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品德是在其生活的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的,道德教育要想有效,必須從生活出發(fā)、在生活中進行并提升人的生活品質。因此,道德是為生活服務的。生活德育的另一種表述是“品德培養(yǎng)回歸生活”,回歸生活實際上是要求德育課程從德育目標和知識體系中走出來,關注學生及其生活,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
班主任對學生的管理往往比較嚴,認為這樣才能使工作少出差錯。但這種管理使師生之間幾乎處于一種對立的狀態(tài),非常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而且教師不適當?shù)慕逃椒〞箤W生將自己的行為被動地約束在某一個固定的模式當中,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受到限制。學生長期受到這樣的壓制,其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都會遭到打擊,會感到壓抑,自信心受挫,這時教師在管理上會更吃力,學生工作的開展也會困難重重。教師要將管理理解為樹人,給予學生的身心健康更多的關心呵護,對其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境遇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同情,采取尊重、寬容和負責的管理態(tài)度和行為,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和培養(yǎng),并采取豐富的教育方式啟發(fā)其自覺性,這樣不僅可以達到育人的目的,而且可以使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種教育方法是開放的,能讓學生以正確的心態(tài)去理解他人和社會,能夠比較客觀和冷靜地分析自己、他人、學校和社會,從而樹立起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讓自己更能適應班級、學校,融入社會。
《指南》明確指出:要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中小學德育內容細化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中,融入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教師要圍繞課程目標,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挖掘課程思想內涵,充分利用時政媒體資源,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方法,發(fā)展學生道德認知,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并對各學科德育功能進行導向性引導。課堂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科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經(jīng)常、最基本的途徑,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各科教師均要寓德育于各科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把德育目標的貫徹落實看作是自己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日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和良好的學風與意志品格。
各學科的教學都應融入德育內容,教師要研究如何在教學設計中有機融合德育內容,遵循課堂教學開放性、互動性、活動性、生活化、個性化原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教學情境等方面開展研究。教師應力求在生活與教材之間構建平臺,通過思維遷移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學方式方面,通過生活化的語言、行為去感染學生,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接受知識,培養(yǎng)能力;精心設計生活化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所學內容;積極互動,相互討論、交流,互相理解、對話,使課堂真正成為生活化的課堂。同時指導學生開展科學的生生互評活動,評價也要貼近生活,讓學生在互相鼓勵中共同進步。課堂教學生活化更重要的是教師能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生活化氛圍,讓學生學得真實輕松,當然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區(qū)、走近生活,到生活中去體驗和感悟美好德行的魅力。
在德育工作的眾多環(huán)節(jié)中,德育評價是其中重要的一個。它以一定的事實為基礎,對德育活動及其效果進行價值判斷。德育的評價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比較難的課題,尤其是在具體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中,其主觀性的一面更加突出和明顯。生活德育倡導創(chuàng)設生活行為習慣養(yǎng)成體系,從學習習慣、勞動習慣、與人交往、文明習慣、自我管理、安全習慣六個方面讓學生自己制訂3—5個自主要求,定期讓自己、同學、家長、老師對照自己的要求進行多方評價。比如文明禮儀習慣,學生可以明確“見到師長要問好,上學要和家人說再見”等最基本的要求,在一定時間內,這種目標實現(xiàn)的過程也就是自己文明習慣的養(yǎng)成過程,再加上多方評價就會產生積極的效果。
德育要做到學生的心里。教師要立足于德育的現(xiàn)實和流弊,開發(fā)生活化德育課程,這對提高德育的實效性無疑具有深遠的意義。比如以“感恩”為主題的德育課程開發(fā),其內容就可以從這幾個方面進行思考:同父母溝通、問詢父母,了解父母的姓名、年齡、生日、學歷、職業(yè)等,為父母制作一份簡歷卡;參與父母一天的工作和生活,體驗父母的勞動;認真觀察和記錄父母在學習和生活上為子女做了哪些。只有將我們的德育工作扎根于生活之中,將德育做到學生心里去,《指南》的目標才能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