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橋梁眾多,又各具特色,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中國的造橋技術(shù),發(fā)展于隋朝,興盛于宋朝。今天我就要為大家介紹,中國古代的四大名橋。
趙州橋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因大橋全部用石頭砌造而成,故當(dāng)?shù)厮追Q大石橋。趙州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境內(nèi)的洨河上,建于隋朝年間,由著名匠師李春主持建造而成。趙州橋全長50.82米,寬9.6米,跨度為37.37米,是世界上現(xiàn)存年代最久遠、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單孔坦弧敞肩石拱橋。
趙州橋有“三絕”。一絕:拱小于半圓。一般跨度大的橋梁會選用半圓形拱,因為趙州橋跨度很大,如果把拱修成半圓形,就會使橋高坡陡,車馬行人過橋時會非常不便,所以趙州橋的拱是小于半圓的弧,這既減低了橋的高度,減少了修橋的石料與人工,又使橋體非常美觀。
二絕:實肩變敞肩。敞肩指的是橋拱(橋拱又稱拱券、劵(xuàn),橋梁、門窗等建筑物上筑成弧形的部分。)的兩頭增加小拱,形成拱上拱。如果橋拱上沒有小拱,就叫滿肩或者實肩。趙州橋在橋拱兩頭分別增添了兩個小拱,這樣不僅節(jié)省了石料,還使橋的重量減輕。當(dāng)洨河漲水時,一部分水可以從小拱往下流,既使水流暢通,又減少了洪水對橋的沖擊,保證了橋的安全。
三絕:縱向并列砌筑法??v向并列砌筑法是把整個大橋沿寬度方向用28道獨立拱券并列組合起來,每道拱券單獨砌筑,砌完一道拱后,再砌相鄰的一道拱。這種砌筑法優(yōu)點是,既節(jié)省搭木架的材料,又便于移動木架分別施工,并且日后容易維修。因為每道拱券都能獨立承受重壓,如果某一道拱券損壞了,可以部分施工維修,且不影響整座橋身的安全。
洛陽橋
洛陽橋原名叫“萬安橋”,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造的。作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洛陽橋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東郊的洛陽江上,橋長834米,寬7米,是中國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
據(jù)《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橋原是一座浮橋,后由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銀一千四百萬兩才建成。九百多年前,當(dāng)時洛陽江潮狂水急,橋基層被摧毀,造橋工匠就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型橋基——筏行基礎(chǔ)。沿橋的中軸線拋置石塊,形成一條連結(jié)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后在上面建船形橋墩。除了筏行基礎(chǔ)還運用了“種蠣固基法”。它的作用是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yǎng)殖大量牡蠣,利用牡蠣的外殼附著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jié)成一個整體。這就是造橋史上最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洛陽橋的建成,使泉州橋梁建筑空前興盛,著名的安平橋、石筍橋等相繼建成。因而泉州有“泉州橋梁甲閩中”的美譽。
廣濟橋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于廣東省潮州市古城東門外。廣濟橋橫跨浩瀚的韓江,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廣濟橋由橋梁、石梁和橋亭三部分組成,東邊梁橋長283.35米,西邊橋梁長137.3米。廣濟橋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其中“洲”指橋墩,廣濟橋由東西兩端橋墩及中間十八艘梭船連接而成,形成梁舟結(jié)合的獨特局面。由梭船連接形成的橋,可開可合,解開梭船可通船只,洪水來時,更有利泄洪,以免橋墩被洪水沖垮,這樣的設(shè)計在全世界也是極為罕見的。難怪會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盧溝橋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坐落在北京市豐臺區(qū)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造聯(lián)拱橋。
盧溝橋總長266.5米,橋身總寬9.3米,橋面寬7.5米。整個橋身全用白石砌成,橋兩旁有281根漢白玉欄桿,每根柱頭上都有雕工精巧、神態(tài)各異的石獅,或靜臥,或嬉戲,或張牙舞爪。這些大小石獅共501個,分別雕于金、元、明、清四個朝代。橋畔有石碑兩座:一座記載著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重修盧溝橋的經(jīng)過;另一座是清乾隆皇帝親題的“盧溝曉月”(盧溝曉月是燕京八景之一)四字。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zhàn)的第一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