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wèi)濤
(鄭州工業(yè)應用技術學院,河南 新鄭 451150)
目前,互聯(lián)網等新媒體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使得我國的信息傳播產生了變革。傳播環(huán)境日漸復雜,人們的思想也受到了沖擊進而產生變化,這也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因此,高校應該積極主動地運用新媒體技術,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積極健康的文化與思想,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提升自己。應該重視做好網絡的輿論工作,利用一些社交網絡和即時通信工具來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和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這樣有利于更好地發(fā)揮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也有利于維護網絡信息傳播秩序和社會穩(wěn)定。高校必須結合當前社會形勢,順勢而為,創(chuàng)新教育策略與方法,利用好新媒體手段,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國家的希望,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民族的未來。但是,在高校中,大學生的思想現(xiàn)狀存在著兩面性,有積極的一方面,又有消極的一方面。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十分強烈,具有鮮明的個性,青春充滿著活力,并且對于生活中不公平的現(xiàn)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質疑;另一方面,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使社會中的一些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也日益影響著在校大學生,又由于其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使其責任意識欠缺,紀律意識淡薄,不僅表現(xiàn)在生活和學習中,也突出表現(xiàn)在政治領域上,因此,即使高校思想工作面臨著種種難題,也要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受到網絡信息化的挑戰(zhàn)和沖擊,越來越不適應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潮流。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可以通過網絡課、微信公眾號、博客、QQ等平臺獲得我們的學習信息和學習資源,突破了教師對信息壟斷的地位;而且現(xiàn)在社會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思想潮流,不再是思想一元化,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價值選擇,決定自己的價值觀。這些都使得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受到挑戰(zhàn)。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高校大學生的思想容易受到信息多元化的影響?;ヂ?lián)網給大學生的學習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弊端,網絡上的信息魚龍混雜,對于思想還未走向成熟的大學生來說,是一種考驗。自我意志力差、抗誘惑能力弱的學生就容易受到網上不良信息的影響,荒廢學習的時間,沉迷網絡,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如今網絡上流傳著許多非主流思想,這些非主流思想給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困難,導致思政工作的權威性不強。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個性都比較強,對于國家傳播的主流意識的接受是一個長期培養(yǎng)的過程,但是在網絡上存在著一些對主流價值觀和主流思想的批判,這就極易使大學生產生誤解和質疑,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權威性受到挑戰(zhàn)。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質量決定著其教學效果的實現(xiàn),因此它是加快高校思政課程創(chuàng)新研究的關鍵。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思想引領、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等作用,它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和塑造很重要,因此要提高思政理論課的質量,注重與黨的方針政策高度保持一致,學習和領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密切結合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實際,并用學生最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提高理論課質量的同時提高教學水平。
立德樹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任務,更是高校一貫追求的目標。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增強其目的性,注重加強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塑造健全的人格,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高校在順應網絡等新媒體的發(fā)展趨勢,充分利用豐富的學習和教學的平臺,實現(xiàn)新媒體與立德樹人目標的完美結合。在平臺建設中,注重學生、家長和學校的三方配合,開通其相互交流和溝通的渠道,共同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同時,高校應該從高層次、全方位入手,借助網絡等新媒體,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
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權威要首先從完善和落實規(guī)章制度入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開展工作首先要有制度可依,去規(guī)范和落實自己的工作和任務,同時自己的職責和權力也要有明確的制度規(guī)范。另一方面,應該加強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再教育、再培養(yǎng),激發(fā)其責任感和使命感,并不是把思政工作當成一種任務去完成,而是出于熱愛和使命。此外,應該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己投入,創(chuàng)造出去深造和學習的機會,加強相同職業(yè)人群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總而言之,高校應該重視利用新媒體技術,努力提升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為大學生提供科學的有針對性的指導和教育,幫助學生改變生活行為習慣,不斷推動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