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君 彭國興
(西北大學現(xiàn)代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3)
在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德育始終是各級各類教育的重要內容,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始終是衡量人才的基本而首要的標準,以德治國,實行仁政,建立德政,始終是中華民族的美好追求。
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帶領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以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為主要內容的新的改革開放偉大革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一再強調,全黨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努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而將實現(xiàn)偉大夢想和完成偉大事業(yè)作為加強德育、德治、德政的基礎性工程和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參與的系統(tǒng)工程進行全面考慮、頂層設計和戰(zhàn)略部署。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更是對黨領導下的思想道德建設進行了系統(tǒng)的明確規(guī)劃,進一步明確了全民參與、全時空、全領域的德育一體化思想。
歷史和現(xiàn)實都告訴我們,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同樣,全面、高效、協(xié)調推進德育建設,關鍵在黨。中國共產黨責無旁貸地成為德育建設的第一主體。
教育部2005年3月出臺的《關于整體規(guī)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指出:“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德育主要指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1]黨的十九大關于“思想道德建設”的具體部署,可以說富有中國特色的德育一體化建設軍號已吹響、目標已明確,任務很艱巨、教師作主力。
習近平當選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以來,對各級各類學校不僅有親切關懷,更有諄諄教導、殷切希望和具體指示。習近平特別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德育內容,特別是儒家思想中的德治、德政思想;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推進德育一體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習近平德育一體化構想,對教育寄于厚望,對教師寄于重托,將教育視作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和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對教師寄于重托。
總之,大中小幼各級各類學校的全體教師,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敏銳應對當今的文化多元新形勢,不斷強化弘揚主流文化、勇當主力軍、堅守主陣地的“三主”意識,切實做到思想上保持先進、道德上保持純潔、行為上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堅守主流,保持清醒,切實為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培養(yǎng)出合格人才。
改革開放以來,在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各項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基礎上,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在謀劃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整體戰(zhàn)略時,逐步認識到必須走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把德育德治作為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重要前提;必須把黨員領導干部作為推進德育一體化建設的關鍵群體。黨員領導干部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和道德建設的積極倡導者,只有用自己的具體行為和道德修養(yǎng)發(fā)揮示范效應,才能在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中發(fā)揮關鍵作用。領導干部要把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作為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要根據(jù)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加強道德修養(yǎng)。[2]要深刻認識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互動關系。要從“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的初衷出發(fā),樹立法治思維、發(fā)揮德治作用,著力推進社會治理系統(tǒng)化、科學化、智能化、法治化,增強社會治理的整體性、預見性、精準性、高效性。;要發(fā)揮“頭雁效應”,自覺擔當領導責任和示范責任;必須重視發(fā)揮道德教化作用,把自律和他律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全社會向德治德政奮進。
德育一體化需要實現(xiàn)德育內容、德育目標、德育方針、德育原則及德育環(huán)境等的一致性。然而,近年來的德育一體化實踐主要集中在學校教育,且主要聚焦于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的德育系統(tǒng)化問題。關于學校與家庭、社會之間的德育一體化方面,至今仍存在許多問題。[3]如學校德育實效低、家庭德育有缺失、社區(qū)德育資源有限、學校家庭社區(qū)德育步調不統(tǒng)一、社會事件和網絡謠言誤導等。即使在學校德育工作中,也存在思想認識不深刻、教師隊伍不完善、財物投入不到位和德育制度不健全或落實不到位等各種問題。[4]這種學校德育與家庭和社會德育不一致或互相脫節(jié)甚至互相抵消的現(xiàn)象,曾被形象地比喻為5+2=0(每周五天的學校德育效果被雙休日的社會接觸完全消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德育德治思想中出現(xiàn)了許多針對上述問題的新觀點、新思想和新舉措。如進一步明確提出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和中心環(huán)節(jié);提倡全民修身,協(xié)調全社會道德實踐;強調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校家庭社會的德育一體化建設等。
如果把德育局限于學校,那么德育的主體就只有教師和學生,人民群眾就只是德育的旁觀者和監(jiān)督者。但在德育一體化建設的系統(tǒng)工程中,人民群眾既是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對象,又是實行家庭德育和社會德育的主體,既是一體化德育的直接參與者和建設者,又是德治德政效果的評判者和德治德政成果的享有者。在習近平德育德治思想體系中,黨的領導和全民參與是由德育達到德治德政的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是除教師之外的德育主體中的最重要群體。
第一,德治德政要求黨的各級干部首先要修好“大德”。習近平特別強調,領導干部要從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做起,講究政德,追求德政;黨的大德公德私德集中體現(xiàn)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中國人民書寫了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fā)展史,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培育了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奮斗出來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5]中國共產黨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切實踐行道德宗旨,才能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德育一體化必須實現(xiàn)全民互信。歷史實踐證明,執(zhí)政黨要實行德治德政,必須贏得人民群眾的高度信賴,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然而,當今中國一定程度上的理想缺失和信仰危機,已大大抵消了德育的效果,成為德治德政的重大障礙。因此,習近平特別強調,抓理想信念,最關鍵的是要抓好高級干部。他尖銳地指出,從一定意義上講,信仰危機折射的是信任危機,根子在上面。2014年6月,習近平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黨和政府雖然沒有走到“失信于民”那一步,但存在的問題不可謂不嚴重,必須下大氣力加以解決。同時,他還引用著名的“塔西佗陷阱”警示全黨,不解決信念信仰問題,最終會“失信于民”,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會危及黨的執(zhí)政基礎和執(zhí)政地位。
德育一體化建設的主體構成,需要黨政軍民學同心同德、齊心協(xié)力、共同參與。執(zhí)政黨是德育德治的領導者、組織者和主心骨,學校家庭社會組成德育的大課堂和試驗場,人民群眾既是德育的主客體,又是德治德政效果的評判員和受益者。只要全體黨員干部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把為黨和人民事業(yè)無私奉獻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人民群眾就會衷心擁護并全力配合,黨領導下的各項事業(yè)就會蒸蒸日上,德育德治德政目標就一定會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