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豐
1976年,有位學生問了經(jīng)濟學家弗里德曼一個問題:某個汽車公司生產(chǎn)的一款汽車,設計有點問題,如果汽車發(fā)生追尾,汽車的油箱就會爆炸,很容易造成車里的人員傷亡。這時,如果汽車公司在油箱旁邊加一塊擋板,這塊擋板只要花費16元,就能大大降低傷亡數(shù)字。汽車公司知道這個情況,但他們算過一筆賬,如果每輛汽車都加一塊16元的擋板,成本就會增加很多,超過了他們對意外的賠償,所以,他們寧愿賠償那些傷亡者,也不愿加這塊擋板。
學生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市場經(jīng)濟有它的問題,因為生命是無價的,而有些廠商為了追求利潤,置人命于不顧,這是不道德的。他問弗里德曼如何評價這家汽車公司的做法。
弗里德曼當時是這樣回答的:駕駛坦克可以避免你說的事故,但顯然你并不主張汽車公司停止生產(chǎn)汽車,而只提供坦克,因為坦克太貴了。只要你承認這個事實,那么你就和汽車公司一樣,是在“成本”和“生命”之間權衡取舍。你們都在計算,只是計算的結果未必相同而已??梢?,你也并不認可“生命無價”的說法。
實際上,汽車制造商要不要給汽車加一塊擋板,表面上是制造商自己的決定,但最終是消費者的決定。要提高汽車的安全性能,加一塊擋板是可以的,換一種材質、剎車設計、安全氣囊,也都是可以的。這些都會成為汽車的成本,最終要由消費者承擔。
消費者愿意把他們最后一元錢放到汽車的安全性能上,還是其他功能上?不同的消費者有不同的選擇,結果在汽車市場上有些汽車是以安全性能著稱的,有些是以舒適性著稱的,有些是以耗能低、省油著稱的。如果我們說生命是無價的,安全性是我們不惜一切代價都應該追求的目標,那我們就再也不會在馬路上見到今天見到的那些汽車了,馬路上跑的只有坦克。
對消費者來說,并不是質量越高越好,也不是價格越低越好,而是價格和品質要相當,成本和收益要相當,這才是他們最看中的品質。
好幾年前,一輛校車發(fā)生意外,造成了嚴重傷亡。社會各界人士出來說,應該制定校車的安全標準。但如果不計成本憑空制定校車的安全標準,最后校車的標準都快要接近坦克的標準了。
一個國家很大,貧富有差距,標準太高,就會逼著很多學校放棄提供校車。家長便只能使用安全性能更低的交通工具,結果是孩子們享受到的安全保障反而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