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位詩人潘大臨,勤奮好學(xué),曾寫過不少好詩,一個傍晚,他饑腸轆轆地躺在床上,傾聽窗外秋風(fēng)蕭瑟、雨打樹葉的颯颯聲,不由詩興大發(fā)。遂披衣下床,提起筆來,剛寫完一句“滿城風(fēng)雨近重陽”,忽聽傳來敲門聲,原來是有人上門催租討債來了。潘大臨只得強打精神,盡力應(yīng)付。此后,潘大臨再也沒有能把這首詩繼續(xù)寫下去。今天,“滿城風(fēng)雨”已經(jīng)成了我們經(jīng)常引用的一個成語,意思是:事情(多指壞事)傳得快,到處都在議論著。
東漢書法家崔援年輕時好意氣用事,他因哥哥被人殺害,大怒之下殺了仇人,只身逃亡。幾年后遇朝廷大赦,才回到故鄉(xiāng)。崔援自知因一時魯莽惹起大禍,吃足苦頭,就作銘(文體的一種)放在座位的右側(cè),用以自戒。以后凡是把一些格言寫出來放在座位旁邊用以自勉的,就叫作“座右銘”。
“羹”字最初是指肉類,后來有以蔬菜為羹,羹便成普通膳食的通稱,進而對凡熬煮成有濃汁的食品稱為羹,如雞蛋羹、赤豆羹、蓮子羹?!伴]門羹”始出唐代馮贄《云仙雜記》:“宣城妓史鳳,待客有差等,最下者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這說明,不愿與人相見時,就以羹待客而婉拒,客人見了羹也就心領(lǐng)神會而自動告退了??梢姰?dāng)時作“羹”待客是作為拒見之意。現(xiàn)在說的閉門羹,則是只取拒絕之意,只有閉門而沒有羹了。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話最初來自官府。北宋京都開封人盛贊蘇杭曰:“蘇杭百事繁度,地上天宮?!焙髞?,金兵南犯,宋王朝偏安江南,“地上天宮”的說法也隨之南下傳開。后來,這句話被人口口相傳,邊傳邊改,直至范成大編成《吳郡志》時,已經(jīng)變成“天上天堂,地下蘇杭”。民眾在流傳中,又漸漸改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元初詞作家周卿把這兩句民諺引入他創(chuàng)作的詞中,藝人四處演唱,這兩句民諺就傳遍了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