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以活動為主,以引導學生心理積極健康發(fā)展為目標,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產(chǎn)生的各種心理困惑,最大限度地預防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心理行為問題。但是,有些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活動設計流于形式,忽視了學生的心理體驗,課堂上教師夸夸其談,變成了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和行為要求。
心理學知識及理論對于小學生來說是空洞的,學生不易理解和接受。這就要求教師不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課變成心理學知識的普及和心理學理論的教育。課堂上,教師應避免心理學專業(yè)概念和知識的直接講授,可以設計有針對性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理解、感悟。
“體驗”在詞典中的解釋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就是要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經(jīng)歷各種情緒情感的變化,確立意志,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zhì)。有了體驗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體驗,引導他們用簡潔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語言結合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的形式來分享自己的體驗。在學生分享體驗時,教師要提醒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同時,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教師要訓練學生學會傾聽:傾聽不僅要用耳朵聽,更要用心聽;不僅要聽出分享者言語表達的意思,還要聽出分享者肢體動作、面部表情表達的意思。學生只有在獲得體驗后積極分享、認真傾聽,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有所收獲。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明確規(guī)定,心理健康教育課應以活動為主?;顒涌梢允怯螒蚧顒?,也可以是觀察活動、動手操作活動,還可以是討論交流活動等。在活動的設計與選擇上,教師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目的,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活動要根據(jù)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來設計。在童年期兒童的生活學習中,游戲因素占據(jù)重要地位,因此,在低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教師就可以游戲活動為主。到了中高年級,隨著學生知識的增長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教師可以安排角色扮演、問題辨析等活動。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活動設計還應具有趣味性。
如在小學低年級學生觀察習慣的培養(yǎng)與訓練中,教師在前一個活動中引導學生討論出“觀察既要按一定的順序,又要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然后設計一個觀察活動:找出2005年版的5元人民幣上有多少個“5”,學生能夠按一定的順序很快找出數(shù)字“5”的個數(shù)。這時教師提出5”在漢字中還有兩種寫法——“五”和“伍”,讓學生繼續(xù)找,學生陸續(xù)找出人民幣正面的“伍”和反面圖中“五岳獨尊”中的“五”。教師再次拋出懸念:還有一個“5”沒找出,并及時引出“借助工具進行間接觀察也很重要”,讓學生借助紫光燈找出正面大“5”上面的熒光“5”。這個活動的科學性和趣味性都很強,不少學生在課后會用活動中學到的方法去觀察其他紙幣。
由于每個學生的家庭因素、學習因素、成長過程不同,所以他們在認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過程中的表現(xiàn)相對穩(wěn)定而又不同于他人。教師要尊重、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在設計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關注個體間的差異。
如在小學高年級學生“學會合作”的活動中,教師設計了一個現(xiàn)場游戲活動——“兩人三足”。游戲規(guī)則:兩人一組,一人的左小腿和另一人的右小腿綁在一起向前走,看哪些小組能在限定的時間內(nèi)走完規(guī)定的路程??紤]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在熟練游戲的基礎上讓學生挑戰(zhàn)“多人兩足”游戲。游戲規(guī)則:學生自由組隊,人數(shù)自主決定,團隊組成后,每個成員的左腳綁在一塊長條形的木板上,右腳也綁在一塊長條形的木板上,后一個人用雙手搭著前一個人的雙肩一起向前行走,比一比哪些團隊走得更遠。這個活動設計既面向了全體學生,也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讓那些興趣愛好相近且平時喜歡在一起玩的學生自由組隊,發(fā)揮學生的潛能,讓他們在游戲中體驗怎樣才能更好地合作。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活動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充分發(fā)揮和調(diào)動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教師要把活動引向預設的方向,通過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關注自身心理健康,培養(yǎng)他們自主維護心理健康的意識和能力。
一節(jié)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應該讓學生在多個活動中經(jīng)歷“初次體驗—分享—傾聽—再體驗”的完整過程。先讓學生在活動中產(chǎn)生初次體驗,然后鼓勵學生分享體驗、傾聽,最后再讓學生帶著獲得的經(jīng)驗再次體驗活動,發(fā)揮心理潛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