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琰 范穎慧 蔡姝豪 顧思義 高 潔 王 鑫
(淮陰工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我國目前仍處于老齡化社會階段,社會轉型下的老齡化問題已成為社會熱點問題,老年人群體越來越受到關注,老人形象也愈加豐富化。
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促使社會事件傳播變得快速,也促進了“參與式社會”下個體成員對社會事件的積極討論,使得涉老事件在公眾視野中一件接著一件出現,老年人形象在輿論中愈發(fā)變得負面化、多元化、模糊化。彭宇案是“推倒”老年人形象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此后,一系列“碰瓷訛人”、“公交霸座”、“廣場舞擾民”等事件頻頻引發(fā)社會輿論。從尊老敬老的傳統(tǒng)價值觀到“老人變壞”抑或“壞人變老”的社會討論,已形成了一種既定的社會現象,這種現象對老人群體乃至社會都會造成較大的影響。
因此,本文以標簽理論為研究視角,探究老年人越軌行為的原因以及如何防范老年人越軌行為。
國外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是杰克·道格拉斯關于越軌行為的定義,他認為越軌行為是一個違背社會主流價值理念和規(guī)矩的行為,主要表現為違法犯罪行為、違反社會規(guī)則制度以及規(guī)范等個人行為。
國內學者張明德和劉長順從整體的角度闡述越軌行為的概念,把非理性的社會行為界定為越軌行為,是一種與道德和法律規(guī)則相違背的行為。本文結合國內外學者研究以及中國轉型期下老人的特殊表現,認為老人越軌行為是違反社會規(guī)則或社會習俗的行為,是一種反社會主流價值理念的表達方式。媒體報道的老人事件基本聚焦于老人不道德行為,因此筆者將老人越軌行為界定為老人日常表現的不道德行為。
標簽理論(labeling theory)也被稱為社會反應理論,該理論的提出最早是受到了符號互動理論的影響。標簽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人們?yōu)榱司S護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會將一部分人進行標簽,并將其視為越軌者。如果這部分群體認為身上存在的標簽是正確的,那么他們也會認同自身存在的標簽,并且會按照標簽做出更多的越軌行為。由此可以看出標簽理論下的越軌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群體對于另一部分群體的定義。標簽理論提出之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對于越軌行為的研究。在以往的對于越軌者越軌的研究過程中,學者們的研究重點集中在了越軌者本身的行為研究上,而標簽理論的提出使人們意識到越軌者越軌的原因不僅僅包含了其自身原因,也會受到外界其他行為人的影響。社會其他群體的行為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越軌者的越軌行為。
除了相關理論的提出外,學者們又進一步研究了越軌行為標簽化的產生原因。發(fā)現越軌標簽之所以會產生,主要源于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是越軌者已經違反了相關的社會規(guī)則,社會在對其進行評價時就會對越軌者的行為進行定義,這便會產生標簽。其次,當越軌者本身被標上標簽之后,其他社會群體會自發(fā)的遠離這部分已經產生標簽的人群,并且會對標簽人群周圍的人,例如家人、朋友等,也會產生標簽。這些并沒有違反社會規(guī)則的人也會被標上“越軌者的家人”、“越軌者的朋友”等標簽。這種標簽的產生不僅不會減少社會問題的產生,甚至還會增加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
標簽只是結果,并非越軌產生的原因。越軌者之所以會以極端的手段進行越軌,主要原因在于這些人沒有辦法通過合理合法的手段完成目標,結果出現了非常強烈的負面情緒,結果導致了越軌行為。
經濟地位下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基尼系數也相對較高,導致貧富差距加大,然而社會保障體系在經濟快速發(fā)展過程中卻相對不夠健全,相關福利措施也不能及時到位。一部分老年人擔心自己無法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進而引發(fā)了老年人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反映到老年人日常行為中時,就會表現出越軌行為。
家庭地位下降。與傳統(tǒng)社會相比,現代家庭模式主要是核心家庭,父母與已婚兒女分開生活,由單一的家庭生活轉變?yōu)榧彝ヅc社會生活的互動,然而老年人在這方面卻處于弱勢地位。一方面老年人社會交往需求增加,如獲得尊重、關注、成功,但家庭結構的變化減弱了老年人與子女之間的交往機會;另一方面,已婚子女將精力與心思更多的放在自己子女身上,對于老人的關愛較少。因此,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下降往往成為老年人的一大心理隱患,如果在這時出現外界干擾,這種心理隱患很容易被外化為越軌行為。
社會地位下降。隨著社會轉型,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對于社會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社會轉型的發(fā)展過程中,思想道德觀念多元性,尊老敬老的社會價值觀念日漸弱化。老年人覺得自己沒有受到足夠的尊重,從而心理不平衡,導致對其他群體的不滿,繼而產生怨恨心理,誘發(fā)越軌行為。
許多老年人由于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正規(guī)的教育,規(guī)則意識薄弱,導致他們無法全面系統(tǒng)的對社會形成正確的認知,以至于法律意識淡薄,沒有形成正確的法制觀念。因此,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因此老年人會出現很多越軌行為甚至是違法犯罪行為。
當前,我國大力推動法制化社會的建設,不斷完善各方面的法律體系,推動法治社會的建成。但是需要承認的是,目前我國的普法工作并不健全,尤其是針對老年群體的普法工作更是處于缺失狀態(tài)。
信息化的社會也是一個“全民參與式”的社會,社會媒體的報道方式對人們的形成正確與否的社會認知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媒體在互聯網平臺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過于集中報道老年人的越軌行為,甚至夸大老年人群體的越軌行為,雖然獲得網絡群體的關注但導致社會群眾對老年人的行為貼上了標簽。
由于在網絡平臺中,主要用戶是以年輕群體為主,中老年群體相對較少。尤其是青年群體,網絡媒體是他們獲取信息,表達想法意見的主要平臺,很多年輕人聚集在微博、微信、貼吧、論壇之中閱讀新聞,并表達想法。因此在網絡媒體平臺的新聞報道中,有利于老年人群體的報道相對較少,很多老年人群體由于受到網絡鴻溝的影響無法在網絡平臺上發(fā)聲,導致老年人群體“被標簽化”。
老人越軌被過度標簽化,給民眾帶來了一定的錯誤認知。老人越軌去標簽化不僅要從老人自身內部改變,還要塑造好外部環(huán)境,預防和規(guī)避老人越軌現象。
在社會群體中,老年人群體屬于弱勢群體中的一種,他們在生活的過程中個人利益經常遭受侵犯,這也是很多老年人群體產生越軌行為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不斷加強社會結構調整,完善保障制度,是老人越軌行為去標簽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只有老年人自身不產生越軌行為,才能夠從根本上摘下“標簽”。而在現代社會中,個人行為會受到經濟因素的影響,因此要想幫助老年人群體,就要通過經濟的發(fā)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福利問題、生活保障問題、醫(yī)療問題都是導致越軌行為的重要原因。所以需要有關部門針對貧困老年人人群給予特殊的幫助,使得他們最起碼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是預防這部分人群出現越軌行為的重要基礎之一。
老人越軌行為去標簽化的另一種重要方式就是堅持司法公正,通過法律對各方人群的合法權益進行保護。在很多起“老人跌倒”后的新聞報道中,會出現雙方各執(zhí)一詞的現象。所以,在老人越軌行為去標簽化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是司法部門的公正性,司法部分要保障各方利益,通過調查取證,明確事情真相后,不冤枉任何一方。對于其他群眾而言,我們需要正義感,需要大家為正義發(fā)聲,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保持中立,等待事件明朗之后再發(fā)聲。
在老人越軌行為去標簽化的過程中,重點工作便是媒體的報道工作。讀者由于受到信息差異的影響,往往只能通過媒體的報道來了解事情發(fā)生的經過,如果媒體在報道的過程中,沒有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就妄下結論,或者在報道的過程有著較為明顯的情感偏向,就到對輿論產生引導。這是一種非常不專業(yè)的行為,一旦媒體出現錯誤的引導,其對當事人造成的負面影響往往是不可逆的,所以在老人越軌行為去標簽化的過程時,建議媒體行業(yè)應該基于事實進行報道,不隨意進行揣測,這樣才有利于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傳遞更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