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天津廣播影視職業(yè)學院,天津 300112)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結合高等職業(yè)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高職教育應培養(yǎng)的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實用型、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我們高職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所授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為學生傳遞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正確引導學生的政治取向,促進人才的成長。
高職院校學生存在偏科嚴重的現(xiàn)象,對思政類課程的學習基本采取突擊式的學習方式,追求過關即可,這樣消極的學習態(tài)度就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差。加之學生年齡比較小、成長環(huán)境單純、對歷史認知薄弱,這些原因就導致他們理想信念模糊,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響。綜合這些因素,教師需要認真思考適合高職學生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將其融入到日常各學科的教學活動中。
本文以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計算機應用與基礎》為例分析計算機基礎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方法。分別從教師素養(yǎng)、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力求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將知識與《計算機應用與基礎》課程中的政治教育元素相結合,從而達到教書育人、課程思政的目標。
《計算機應用與基礎》是高職院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本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掌握必備的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yǎng)學生使用計算機及網絡解決學生、工作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初步具有應用計算機及網絡的能力,為其職業(yè)生涯發(fā)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如何將思想政治的內容引入到課程中,如何使學生不感到厭煩,我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索。
1.堅定政治方向
教師肩負著塑造學生思想的重要任務,因此應該牢牢占據(jù)高職意識形態(tài)的主陣地,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站穩(wěn)政治立場,重視自身政治理論學習,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全程、全方位育人,培養(yǎng)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有為青年。
2.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
教師是一群特殊職業(yè)者,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對當代大學生產生著深遠影響。教師重在言傳身教,用自己的師德、師風素質影響著受教群體的行為準則和價值體系。在高職院校中,教師通過良性有序的教學活動中,與學生產生一種相互需要、互為主體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因此,教師的職業(yè)操守和道德規(guī)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群體的綜合素質,久而久之影響著學生們的長遠發(fā)展。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過程中,教師同時肩負塑造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正確內容體系。[2]
3.教育教學能力
教育教學能力是教師履行教學職責不可缺少的,是影響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教師需要全面深入掌握所授課程的知識體系,具有較強的學習、科研能力,不斷創(chuàng)新和拓展教學模式,充分挖掘課程中思想政治的隱性因素,熟練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課堂。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教師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和學生技術技能的培養(yǎng),認為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應是思政課老師來完成,所以在非思政課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思想方面的交流少之又少,這是認識上的誤區(qū)。“課程思政”要明確的概念是“課程思政”并不是將非思政課程轉變?yōu)樗颊n程去授課,它強調的是所有教師都有“立德樹人”的責任,需要充分發(fā)揮課程的德育功能,使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課程思政的目標,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運用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政治信仰、社會責任的題材與內容,全面提高大學生緣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根據(jù)課程思政的目標修改《計算機應用與基礎》的教學內容,重點突出在目標培養(yǎng)上,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上對教學內容進行修正。《計算機應用與基礎》課程需掌握的知識分為:計算機基礎知識,包括計算機發(fā)展歷史、計算機基礎組成及工作原理;計算機相關法律法規(guī);計算機網絡知識;辦公軟件的使用。
1.在計算機基礎知識部分將介紹計算機的發(fā)展歷史,以及計算機的進化。在課程設計中可以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到教學的全過程。在這部分加入我國計算機的發(fā)展歷程,向同學們展示我國科學技術進步的過程。1956年,周總理親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中,就把計算機列為發(fā)展科學技術的重點之一,并在1957年籌建了中國第一個計算技術研究所,1958年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交付使用。歷經60多年的發(fā)展,通過中國科技工作者的艱苦努力,形成了中國的計算機產業(yè)。我們在中國計算機發(fā)展的各個時期中,都可以看到中國在計算機產業(yè)獲得的成就,通過向學生們展示中國科研人員的奮斗歷程來展現(xiàn)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可以通過前輩的成就來讓學生們堅定民族自豪感,激發(fā)年輕人的愛國主義精神,使他們意識到只有努力學習才能實現(xiàn)科教興國的偉大戰(zhàn)略。我國超級計算機的發(fā)展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超級計算機是計算機中功能最強、運算速度最快、存儲容量最大的一類計算機,多用于國家高科技領域和尖端技術研究,是一個國家科研實力的體現(xiàn),是國家科技發(fā)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通過對超級計算機專業(yè)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祖國日益強大。尤其是在2015年美國針對英特爾加速芯片的出口限令,導致中國無法及時升級“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為此我國科學家超速研發(fā)國產處理器,研制出完全自主可控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真正實現(xiàn)了“中國芯”。使學生在肯定中國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的同時,激勵學生奮發(fā)圖強的意志。
2.在講授計算機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內容時,要引導學生學習《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告知學生計算機軟件是軟件開發(fā)人員進行長期的、艱苦的邏輯思維的勞動成果,作為一種功能性的產品,它是極易復制和模仿的,所以就需要專門的法律對它加以保護。并通過著名的“蕃茄花園”盜版侵權案件,使學生了解知識產權、著作權的重要性,使學生意識到尊重別人的勞動也是對自己勞動的肯定。大學生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必須學習和掌握法律知識,加強社會主義法律修養(yǎng),教師要幫助他們樹立法治意識和法律信仰,使他們能夠做到敢于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自覺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通過計算機法律的學習,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課程中。
3.在計算機網絡部分的教學中加入“網絡強國戰(zhàn)略”內容。在發(fā)達的網絡下,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都發(fā)生了快速的變化,創(chuàng)新型思維的確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也導致了拜金主義、利己主義問題的出來。所以作為大一新生即可接觸到的《計算機應用與基礎》課程,教師必須充分利用專業(yè)知識與思想政治相結合的有利途徑,從課程作為突破口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引導、教育提高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自律意識,以及在網絡環(huán)境下防范傷害、自我保護的能力,不要被網絡中負面內容迷失自我。將思想政治工作的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使“課程思政”融匯貫通。
4.在辦公軟件學習過程中,通過案例法和任務驅動法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的情況下,操作技能也逐漸增強,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逐漸擁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能夠形成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在利用WORD制作電子小報的課程環(huán)節(jié)中,規(guī)定學生每3人為一組進行分工合作,完成以“中國夢”為主題的宣傳海報的制作,學生們可以通過討論、制定方案、實施等過程深化知識體系的建立,并且通過課程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等專業(yè)素質,以及一絲不茍、精準求精的科學精神,為將來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的一種新嘗試,不同專業(yè)具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課程可以挖掘出不同的思政資源,要達到理想的立德樹人效果,則需要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很好地利用課堂這個陣地長期不懈地加強對學生的思政教育,不斷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組織方式、評價機制等方面探索、實踐和創(chuàng)新,在潛移默化中把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情懷深深扎根在每位學子心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