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娟
摘 要:病蟲害對小麥產量和質量具有重要影響,防治病蟲害是小麥種植的關鍵工作之一。本文對小麥病蟲害進行歸因和分類,探討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為小麥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種植;病蟲害;防治技術
小麥是我國的主要農作物之一,小麥產量對經濟發(fā)展和糧食供應具有關鍵意義。病蟲害是影響小麥產量和質量的一大原因,因此防治病蟲害能夠確保小麥健康生長,促進農業(yè)發(fā)展。
一、小麥病蟲害的原因和主要類型
1.病蟲害原因
小麥發(fā)生病蟲害有自然環(huán)境、自身特點和種植方式三方面的原因。沒有選擇合適的時間種植會改變小麥的生長期,導致病害發(fā)生幾率提高,也難以達到小麥生長的適宜溫度。錯過最佳栽培時間,小麥獲取營養(yǎng)不足,則抗病能力削弱,更易受到病蟲害損傷。水分、土壤、光照等必要因素的欠缺也會導致小麥生長受到限制,更易遭受病蟲害。小麥病蟲害類型較多,且多具有傳染性,不同地區(qū)栽種的小麥品種不同,對其他地區(qū)常見的病蟲害的抵御能力較弱,因此在品種引進等工作上要嚴格檢驗,以防外來病蟲害入侵。
2.病蟲害的主要類型
小麥病害主要由細菌、真菌引起,病灶能遍布小麥全株,干擾小麥吸取營養(yǎng)、正常生長。常見病害如麥銹病侵蝕小麥麥稈、紋枯病主要腐蝕葉片、赤霉病侵蝕麥穗造成白穗、白粉病在小麥全株產生白粉狀霉層阻礙光合作用等。
小麥蟲害主要來自各種易發(fā)蟲類的干擾和外來蟲類物種的侵入,蟲類以小麥為食,破壞小麥根莖,會造成小麥減產,也能傳播其他病害,影響極大。常見蟲害如粘蟲、蚜蟲等吸漿蟲,會侵蝕小麥根莖,吸取麥稈中的營養(yǎng),造成葉片枯黃、麥穗空秕;紅蜘蛛聚集在葉片背面,導致小麥干枯或死亡;麥葉蜂侵蝕小麥葉片葉尖,削弱小麥的光合作用等。
不同季節(jié)和小麥生長階段的病蟲害類型不一,如播種期地下害蟲活躍,返青期白粉病、紋枯病多發(fā),抽穗期多發(fā)麥銹病和赤霉病,灌漿期各種蟲害多發(fā)等。通常針對不同氣候和種植條件對并發(fā)病蟲災害進行綜合防治。
二、小麥病蟲害的防治技術
1.麥銹病防治
麥銹病通過空氣傳播,速度快、分布廣,一旦發(fā)作就會產生較大危害,因此必須嚴格控制、及時治理。麥銹病的發(fā)生原因是病菌侵害,會在麥葉和麥稈上出現輪狀的黃綠色斑痕,繼而惡化成為深色粉包,導致小麥大范圍減產。防治措施包括:選擇具有較高抗病性的小麥品種,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處理,選種拌種劑清除種子上的病菌,能在預防麥銹病的同時減少其他病害的影響;避免早播、晚播,在合適的時間播種和施加氮肥,以免造成小麥早熟或晚熟;小麥拔節(jié)期是預防麥銹病的關鍵,特別是在氣溫高、濕度大的氣候條件下,小麥出苗后15天左右要提高警惕,對具備發(fā)病條件的田地取樣調查,提早發(fā)現病情,噴灑20%的三唑酮或1500倍液12.5%的烯唑醇等三唑類殺菌劑,可以有效預防麥銹病。如果小麥在生長期發(fā)病,則需采用藥物防治,如選用20%的粉銹寧加水向葉面噴灑,病情嚴重時,可采用濃度為65%的代森鋅可濕性粉劑,按3:1的比例兌水,噴灑于麥田,能對麥銹病進行根治。
2.紋枯病防治
紋枯病是真菌侵害導致的小麥常見病,主要癥狀是小麥從地下莖向上變?yōu)榛液稚?,在葉鞘部位出現圓形斑紋,繼而發(fā)生裂紋、腐爛,不僅會影響小麥對水分和養(yǎng)料的吸收,嚴重時會導致小麥大量死亡。防治紋枯病的關鍵在于種子處理和濕度控制。在播種前可將種子與粉銹寧配合赤霉素進行攪拌,粉銹寧用量為種子的0.1%即可。如果小麥在生長期發(fā)病,可以采用20%的三唑酮或井岡霉素水劑進行噴灑,第一次噴灑后隔十天可再次噴灑,以鞏固治療效果。
3.蚜蟲防治
蚜蟲對我國農業(yè)生產有著嚴重的危害,也是小麥最常發(fā)生的蟲害。蚜蟲能吸食小麥汁液,阻礙小麥莖稈對養(yǎng)分的傳輸和吸收,干擾小麥的光合作用,使麥穗出現空秕,降低小麥產量。蚜蟲也能攜帶和傳播其他病菌,影響小麥生長,尤以黃矮病最為嚴重。預防蚜蟲要選擇具有抗蟲性的小麥品種進行種植,在小麥生長期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避免濕度達到蚜蟲生長的條件。蚜蟲在小麥生長的全程都有較高的發(fā)病幾率,揚花期最為關鍵,預防上比較困難,通常會在發(fā)病后進行化學治療,如25%濃度的蚜滿清、1.5%濃度的樂果粉劑或40%濃度的氧化樂果乳油加水、50%濃度的久效磷乳油噴灑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新鄉(xiāng)等地也會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將小麥與玉米、谷子混種輪種,達到防治目的。
4.紅蜘蛛和其他地下害蟲防治
河南地區(qū)常見的小麥蟲害還有紅蜘蛛,紅蜘蛛繁殖能力強、周期短,適應性強,成蟲會布滿小麥葉片,輕則使小麥植株矮小,重則導致小麥死亡。紅蜘蛛卵有越冬習性,春季孵化最多,蟲害在干旱、高溫的條件下發(fā)生幾率較大,因此小麥種植時應選擇合適時間,種植前仔細翻地,去除雜草。在小麥生長期發(fā)病時,可采用2%濃度的天達阿維菌素或15%濃度的掃螨凈乳油兌水噴灑,可有效殺滅紅蜘蛛。生物防治也是常見的手段,紅蜘蛛的天敵有中華草蛉、瓢蟲等,在小麥田間穿插種植油菜等作物可增加紅蜘蛛的天敵數量,控制蟲害。河南林州等地還普遍采用倒茬輪作的方式,上半年種植小麥,下半年種植其他作物,對土地資源最大化利用,均衡土壤中的營養(yǎng)成分,增加生物多樣性,減少病蟲害的抗藥性,降低紅蜘蛛和其他病蟲害的發(fā)病幾率,值得推廣。
除了上述常見的蟲害,部分地區(qū)的小麥種植還會受到螻蛄、金針蟲、蠐螬等地下害蟲的影響,地下害蟲在土壤中開挖洞穴、大量繁殖,以植物根系為食,干擾植物獲取營養(yǎng)和健康生長,對小麥產量是不小的障礙。地下蟲害很難及時預防,只有在蟲害發(fā)生、小麥死亡率升高的情況發(fā)生后才能進行控制,一般在其他病害未發(fā)生而死亡率達到3%的時候即可推測是地下害蟲的影響。治療地下害蟲通常將藥物直接撒入土壤進行殺滅,如辛硫磷兌細土覆蓋,或甲基異柳磷兌水澆灌等,對地下害蟲的殺滅率能達到90%以上。
三、結語
病蟲害防治在小麥種植中備受重視,是保障農業(yè)生產的重要工作。相關人員應在實踐中加強學習,努力創(chuàng)新,促進病蟲害防治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孟學峰.小麥高產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控要點[J].農村實用技術,2019,09:31.
[2]邢靜.小麥病蟲害專業(yè)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技術[J].農業(yè)與技術,2019,39(18):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