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根 ,張健旭 ,張建珍 ,王庭林 ,鄒 波 ,常文英 ,侯 玉 ,劉 嬌
(1.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業(yè)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山西太原030031;2.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北京100101;3.山西大學應用生物學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黃胸鼠(Rattus flavipectus)是我國主要的家棲鼠種之一,其分布屬東南亞熱帶-亞熱帶型,東洋界種[1]。在東南亞有少量分布,在我國主要分布于長江以南,如海南、廣東、云南、四川、湖北、江蘇等地。近年來,隨著氣候變暖及交通、物流的快速發(fā)展,黃胸鼠逐漸向古北界擴散,成為北方地區(qū)家棲鼠的優(yōu)勢鼠種。目前,黃胸鼠在西藏東南部、陜甘寧地區(qū)、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均有廣泛分布[2-8]。1991年,筆者首次在山西省臨汾地區(qū)發(fā)現(xiàn)黃胸鼠形成種群,至2011年,黃胸鼠的分布區(qū)域已擴展到山西省的運城市、長治市、晉中市、太原市等區(qū)域[9-11]。
黃胸鼠食性較雜,素食,喜食植物性食物,其在居室內會破壞各種衣物、家具,盜食糧食和各種食品;在田間會為害各種農作物,造成嚴重減產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因此,黃胸鼠每年會對農業(yè)生產、食品加工、畜牧飼料等行業(yè)造成較大損失。另外,已知人類有10余種傳染疾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恙蟲病、鼠咬熱、腸道傳染病、血吸蟲病等的傳播與黃胸鼠有關[12-17]。
黃胸鼠北擴進入山西省后,迅速適應了當地的氣候條件,不僅對山西省的各行各業(yè)造成了嚴重危害,而且對其他家棲鼠(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小家鼠(Mus musculus)的生存構成了較大威脅,嚴重威脅著當地的物種安全和生物多樣性[10]。而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中,山西省都缺乏充足的黃胸鼠防治技術的積累與儲備。
本研究通過調查黃胸鼠在山西省的分布現(xiàn)狀及其年齡結構,旨在為黃胸鼠種群數量預測預報和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于2016年5—10月,在山西省11個市的15個縣(市、區(qū))進行調查。調查地點選擇在雞舍、豬圈及其周邊環(huán)境。
用大號捕鼠夾和捕鼠籠捕鼠,每日傍晚放置,次日傍晚收回。捕鼠夾以新鮮生花生米作誘餌,捕鼠籠以新鮮生花生米、核桃仁和蘋果作誘餌。捕獲的嚙齒動物記錄其體質量、體長、尾長、后足長、耳長、繁殖情況等,根據體質量法鑒別其年齡結構[18]:幼年組(Ⅰ),≤40.0 g;亞成年組(Ⅱ),>40.0~75.0 g;成年組(Ⅲ),>75.0~150.0 g;老年組(Ⅳ),>150.0 g。
計算嚙齒動物的捕獲率和構成比。
捕獲率=捕獲數/(布夾數+布籠數)×100%;構成比=某鼠種捕獲數/總捕獲數×100%。
2016年5—10月,在山西省11個市的15個縣(市、區(qū))的雞舍、豬圈等地共布夾(籠)3 190只,捕獲家棲鼠共計90只(表1)。從表1可以看出,黃胸鼠共捕獲70只,捕獲率達到2.19%,占家棲鼠群落的77.78%,是山西省家棲鼠的主要優(yōu)勢鼠種;小家鼠共16只,占17.78%,屬優(yōu)勢種;褐家鼠只有4只,占4.44%,屬常見種。
從分布狀況來看,黃胸鼠在山西省的分布較廣,已分布于運城市、晉城市、臨汾市、長治市、晉中市、呂梁市、太原市和忻州市,山西省只有陽泉市、朔州市和大同市沒有被調查到。
表1 山西省家棲鼠密度及其構成比
表2 山西省黃胸鼠的年齡結構
根據體質量法分析捕獲黃胸鼠的年齡結構,結果顯示(表2),山西省黃胸鼠種群成年組(Ⅲ)最多,達48.57%;其次是亞成年組(Ⅱ),為32.86%;而老年組(Ⅳ)數量最少,為5.71%。成年組(Ⅲ)和老年組(Ⅳ)數量之和可達54.28%,說明山西省黃胸鼠種群以參與繁殖的群體數量為主。
動物的分布取決于該動物長期自然選擇及其分布歷史變遷,反映了該動物對現(xiàn)代自然條件的適應性[19]。隨著全球范圍內的氣候變暖和交通、物流的快速發(fā)展,黃胸鼠逐步適應北方氣候而呈現(xiàn)出北擴的發(fā)展趨勢。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黃胸鼠已北擴至忻州市,而2011年黃胸鼠只入侵至太原市[10],說明近年來黃胸鼠的北擴趨勢仍然存在。由此可以認為,黃胸鼠進一步入侵山西省的朔州市和大同市應該是必然的趨勢。黃胸鼠的北擴并未表現(xiàn)為覆蓋性的方式,如臨汾市的隰縣并未調查到黃胸鼠種群,可能是由于地理阻隔是種群分布和擴展的重要原因,而隰縣地處偏遠,與交通主干道相距較遠,導致黃胸鼠尚未入侵該縣。
據報道,黃胸鼠與其他家棲鼠有著明顯的相斥現(xiàn)象,各家棲鼠種之間的爭斗十分激烈,一般在一種家棲鼠占優(yōu)勢的區(qū)域,其他鼠種的數量就會很少[20]。山西省自1991年首次發(fā)現(xiàn)黃胸鼠后,其已對山西省的棲息環(huán)境迅速適應,加上其在山西省的天敵種類(包括寄生蟲、微生物等)較少,使得山西省本地家棲鼠(褐家鼠和小家鼠)的棲息環(huán)境受到黃胸鼠的掠奪性破壞。本研究的調查結果充分顯示了這一特征,黃胸鼠已在山西省的大部分地區(qū)成為家棲鼠的主要優(yōu)勢鼠種,這將會對山西省的物種安全以及生物多樣性構成極大的威脅。這種現(xiàn)狀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并積極研究黃胸鼠在山西省的生物學特性及相應的防控技術,積累和儲備充足的相關技術,為防止黃胸鼠的進一步北擴和泛濫成災提供有力保障。
成年組(Ⅲ)和老年組(Ⅳ)是黃胸鼠種群參與繁殖的群體,當種群以該群體為主、外界條件適宜時,種群可大量繁殖,形成數量高峰[2,21]。本研究調查結果表明,山西省黃胸鼠成年組(Ⅲ)和老年組(Ⅳ)數量之和可達54.28%,已成為黃胸鼠的主要群體,可能會在近些年形成黃胸鼠數量高峰。因此,建議植保部門要在各地區(qū)加強對黃胸鼠種群數量和年齡結構的監(jiān)測,以作為預測黃胸鼠種群數量的重要依據,實現(xiàn)對未來種群數量發(fā)展趨勢的正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