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敏
(河北省永清縣管家務回族鄉(xiāng)中心校,河北 永清 065600)
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shù)學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它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開發(fā)智力的必由之路,它既是教學的一個關鍵點也是重難點。很多小學生在解應用題時常常用覺得無從入手,時間久了就懷有恐懼心理,覺得解應用題頭疼,因此如何進行應用題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進一步改進應用題教學,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教師就要開動腦筋,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力爭把應用題的教學過程變成師生雙邊互動的過程,使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分析綜合、比較概括、抽象推理等,從簡單應用題做起,把簡單應用題的基礎打牢,進而才能更好地分析解答復合應用題,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應用題教學過程中去,提高解決應用題的能力。下面結合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談談筆者的看法。
在小學階段,學生因年小幼稚,缺乏思想能力,因此教師必須因勢利導,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比較、判斷、概括,從多角度、全方位找出內在的規(guī)律性。正確理解題意是解答應用題的前提。第一步是審題,讀題說出題中的條件和問題;第二步是注意分析數(shù)量關系;第三步是借助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十一種類型的應用題。通過畫圖指導學生總結出十一種類型的關系式,掌握各種解題原理,以便正確解答。
使學生理解和掌握連減兩步應用題的結構和數(shù)量關系,會用以總數(shù)連續(xù)減去兩個數(shù)的方法解答連減應用題,是小學教材的一道典型應用題,教師必須要引起重視。例如,有30張紙,做紙花用去11張,做小旗用去9張,還剩多少張?筆者在教學時,首先幫助學生掃清障礙,有30張紙,做紙花用去11張,還剩多少張?學生很快列出算式,接著教師用投影片出示例題,首先讀題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依次出示線段圖,接著分析數(shù)量關系,要求題目中的問題——還剩多少張?必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學生根據(jù)直線圖,就不難說出第一步所求做完紙花還有多少張;第二步還剩多少張是從做完紙花剩下的19張里去掉做小旗用的9張。在此,教師連續(xù)追問:我們還能不能有別的計算方法?引導學生說出,也可以先求做小旗和紙花一共用去多少張?再從30里去掉用去的數(shù)就是我們要求的還剩多少張。之后,筆者就鼓勵學生按照這個方法列出式子。
同時告訴學生,這就叫用兩種方法計算的應用題,第一種方法是從總數(shù)里連續(xù)減去兩個數(shù),求最后還剩多少;第二種方法是先求出兩個數(shù)的和,再從總數(shù)里去掉這兩個數(shù)的和,剩下的就是我們題目中所求的問題。
為了使學生真正理解這類題型,我還自編了一道應用題:我們班里有45名同學參加了勞動,擦玻璃的有15人,清掃室外衛(wèi)生區(qū)的有20人,剩下的同學打掃室內衛(wèi)生,問打掃室內衛(wèi)生的有多少人?這時,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從45里減去15等于30,再從30里減去20等于10,有10人打掃室內衛(wèi)生。有的同學說,擦玻璃和清掃室外衛(wèi)生區(qū)的共有35人,從45里減去35等于10,也是有10人打掃室內衛(wèi)生。我及時肯定了學生的兩種解題方法,告訴學生們要遵循客觀規(guī)律,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形成良好的參與意識,主動投入到應用題的研究之中,就會有更大的收獲。
數(shù)學知識具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抽象性和概括性。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要理解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必須組織他們親自參與動手、動口、動腦的實踐活動之中。為了幫助學生掌握應用題的結構和數(shù)量關系,提高解題能力,我嘗試編應用題,這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編題練習可采取以下幾種練習形式:一是看圖編應用題;二是模仿例題編應用題;三是根據(jù)算式編應用題等。例如,小學教材有這樣一道題:“班級有31張彩紙,糊燈籠用去7張,”筆者讓學生們把它編寫成兩步計算應用題,看誰編的又快又好,編的好的獎勵小星星。學生們一聽,情緒高漲,都開動腦筋編了起來。有的說:班級又買來6張,現(xiàn)在有多少張?有的說:做紙鴿、做紙鶴、做風箏等又用去10張,還剩多少張?還有的同學說:把剩下的彩紙平均分給4個班,求每班能分到幾張?……學生們各抒己見,編出的題真是五花八門,把我們以前學的類型題都編出來了。我對學生的表現(xiàn)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揚,并著重表揚了一個人能編寫出幾種不同類型的應用題的同學,同時讓學生們對這些題一一列出算式。這樣的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但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學生靈活解題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