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卉
“王六十把輕微發(fā)酵的面餅,攤在燒燙的鵝卵石上,再用同樣滾燙的石子覆蓋,小石子在面團上面烙出褐色的環(huán)形山,散發(fā)出令人愉悅的香氣……”
深夜放毒的《風味人間》一播出就妥妥地拉了一波仇恨。
第二集《落地生根》,陜西人的驕傲——石子饃,口感香脆,一口咬下,“嘎嘣”裂開,引起極度舒適!
這其實已經不是陜西的饃第一次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渡嗉馍系闹袊返诙吨魇车墓适隆防铮馉N燦的黃饃饃,明明看上去既樸實又傳統(tǒng),偏偏能讓人口水直流。
八百里秦川,這里有著最悠久的歷史,也傳承了對于面食最長久的喜愛。
白吉饃名聲在外。饃烤到外皮焦香,饃瓤柔軟,烙出優(yōu)美的鐵圈虎背菊花芯紋路,再夾上酥軟流油的臘汁肉,配上涼皮和冰峰,就是一份完美的“三秦套餐”組合。老陜人看到后也要贊一句:“嚯,地道,懂吃!”
天津人吃煎餅,講究綠豆面夾薄脆,是為正宗。但在陜西,“×夾饃”是一道填空題,生動形象地詮釋了什么叫“小孩子才做選擇,大人全部都要”。
臘牛肉夾饃,臘牛肉用八角、桂皮、茴香很多種香料腌制而成,淡去牛肉本身的膻味,夾在白吉饃里,令人回味無窮。
除了各種肉,夾雞蛋也是早餐絕配?,F(xiàn)烙出來的饦饦饃抹上一層辣醬、鋪一層咸菜,夾上兩三個咸鴨蛋黃,最后再撒上幾粒酥脆的花生米,辣醬的辣,咸菜的爽,蛋黃的香,花生米的脆……絕對是支撐早起的最大精神動力。
街頭菜夾饃,上學時最幸福的事情!黃瓜、海帶、土豆絲、胡蘿卜絲、咸菜、豆皮、洋蔥、紫菜、鍋巴……只要你想吃,什么都能往里夾,賣菜夾饃的阿姨也都特別實誠,恨不得把菜給你塞到爆炸。
就算到了夜市上,饃也是永遠的C位。與別處的燒烤不同,陜西人會選擇用饃夾住火辣的燒烤,在黑夜里,讓饃散發(fā)出無限的光彩。
陜西的饃幾乎是一種百搭食物,就算是遇到了各地著名美食,也可以完美兼容,比如用饃夾一份大盤雞、夾一份臭豆腐……
所以,你知道,當一個陜西人說出“行吧,不夾饃就不夾吧”,他是要多愛你才能做出這么大的妥協(xié)嘛!
關中人把對吃的心思都花在了面食上,不一定非要濃墨重彩的調味,最令人心動的還是麥子本身的香甜。
除了“×夾饃”,蒸、煮、烤、烙……陜西人民還有無數(shù)種方法將普普通通的饃,吃出萬種風情。
外地人初到陜西,直奔的大概是羊肉泡饃。但是,在土生土長的陜西人眼里,它其實應該算是“煮饃”。
“煮饃”是從饃的烹飪方式上來說,饃是九分死面加一分發(fā)面的“饦饦饃”,先掰成指甲蓋大小的饃粒,再交由后廚加上羊肉、粉絲、木耳、黃花等配料經過旺火煮得。
酸辣口味的小炒泡饃、三鮮煮饃、葫蘆頭、渭南豆腐泡、寶雞豆花泡饃等,也是“煮饃”。
真正的“泡饃”應該算是水盆羊肉和搭配它的月牙餅。月牙餅是發(fā)面餅,比饦饦饃暄乎得多,所以不像“掰饦饦饃”,它是要用“撕”的,先撕后泡,才算得了“泡饃”的精髓。
光是上面這些,外地人可能都已經看暈了,但對于陜西來說,它們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有“饃都”之稱的陜西,人們簡直是用生命在吃饃——
肉夾饃的千層饃、死面的饦饦饃、發(fā)面的黃饃饃、撒滿芝麻的炕炕饃……雖然看起來都長著餅的樣子,卻有實質的不一樣。
再比如鍋盔饃,在陜西的地位一點不比白吉饃低,“陜西八大怪”中就有一怪在說它——“饃饃厚得像鍋蓋”。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大,一個有5斤重,吃的時候像蛋糕一樣切開。
和其他饃的粗獷彪悍不同,還有一種現(xiàn)在已經不太常見的花饃。以往,這種饃是陜西人民節(jié)日里必不可少的食物,花草蟲魚全都可以用饃捏出來。
如今的陜西饃,早就不僅限于陜西一地,它已經和老干媽、辣條一起走出國門,開到曼哈頓的第五大道,左手陜西肉夾饃,右手prada,大家都是時尚前沿的弄潮鵝。
有人說肉夾饃是來自東方的“漢堡包”,但是在我看來,PK歷史的話,明明漢堡包更應該叫作“來自西方的肉夾饃”才對!
電影導演是枝裕和說:“你吃的食物決定了你成為什么樣的人?!标兾魅司褪沁@樣,像他們所愛吃的饃一樣質樸、真誠。
“1個饃饃,掰成2瓣,放了3天,4氣了,估計是5壞了,就6了一哈,7開來,8了皮,9了點寒菜,一吃!啊呀,10在是難吃死了。”
這樣的俏皮話,是獨屬于陜西人的。
在陜西有一種說法,上午吃一頓饃,中午就不用吃飯了,饃抗餓、踏實,就像是踏實的陜西人一樣。
“與陜西人接觸我有一種明顯的踏實感,陜西人是那樣的純樸直率,古道熱腸,這里的人與人交往最遠離功利遠離算計。不像有的地方總給人一種不交心的感覺?!薄嗲镉?/p>
吃饃的過程也是一種享受,有人說掰饃的過程就像喝茶,陜西人喜歡慢悠悠地掰饃,就像他們喜歡慢節(jié)奏的生活,不經意間流露出的是千年古都獨特的悠閑和底蘊。
最后,陜西饃號稱能“夾進整個世界”,煎餅果子又說自己能“卷進整個世界”,那么問題來了,當它倆狹路相逢,誰能把誰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