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怡 楊雅茹
(山東醫(yī)學高等??茖W校,山東 濟南 250002)
電影,是近代科技發(fā)展產生的一門視聽綜合現(xiàn)代藝術。這門藝術是以照相術、放映術的結合發(fā)展起來的連續(xù)影像畫面,其間包羅萬象,最大限度從視覺、聽覺上反映了現(xiàn)實社會,再現(xiàn)人們構想出的虛擬事件。由于藝術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所以,這些事件并非憑空出現(xiàn),就算是虛構,也是基于作者及所描繪人物、事件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政治、地域、人文等特征。而人物傳記類電影,更是從人物生活的歷史環(huán)境出發(fā),從人物的性格、經歷中又折射出一定的時代背景,在書寫一部人物傳記的同時,更是一部國家、歷史的生活圖照。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儒家文化占據(jù)了主導地位,封建統(tǒng)治貫穿了大部分時間,朝代變換更替,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和人文特點,直至近代社會出現(xiàn)巨大變革,又是一番動蕩后重新發(fā)展的新局面。所以,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涌現(xiàn)出大量的杰出人物。他們有的才情橫溢,為華夏文明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有的智力超群,發(fā)明了改變人類生產生活的技術;有的傲骨錚錚,為了國家命運、百姓福祉上下求索;有的慘烈悲壯,為取得勝利、道義犧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加之近代的極度動蕩之中,每段時代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出現(xiàn)的杰出人物也各有其在歷史中的厚重之處。而相較于此,西方文明則大有不同。西方文化,發(fā)源于古希臘、羅馬和希伯來文化,在中世紀近千年的時間里都處于基督教的統(tǒng)治之下。經過資本主義形成和發(fā)展,文藝復興運動、科學革命相繼興起并迅速擴張,世界各地迅速被工業(yè)革命的巨大力量沖擊著,人們的價值觀被刷新,物質生活、社會財富極大提高,并且崇尚平等,他們認為人是萬物的中心,可以征服自然、控制自然、改造自然,在民主、法制的社會中,人們應當平等的發(fā)展,弱肉強食。所以大量的人物傳記作品便傾向于勵志,給迷茫無措的人們希望和方向。其中最為典型特例的便是美國。由于美國是一片近代才被發(fā)現(xiàn)的新大陸,并沒有濃墨重彩的歷史可以描繪,世界各地的人們聚集在一起,有著平等的觀念,白手起家,所以便更加關注小人物是如何成長起來,他們身上又折射出怎樣的歷史現(xiàn)狀。世界環(huán)境動蕩不安,中國人民在艱苦、夾縫中生存,西方則在工業(yè)革命、世界戰(zhàn)爭中強大,這其中,人物的成長環(huán)境天壤地別,故電影對人物的塑造角度又大有不同。
許鞍華的《黃金時代》與羅伯特·澤米吉斯的《阿甘正傳》,作為兩部人物傳記式的影片,在刻畫人物、反映歷史、揭示主旨上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梢哉f,兩者皆有其成功之處,對人物的塑造、社會歷史的反映都較為深刻。本文便是從這兩部電影出發(fā),淺談中西方人物傳記電影折射出的文化差異。
幾千年來的在中國文化體系中,儒家文化、封建教化無疑是主導的、貫穿的,而從封建社會統(tǒng)治階級為了完成自身統(tǒng)治需要開始,至近代社會產生巨大變革,人民從掙扎、斗爭中一步一步摸爬滾打到獨立自主,經歷了巨大的變革與成長。直到今日,電影文化的興起,綜合了各種文化形式,全面地展現(xiàn)了人物、社會、歷史的各個方面。所以,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大多數(shù)人物傳記電影就難免就帶有說教色彩,樹立的大多是熱血沸騰的英雄人物,或是能反映時代特征的典型人物。但如此塑造,難免讓人覺得過于刻板,拘泥于高尚精神的歌頌、或奸惡之人的批判,而忽視了這個人物本身是如何存在的,他們真正的成長過程是什么,他們也是人,有什么煩惱、情感、牽掛、期盼。沒有人生而為英雄,正是作為一個普通人,能有如此巨大的感召力,才是我們之所以敬之愛之的原因。所以最近,導演們便也嘗試從更加人文、現(xiàn)實的角度塑造人物,將人物消解在他們平生所可能經歷的事件當中。許鞍華的《黃金時代》可以說很成功的做到了這一點,以民國時代為大背景,傳奇女作家蕭紅特立獨行的人生以及愛情經歷為引子,塑造了當年一群意氣風發(fā)的熱血青年,還原了一個充滿自由理想、海闊天空的時代。他沒有將蕭紅塑造成一名英雄女性形象,寫多么厚重的文字去批判多么嚴酷的現(xiàn)實,而是將這一形象消解在了她平時的生活當中,她的叛逆,她的無畏,她的愛情,都顯得那么真實。電影中的蕭紅,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毅然離家出走,住到一間狹小、破舊的出租屋,挺著大肚子,過著身敗名裂、眾叛親離般的生活,寫著自己極度深刻、發(fā)掘最血淋淋現(xiàn)實的作品,并從那里邂逅了蕭軍。她只是跟著自己的意愿走,追尋自己思想的腳步,追尋著蕭軍的愛情,并從自己的生活感受中,最誠懇、最直接的揭露著當時泯滅人性社會的瘡疤。所以,《黃金時代》更多呈現(xiàn)了她在生活創(chuàng)作和文學世界中的狀態(tài),最大限度的描繪了這一偉大而深刻的女作家的生平,并從這一件件事件的還原中,更真摯的還原了蕭紅的思想精神。
而在西方個人主義色彩濃厚的文化環(huán)境下,美國影片就非常注重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這些人是生活在每個家庭中的普通人,并無甚過人之處,也不是成功人士,美國刻畫人物的電影中,不乏這些小人物的成長,即便是美國大片,也多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平民成長為拯救地球英雄的故事線。故而,相對于描寫蕭紅這位歷史留名的作家,《阿甘正傳》里的阿甘則是一名普通的百姓,甚至還有些智力障礙和殘疾。阿甘代表著一種美國夢,他堅強、不屈、永不放棄。他智力低于常人,卻堅持上學,他腿有殘疾,但面對別人困難危險的時候,卻帶著他的假肢奮力奔跑,越跑越快,最終甩掉了代表他自身條件束縛的假肢,一路奔跑進大學、部隊、越南,最終成長為美國戰(zhàn)爭英雄,并因為堅守自己的信條和承諾,幫助布巴完成抓蝦、照顧家人額夢想,建立了布巴·甘公司,成為美國有名的富翁。所以,從另一種角度看,美國人是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的,他們在這片新大陸上迷茫、不知所措,在充斥著動蕩、變革、發(fā)展、財富、利益的日新月異的世界,希望自己能夠成長、強大,成為拯救美國的英雄,或是成為名利雙收的成功人士。而阿甘,無疑給了美國人民巨大的鼓勵,因為阿甘甚至自身條件都低于正常人,但憑借著不懈的努力,都能夠攀上人生巔峰。所以,影片對阿甘的描寫,就不同于中國傳記中還原歷史背景,將人物置于極具特色的歷史環(huán)境中,并充滿了客觀的評價色彩,《阿甘正傳》沒有過多的評價內容,而就是簡單的一步一步成長、奔跑,與常人無異,但多了份堅持、信念,讓人們從阿甘身上尋找自己的影子,樹立自己的價值觀。
在中國的價值觀里,儒家文化幾乎貫穿了幾千年文明的始終,至今仍有著深遠影響。儒家文化非常注重“教化”作用,自《論語》起便是將孔子這一偉人的言行記錄下來,以便四方傳播、教化世人。所以,中國的文化作品也通常以我們所熟知的偉大人物形象為典型,將他的“偉大”融入到當時的歷史大環(huán)境中,從而折射出他在或困苦、或動亂、或艱辛的世事中所呈現(xiàn)的人性光輝。從這一層面來講,《黃金時代》也不例外。它選擇了蕭紅,無疑是因為蕭紅在那個動亂的民國時期,不僅有著巨大的文學成就,還有著艱難困苦的情感、人生。她慘遭無情男人拋棄,一個人背負著所有,卻不打掉肚子里的孩子,住進條件艱苦的出租屋,與世人隔絕,而卻在生下孩子后將孩子送人,并沒有自己撫養(yǎng)。這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對自己所做事情肩負起的責任,正是這樣一種責任感,讓蕭紅的作品中更凸顯出力量與厚重。她的作品呈現(xiàn)出“蕭紅體”的風格,小說中用了散文的描寫手法,還有詩歌融入其中,所以她對于生命、生存的境遇,對于當時社會泯滅人性、尤其是女性的悲劇批判更加入骨、深沉、悲壯、直擊人心。所以,影片中為了最大限度真實還原蕭紅貧困卻又精神豐滿的生活,還原了蕭紅《商市街》中的場景,并以大量片中人物對蕭紅的客觀敘述穿插其中,自然而又真實地再次幫助還原了她的生活、人格,乃至對她的評價、惋惜;再如《回憶魯迅先生》中,蕭紅近距離描述了魯迅先生平常的生活,平靜的文字里面蘊含了深刻綿長的情義,故而電影中也將這段敘述轉化為日常生活的畫面呈現(xiàn)出來,將魯迅對蕭紅的關注、愛護表現(xiàn)的真實可感。而透過這些場景的還原,我們更能感受到蕭紅所處的大時代悲劇之中,在那樣一個沒有人權、人性光輝被無情掩蓋的動亂時代中,蕭紅以直率、質樸的生活方式,負責、認真的生活態(tài)度,敬畏生命、舍身取義的生存信條,抨擊了當時人類在戰(zhàn)亂的環(huán)境中的自私、愚昧。影片也是以散文詩般的小說那種“蕭紅體”風格來講述,讓大家了解了一位作家,一個時代——即有時候并不需要用宏大的語言或愛國主義去救亡圖存,正是這些生活題材的娓娓道來,才更加直擊人的心靈,讓人客觀的審視自己所處的困境,并從渾渾噩噩中警醒。
而在西方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信條下,文化也顯得不那么強制。他們認為,并不是非要用偉人的說教來幫助人們奮發(fā)圖強,反而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的故事,更能讓人發(fā)現(xiàn)自己生活、奮斗的影子,并從中折射出時代的特征,讓人站在個人、家庭這樣一種更加人性化的角度去審視歷史?!栋⒏收齻鳌繁銖陌⒏实慕洑v身上,反映出當時變化巨大、動亂不斷的美國社會給人帶來的沖擊與無奈。無疑,阿甘是成功的,他經歷了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始至八十年代這一時期,天翻地覆的美國所發(fā)生的所有波瀾壯闊的大事件:阿拉巴馬州塔斯卡騷亂,肯尼迪總統(tǒng)接見全美大學生橄欖球隊,越南戰(zhàn)爭,乒乓外交,水門事件……阿甘憑借自己的誠實守信、認真勇敢,為承諾過、信仰過的事情付出一切、不求回報,這些品質讓他一步步走向成功,成為這每一件美國大事中的英雄人物,名利雙收。但其中,我們并非只看到了阿甘一步步的勵志過程,我們還感受到了這期間的艱辛與無奈。因為這些大事并不是美國人民所真正希望經歷的。就像是戰(zhàn)爭是殘酷的,阿甘的隊友一個接一個死去,戰(zhàn)爭還磨滅了丹中尉的希望,讓他成為了殘疾人(雖然最后得到了阿甘的拯救),大家在共同經歷這些事,但并非大家的愿望,每個人都充滿了惶恐、無奈,整個社會也讓人覺得無所適從;再加上阿甘內心深處仍然不相信自己,就像他見到小小甘,先問的問題是他的智商有沒有問題,他追尋了一輩子的愛情,只是在快走到末尾才遲遲到來。所以,阿甘的成功,是美國人懷有的美好愿望,是他們共同的“美國夢”,但也并非每個人都這樣幸運,它挖掘的,仍然是無奈的、血淋淋的殘酷現(xiàn)實,讓人無從躲避,而在這成功的背后,也依然有著諸多無奈。故而,西方的影片,是讓人們從中發(fā)現(xiàn)自我的落腳點,或是尋找自己精神是在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狀態(tài)中存在的,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社會,并懷抱夢想,實現(xiàn)自己的希望。
所以,社會歷史經歷了如此漫長的發(fā)展演變過程,所折射出的近代影視文化也是各有其特點的。而無論哪種特點,都以不同的形式向我們訴說著這些人的故事,讓我們從中看到每段歷史所包含的獨特風格與困難堅信,以及人們在這亂世中所堅定抱有的信仰。每一部人物傳記,都有它的厚重之處,不僅有著史料記載作用,更是激勵著每一代人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