。
通過對方案一、方案二地形特征、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等進行分析,經(jīng)地質條件綜合比較,進水口方案二明顯優(yōu)于方案一,因此地質推薦方案二。方案二進水口具備水下巖塞爆破的地質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