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
(江西省貴溪市彭灣初級中學,江西 鷹潭 335400)
新課改的深入發(fā)展,讓現(xiàn)階段的初中教育開始重視創(chuàng)新教學,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的變革,成為深化初中化學教學的主要途徑。初中學生正處于特殊的年齡階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格外關注教育的指導方式,通過具體實踐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瘜W實驗屬于初中化學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科學探究的主要途徑,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讓學生獲得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瘜W實驗能夠讓學生鍛煉自己的實踐技能,使其在獲取化學知識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有助于培養(yǎng)其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與學習習慣。但是縱觀當前的化學教學,在新課改的影響下,突出問題的存在制約了實驗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針對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教師能給予其充足的重視,確保在教學中能充分轉變自身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觀念,而引導學生更加主動的參與到學習探究中。一方面,初中化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給予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充足的重視,確保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能給予學生的主體地位充足的尊重,進而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探究的主體性,來強化其自身的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初中化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對學生興趣的激發(fā),要求教師在課本教材實驗內容的基礎上能夠充分創(chuàng)新,進行更加新穎的實驗創(chuàng)新設計,以有效的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加以激發(fā),進而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實驗探究中來,提高他們自身的探究能力并將其內化為他們學習提升的動力。
化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教師假如能把課本知識和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學生便會覺得化學是一門有用的自然科學,從而對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也揭開了化學神秘的面紗。如在講到鐵生銹時先讓學生觀察家里的自行車、門窗、菜刀等鐵制品,然后學生根據(jù)日常生活經驗和自己的觀察進行猜想:鐵制品生銹可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在課堂上讓學生踴躍發(fā)言。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有用因素,如水、空氣等,便可設計一組對比實驗對鐵生銹的條件進行探究。如講完碳酸鈣性質后,可讓學生從家里取一些雞蛋殼、大理石或水垢等,滴加食醋,觀察現(xiàn)象,學生便對碳酸鈣可與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這一知識點印象深刻。又如怎么樣利用廚房內的用品(食醋)來鑒別精鹽和堿面,怎么樣利用家里的用品(肥皂水)來檢驗自來水是硬水還是軟水等。這些活動為學生自主性的充分發(fā)揮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充分體現(xiàn)了探究性學習的開放性,使學生感到化學就在自己身邊,化學與生產、生活、社會密切相關,學習化學可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營造想象實驗情境,大膽創(chuàng)造。如學“分子”一節(jié)時,可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香水瓶在講臺上噴幾下,一會兒教室內便清香撲鼻,對這一現(xiàn)象如何解釋呢?對尚未認識微觀世界,不知分子為何物的學生來說,確實不好自通。但教師只要鼓勵學生敢于大膽想象、大膽假設,并給予正確引導,學生從“粒子”和“粒子運動”的角度還是能做出解釋的。無疑,這會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不管實驗成功與否,目的在于讓學生體悟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再如,“用5%的過氧化氫溶液加熱分解放出氧氣”實驗中,可用帶火星的小木條檢驗,會觀察到小木條復燃的現(xiàn)象。然而我們的實驗卻不能觀察到這樣的現(xiàn)象,看不到火星變旺,而發(fā)現(xiàn)會熄滅。是什么原因呢?它是由過氧化氫溶液濃度引起的,還是由于分解產物中有大量水蒸氣造成的呢?讓學生分組去探究。一組可試驗10%、15%、20%等多種濃度的過氧化氫溶液;另一組可加長導管,待生成的水蒸氣冷卻后,再用帶火星的小木條去測試。結果發(fā)現(xiàn)兩個原因均存在。于是引導學生去改進這一方案。方案一:使用20%的過氧化氫溶液,加熱溫度不要太高,盡量減少水分蒸發(fā),有大量氣泡冒出時,把帶火星的小木條伸入即可;方案二:生成的氣體通過盛有生石灰(或堿石灰)的干燥管,再用帶火星的小木條去檢驗?;瘜W實驗內容豐富多彩,教師在選擇其內容時,只要具有科學性、新穎性、創(chuàng)造性,那么學生的探究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總之,化學實驗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點,是體現(xiàn)人的認識過程從思維到再創(chuàng)造的最生動典范?;瘜W實驗中只要我們努力創(chuàng)設實驗,努力營造實驗情景,鼓勵學生以積極求實的態(tài)度,刻苦鉆研的精神,敢于提出問題,大膽假設,開展合作交流,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就會在得到培養(yǎng)的同時也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