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樣式,它具有篇幅短小、音韻和諧以及趣味性強等特征,深受學生的喜愛。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目前小學語文詩歌教學并未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生本、文本教學理念的回歸,詩歌教學也愈加關注詩歌本真和兒童本身。教師在教學時要尊重學生的心理和認知需求,把握好詩歌中的兒童樂趣,不斷創(chuàng)新、優(yōu)化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對詩歌的興趣與愛好,培養(yǎng)兒童的審美趣味。
兒童詩歌中蘊含著較為豐富的情趣,教師在教學時要認真分析、研讀詩歌作品,挖掘詩歌中的童趣,使教學指向文本旨趣和兒童審美趣味。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詩歌的語言形式、表現(xiàn)手法和插圖等角度入手,挖掘詩歌中所蘊含的童趣,提升兒童的審美品質。例如,在語言形式上,教師可以關注那些用字簡單,讀之朗朗上口的語言句式;在表現(xiàn)手法方面,可以關注詩歌中的擬人、夸張、想象等手法,關注兒童的“不合理”想象,鼓勵、引導學生放飛思維,大膽想象,使學生在想象的海洋中體會詩歌的美與魅;教師還可以關注文中插圖的藝術形式,引導學生將圖片與文本內容相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課堂上,教師語言對學生的影響直接且深遠,它既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想象,還能夠促使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富有感染力的“讀”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促使學生沉浸于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和意境之中。然而,在范讀詩歌時,有部分教師常常會忽視詩歌的兒童特征,范讀詩歌過于“專業(yè)化”,兒童情趣缺失,使學生的心理產(chǎn)生壓抑等不良情緒,致使師生之間、詩歌與兒童之間產(chǎn)生疏離感。因此,教師在詩歌教學時要正確認識“范讀”,貫徹以生為本理念,通過繪聲繪色地“讀”,潛移默化地“引”學生走入詩歌,體會詩歌作品。
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二下《彩色的夢》一文時,示范朗讀第二小節(jié)的句子“大塊的草坪,綠了;大朵的野花,紅了;大片的天空,藍了”,重讀“大塊、大朵、大片”和“綠、紅、藍”,排比句語氣漸強,突出了畫面的明麗色彩和變化之快。再如第二小節(jié)和第三小節(jié)中帶有破折號和感嘆號的句子“藍——得——透——明!”“又大——又紅!”范讀時引導學生將破折號前面的字音稍微拖長,有破折號的地方稍作停頓。教學中,進行多次示范朗讀,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的節(jié)奏美、音韻美。
學生是發(fā)展中的個體,其理解分析能力比較有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引領者”和“指導者”的角色,適時適當?shù)攸c撥、講評,讓學生領會詩歌作品中的兒童情趣。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從語言形式、表現(xiàn)手法這兩個方面著手,帶領學生感受詩歌中的美。
關注富有童趣的語言句式,培養(yǎng)兒童的審美鑒賞能力。語言是師生溝通交流的橋梁,因此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領者和指導者,要認識到教學語言的重要性。在詩歌教學課堂上,要遵照由淺入深的原則,尊重學生個性特征,抓住稚氣、有趣的語言,“講”出童趣?!睹魈煲h足》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一下的一首優(yōu)美的童詩,這首詩充滿了童真童趣,短短3節(jié),把兒童獨有的內心世界和情緒活動生動地傳達出來,情趣盎然。3節(jié)詩中都用了感嘆詞“唉”,3次重復一次比一次加重了情感的力度,所有的興奮、激動、期盼,盡在“唉”聲之中。因此,教學應抓住特征性詞語給予點撥,使教學充分體現(xiàn)童趣。
聚焦夸張、想象、擬人等表現(xiàn)手法,發(fā)展學生的審美想象能力。就詩歌來講,表現(xiàn)手法呈現(xiàn)多樣性,如比喻、擬人、想象等。在講詩歌時,教師可以將詩歌中的表現(xiàn)手法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放松心情,放飛思維,親近詩歌,體會詩歌的兒童情趣。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一上《影子》一文中“影子常常跟著我,就像一條小黑狗”“影子常常陪著我,它是我的好朋友”,采用的就是比喻、擬人的表現(xiàn)手法。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說說“為什么說影子像一條小黑狗,為什么說它是我的好朋友”,感受影子與“我”的形影不離。然后跟學生一起做做影子的游戲,說說影子還像什么,進一步體會作者對影子的喜愛之情。利用表現(xiàn)手法,講解詩句,充分彰顯詩歌的兒童趣味,拉近學生與詩歌的距離,使學生對詩歌產(chǎn)生親近感。
兒童詩歌教學應采用兒童的視角,順應兒童的思維,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感悟,引領兒童提高詩歌的審美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