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落成的朱熹雕像 吳心正攝
俯瞰卜空村 肖文鳳攝
理學宗師朱熹14歲遵父親遺囑投奔五夫劉家,在義父劉子羽的幫助下,定居紫陽樓直到63歲離開五夫,期間在五夫講學、著述、生活近50年,形成了影響世界800多年的朱子理學,并留下眾多朱子文化遺跡,五夫也因此當之無愧地成為朱子理學的搖籃。紫陽樓片區(qū)景點主要有朱子故居、屏山、屏山書院遺址、劉公神道碑、朱熹手植古樟、朱子靈泉等遺跡,是探尋理學文化源淵,感受理學教化的圣地。
興賢古街全街自南向北,古時由七賢、雙溪、紫陽、朱至、儒林、中和、籍溪七坊組成。原有跨街牌坊(部分靠右)百歲坊、忠文坊、進士坊、貞節(jié)坊(陳妻)、節(jié)孝坊(劉妻)、貞節(jié)坊(彭姓)和積慶坊(詹姓)等坊。另有“旌忠褒節(jié)”坊在開善寺,今廢;屏山祠堂坊,在屏山書院旁,今廢。古街今始于七市橋,終于玉虹橋,長條形筆直伸展,穿過五夫、五一、興賢三個行政村,全長達1000佘米。從玉虹橋下的籍溪泓引一脈清流,沿古街的建置走向呈不規(guī)則的“之”字型向下街流淌延伸。小渠并不大,寬約0.5米,深淺不一,水波泠泠,清澈見底。
五夫龍魚戲原為“蓮魚戲”,源自五夫一個具有上千年歷史的民間習俗,原為鄉(xiāng)人迎春納福、年年有余,祈求風調順雨、國泰民安的活動。據(jù)五夫《劉氏宗普》記載: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19歲朱熹喜登進士,肩負好友托孤重任的劉子翠倍感欣慰,在家中大擺筵席。席間,鄉(xiāng)人舞“龍魚戲”慶賀,也就是劉子翠請人在原“蓮魚戲”的基礎上,添入“鯉魚跳龍門”的內容,以此來鼓勵劉家子孫及鄉(xiāng)里后生向朱熹學習。此后,每逢鄉(xiāng)中土子中舉和應試入貢時,鄉(xiāng)民便使竹子編制魚龍形,蒙上道林紙或絹布,上彩制成龍魚燈、配有牙旗燈、水紋燈、龍門燈,配上鑼鼓隊、嗩吶隊、燃放隊,結合當?shù)厥a(chǎn)蓮子喻意連(蓮)年有余和鯉魚跳龍門的龍魚戲表演以慶祝土子中舉登榜,喻意+年寒窗苦讀文人才子終于登科取土、立志修身治國平天下之意。2011年被列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古宅掠影 丁李青攝
五夫晨韻 鄭友裕攝
朱子逸風 余澤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