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鳳
(河北省高碑店市辛立莊鎮(zhèn)鳴雞初級中學,河北 高碑店 074000)
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就像新生兒牙牙學語,總是從先聽懂媽媽的呼喚,過渡到模仿媽媽的發(fā)音,然后逐漸學會說詞、說句,再發(fā)展到成段的表達自己。所以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很小的孩子也會說出方言或普通話。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在聽、說、讀、寫等多個技能方面都要給學生提供能力拓展的平臺,而聽力的訓練,自然就成了這其中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結合我的自身教學經歷,簡單總結一下對聽力教學存在問題的一點反思。
聽力在考試中所占比例有限,難易程度又在整張試卷中較低,于是,在實際教學中受到課時、物質條件等客觀因素影響下,聽力訓練被壓縮到最低限度。有的人只用課本內的聽力教材,不再涉及其它;有的人只是完成聽的任務,不再誦讀;有的人甚至課本聽力也不做了,更不用說聽讀、跟讀課文。
我們大多數人都習慣于跟著中高考的指揮棒來指導教學,一旦有時間或者心思琢磨點實際的交流作用時,反而因為沒有明確的方向性,而出現想到哪兒、干到哪兒的情況,沒有系統(tǒng)性。結果學生好不容易得來的拓展練習機會,被無形中削弱了作用。比如假期作業(yè)的多樣性上,為了豐富作業(yè)形式,我們給學生提供了英文原版電影的欣賞素材,因為第一次這么做,沒有設想周全,結果造成開學后很少有學生完成欣賞任務,預先設想的聽力素養(yǎng)提高也就泡了湯。
“好心沒好報”的事情也是時有發(fā)生的,有的時候選對了形式、挑準了素材,卻因為運用不當,效果不佳。小學六年級畢業(yè)后暑假很長,我們還有2周才放假,于是幾個初三的老師商量著給六年級的學生搞個英語興趣小組。吸取了假期作業(yè)布置不夠明確的教訓,我們設計了影視欣賞、對白模擬、歌曲學唱等任務,但在實際實施中還是遇到了問題。比如對白模擬的語調問題,比如英文歌曲學唱的效果等。
問題的產生跟我們中文的單音節(jié)語詞特色有很大關系,這一點過去沒有引起我的足夠重視。我非常贊同魯教授“應該以句子中的語音和節(jié)奏群為訓練重點”的觀點,語音和節(jié)奏群是完成聽力理解的基礎,沒有基礎,理解從何談起呢?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在單詞識讀的過程里就逐步滲透音節(jié)、節(jié)奏群的概念,從誦讀開始為聽力理解打通第一個障礙。充分利用課本的錄音材料,要求學生“按錄音速度讀課文”,這是最簡單易行的節(jié)奏群聽辨訓練方法。
“語音聽辨,但并不能帶來語義的呈現”。過去我們強調語音聽辨的機會較多,但只適用于聽句子選單詞的題型,目的太狹隘。今后要加強關注語義呈現,也就是聽出詞義。這一點也應該從單詞識記開始下功夫,學生學習詞匯時必須做到正確的發(fā)音,才可能在完成語音聽辨時,引發(fā)正確的語義呈現。例如no, not 有的學生在最初學習時,習慣把not 讀成note; cat、Kate會把兩個字母a的讀音混淆等。這些都會給語義呈現帶來障礙。
“學生在聽辨出語音并建立起正確的語義關聯之后,需要相應的語言結構知識和語用能力,才能真正理解所聽到的內容。需要首先正確理解語境,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語用意圖?!?我想這也是造成學生完成理解類聽力試題失分多、用英語進行溝通障礙多的主要原因?!靶枰鄳恼Z言結構知識和語用能力”,所以聽力試題絕不是單一的技能考察,它需要學生具備相應的知識、能力,我們今后的聽力訓練必須與其它的語法、句法、詞匯運用訓練相結合,才能達到最好效果。“正確理解語境,真正理解作者的語用意圖”這才是完成有難度的聽力理解題目、真正具備用英語進行溝通交流能力的最高標準。在我們的教學中,聽力理解題目的講解就應該擺脫原本的“訂正答案、翻譯文意”模式,從語境、語用意圖上給出分析,從這兩個方面給學生做題方法的指導。為了更好的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必須從圍繞聽力測試展開的各項訓練中跳出來,真正上升到“掌握一種交流工具”的高度。
聽的訓練不是一個整體,而是有層次、有不同側重面的。測試性訓練就是按照測試模式、測試要求、測試題型等編排聽的練習。這類訓練著重考查聽的過程,考查是否聽清楚話語的內容。技能性訓練就是按照真實的聽的需要,比如按照日常生活中交談時的聽的需要,在聽他人的話語之后給予必要的應答,或者聽課聽講座之后做筆記,或者聽新聞聽故事之后,向他人轉述聽的新聞故事等。這種訓練著重考查訓練聽的反應。
總之,提高聽力水平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在教學中,教師要增強文化意識,通過英美文化對學生的熏染,幫助學生增強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其英語理解能力,并對英語聽力材料單一、教學方法簡單等問題加以改進,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促進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水平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