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娟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 文法與經濟管理學院,山東 東營 257000)
有著5 500年歷史的黃河口,形成了地域特色鮮明的黃河口歷史文化:積極進取、尚武強兵、農商共舉、尊重實際的齊文化;和諧寬容、兼收并蓄的移民文化;不屈不撓、堅韌抗爭的紅色文化;團結拼搏、務實開拓、敬業(yè)奉獻的治黃文化;勇于闖蕩、不屈不撓的海洋文化;團結奮進、艱苦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石油文化。這六方面的黃河口歷史文化內涵在當地流傳的民間故事中都有具體表征。
“齊文化”可以有三種理解:齊地文化、齊人文化、齊國文化。把齊地文化和齊人文化作為一個文化體系來研究,可以通古貫今,展現齊文化的連續(xù)性與聯貫性,但是弊端是二者邊界不清而且意義模糊。因為齊地是變遷的,研究齊地文化很容易產生歧義。而研究齊人文化不僅有齊地變遷的困難,還存在新的難題:齊人指齊地出生的人,還是指在齊地生活的人,亦或二者兼而有之?所以,我們認為,“齊文化”的研究應該是齊國文化,“是指自姜太公封疆營丘始建齊國(約公元前十一世紀)起,至秦始皇消滅田齊建(公元前221年)止,這一特定的歷史階段所建立的文化?!盵1]齊文化以廣收博采、融會貫通、自由奔放、積極進取為特征,以富國強兵、開拓疆域乃至詔令天下為旨歸,以實用主義為本質,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源頭[2]。
今東營地區(qū)是齊國領地的一部分。從文化傳承情況看,東營保留最多的是濃厚的古齊文化傳統,主要有三點: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尚武強兵的兵學思想,農商并舉、尊重實際的務實精神。
1. 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1)黃河口積極進取人生態(tài)度的歷史淵源
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在黃河口地域被很好地傳承下來。西漢初期,出生在千乘郡千乘縣(今廣饒縣)的歐陽生,撰寫《今文尚書》,連續(xù)8世相傳,直到東漢歐陽歙,都被命名為博士。歐陽歙的弟子在本地達數百人,外地求學者計有3 000多人。在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中,有許多人還成為經學大師和登科“三元”的經魁。三國時期經學大師孫炎,精通“五經”,又是《爾雅音義》即用反切注音的首創(chuàng)者。族人孫邕,由于幼習經學而有吏才,亦被魏主封為光祿大夫,建德亭侯,任以魏吏部尚書。在積極進取人生態(tài)度的影響下,隋唐以來,黃河口的廣饒地區(qū)歷代讀經登科者為數眾多。據不完全統計,東營境內史上有登科狀元2人,探花1人,會元1人,進士36人,解元3人,舉人130人。
(2)積極進取人生態(tài)度在黃河口民間故事中的表征
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在黃河口歷代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有直接的體現。最典型的是“八個谷子打八塊”的故事:婆家莊的劉秀南只身一人來到樂安縣的綠戶村做活,沒出兩年,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吃水灣東邊建起三間很像樣的土坯房。經媒人撮合,娶趙用為妻。結婚當年二人開荒種地二分,秋季正好收獲了八布袋谷粒,每布袋150斤。二人勤勞持家,經過二十余年的發(fā)展,劉秀南成了綠戶村最有錢的人家。此外,“潘知縣賜改‘豆腐巷’”“關公學藝”“‘小利’與‘大本’”等故事都是黃河口人民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的具體表征。
2.尚武強兵的兵學思想
(1)黃河口尚武強兵兵學思想的歷史淵源
“武圣”孫武的故里在齊國樂安(今廣饒縣境內)。孫子撰寫的《孫子兵法》十三篇是齊文化“尚武強兵”精神的結晶。東營歷史上將才輩出,與古齊文化“尚武強兵、富國強兵”精神的傳承是分不開的。尤其是作為孫武故里的廣饒縣,在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的軍事將領,是頗有名望的“將軍之鄉(xiāng)”:世居樂安的孫武的第21~23代裔孫,在魏晉時期都是舉國聞名的武將軍。宋代的武節(jié)將軍朱現,元代戰(zhàn)功卓著的護國上將軍綦公直,明代的平蠻將軍蔣貴,清代的兵部侍郎司馬成其范……都是歷史上的名將。據統計,僅明、清時期廣饒地區(qū)就有登科武進士6人,武舉56人。民國時期,號稱“山東三李”的民國名將中,除李仙洲外,李延年和李玉堂都是廣饒縣人,是黃埔系將領中相當有影響的人物。在黃埔軍校第一期來山東招收的11個學員中,有4人是廣饒人。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中東營籍的高級將領有丁萊夫、劉子久、張?zhí)愕?。歷代名將的層出不窮,有力說明了“尚武強兵、富國強兵”的齊文化在黃河口地區(qū)的深入人心。
(2)尚武強兵精神在黃河口民間故事中的表征
關于關公的兩則故事“關公學藝、七星劍與青龍刀”是齊國“尚武強兵”兵學精神在黃河口地區(qū)廣為傳承的典型?!瓣P公學藝”向我們展示了關公與巴王一起前往華山求藝的途中經過刺藤、刀尖橋、挑干泉水、砍光樹林等重重考驗,終隨師父學藝成功的感人故事?!捌咝莿εc青龍刀”講述了這樣的故事:關羽順著偷吃燈油的兩條青蛇于后院千年古柏的樹洞中抽出兩柄利劍,在鐵匠處配以劍鞘,并打造一把一百零八斤的大刀。最后關公在與兩條青蛇的廝殺中領悟武藝,終獲七星劍一柄,青龍刀一把,憑著兩個得力的兵器,為漢家天下立下奇功。此外,“商義傳奇、拐子地”等故事展現了傳奇人物商義、王拐子的武功蓋世、正氣凌然、俠肝義膽,都是黃河口齊文化尚武強兵精神傳承的有力見證。
黃河口域內有眾多與軍事相關的遺址和關于先秦兵學家事跡的傳說,可見證齊文化“尚武強兵”精神在這片土地上的發(fā)生與傳承。今東營市廣饒縣的小清河以南地區(qū),有眾多先秦古文化遺址都與齊國的軍事家和軍事活動有關,也可從側面見證齊國“尚武強兵”兵學精神在當地的重要影響[3]37。
3.農商共舉、尊重實際的務實精神
(1)黃河口農商共舉、尊重實際務實精神的歷史淵源
齊國建國初,“齊地負海舄鹵,少五谷而人民寡”,齊太公便制定了“通商工之業(yè),便魚鹽之利”、“勸其女工,極技巧”的經濟策略。齊桓公時期,任管仲為相,更是尊重實際,堅持以農為本,同時大力發(fā)展?jié)O鹽經濟。在齊國政策的指導下,黃河口地區(qū)依托獨特的地理位置,重視農業(yè)發(fā)展的同時,大力發(fā)展制鹽業(yè)。其鹽業(yè)發(fā)展對齊國乃至歷代的經濟建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齊國成就霸業(yè)的重要經濟基礎“渠展之鹽”位于齊國北部沿海,而黃河口域內沿海則處于其中心地帶。秦漢及隋唐,黃河口鹽業(yè)生產漸有發(fā)展,迄至宋金元朝,隨著大清河的疏浚、小清河的開挖與鐵門關等商埠碼頭的形成,海鹽運輸大為暢通,出現了大清河、小清河尾閭兩岸各大鹽場產銷兩旺的繁榮景象。從明末至清中期,坐落在大清河兩岸的永阜場,海鹽年產量過億斤,占全省年產量的80%以上,是山東海鹽的主產區(qū)[3]275。鐵門關、“鹽河”商埠碼頭麻灣、史口等黃河口地區(qū)歷史上的商業(yè)繁興之地,與今東營市域內齊國先民制鹽、牧馬等遺跡,一起見證了齊文化中“農商共舉、尊重實際的務實精神”在黃河口域內的繼承與發(fā)展。
(2)農商共舉、尊重實際務實精神在黃河口民間故事中的表征
“潘知縣賜改‘豆腐巷’”“鐵門關傳奇”“扈家發(fā)財的傳說”等故事是黃河口“農商共舉、尊重實際”務實精神的有力表征?!芭酥h賜改‘豆腐巷’”的故事最典型:位于利津縣城的南關因黃河決口,僥幸逃出的趙、隆、劉三大家避開“難關”之忌,改村名為“三姓莊”。為了重建家園,三姓莊立足本地、尊重現實,家家戶戶晚上全家一起動手做豆腐。潘知縣考察后,將村名改為“豆腐巷”,諧音“都?!薄!拌F門關傳奇”的故事講述了鐵門關命名的由來、神燈的傳奇和歷代修建的歷史,再現了利津城東北方向35公里處,汀羅鎮(zhèn)鐵門關明清兩代作為水旱碼頭和鹽運要地的商業(yè)繁華景象?!办杓野l(fā)財的傳說”講述了位于利津縣城的扈老頭忠厚老實,在東家——宋家做工盡職盡責,年遇財神送兩大包銀元寶、金條等財物,神奇發(fā)家。扈家經商發(fā)財的故事,將做人忠厚老實,做事尊重實際齊國商業(yè)文化的形象地流傳下來。這些民間故事以生動形象的形式,在潛移默化中將齊文化“農商共舉、尊重實際”的務實精神在黃河口地域代代延續(xù)。
移民文化是指移民社會特有的文化形態(tài),即移民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而移民社會是指那些外來人口占社會總人口的比重在50%以上且外來人口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占主導地位的國家或地區(qū)[4]。
東營是座典型的移民城市。東營人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主要由地方、勝利油田、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濟南軍區(qū)生產基地等部分組成,213萬人口中有36個少數民族成分。
歷史上,黃河三角洲地區(qū)經歷了三次較大的移民。第一次是元末明初的大移民。元朝末期,朝廷實行了“請住戶”政策,從內地往沿海一帶的墾利、利津遷移民眾。墾利縣董集鄉(xiāng)的幾個請住村,原寧海鄉(xiāng)的宋家村等大多是那一時期形成的。到了明朝時期的洪武、永樂年間,朝廷從山西洪洞、河北棗強往黃河入??谝粠б泼瘛,F在墾利縣西部的鄉(xiāng)鎮(zhèn)有102個村莊就是那時形成的。這期間,近的有淄川、濱州、博興、章丘,遠的有浙江、湖南等地的鹽民、鹽商、灶戶、逃荒戶到這里定居形成村落。黃河口地區(qū)帶“屋子”“閭”“扣”“段”等尾字的村名留下了黃河口第一次移民墾荒的痕跡。第二次是民國時期的大移民。20世紀30年代,國民黨在黃河入??谔帉嵭熊娛峦蛪?多次從魯西南移民,招來大批墾戶。第三次是建國后軍墾、農墾、勝利油田建設形成的大移民。上世紀50~60年代,國家為了開發(fā)黃河三角洲,在入??谝粠Ыㄆ鹆恕拔逡弧薄V北、黃河、渤海等大型國營農場、濟南軍區(qū)軍馬場和共青團孤島林場,從全國各地遷徙來的知識青年、退伍軍人紛紛來入??诎布衣鋺?。20世紀60年代,在黃河入??谝粠Оl(fā)現了石油礦藏,國家調集全國各地的石油大軍,在黃河三角洲開展了石油大會戰(zhàn),建立了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5]。
移民帶來的不同地域背景和特色的文化在這里相互碰撞、匯聚、融合,形成東營地區(qū)善良、寬容、和諧、開放的移民文化。移民文化給黃河口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豐富了地域文化的內涵,使黃河口文化有了對外開放、兼收并蓄的特點,具備了極大的包容性。
很多民間故事直觀地再現了黃河口地域移民的歷史?!皨邒邏灐敝v述的是:明洪武二年,朝廷號召外省的人民往山東廣饒搬遷。山西省洪洞縣有一個老嬤嬤,帶著自己的獨生兒子遷來山東。路上,她又拾了兩個沒家的孩子,娘兒四個一塊兒來到了廣饒城東淄河北岸開荒種地,十幾年的功夫,就建立了馬大路村。“雒家村”講述的也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的移民故事:雒尚裔夫婦由棗強縣遷來廣饒縣花官鄉(xiāng)開荒種地,并將當地一位老嫗養(yǎng)老送終,獲得山東布政使司批準的“忠孝千古”的孝坊一座。
這兩則故事反映了當時黃河口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移民的歷史,印證了黃河口一帶流傳的民謠“要問老家在何處,洪洞縣里大槐樹”,“要問祖上在哪邊?本是直隸棗強縣”,更體現了和諧開放、兼收并蓄的黃河口移民文化。
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移民,帶著自己的文化理念和傳統習慣,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匯聚到黃河三角洲上,為了共同的生存和發(fā)展目標,和睦共處,休養(yǎng)生息。不同的地域背景和特色的文化在這里相互激蕩,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經過近千年的發(fā)展,形成了黃河口寬容和諧、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質[5]。
紅色文化的概念界定有廣義所指和狹義所指兩種。紅色文化的廣義所指可以理解為在共產主義運動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人類文明總和。紅色文化的狹義所指是中國共產黨90多年長期革命、建設、改革偉大進程中,所形成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形態(tài),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先進文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精神結晶。其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敢為人先、不畏艱險、奮勇拼搏等內涵,在新時代背景下仍然具有重要的學習與傳承價值[6]。本文研究的紅色文化主要指狹義的紅色文化。
黃河口紅色文化是黃河口地區(qū)的群眾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形成的一種不屈不撓、堅韌抗爭的先進文化[7]。
東營地區(qū)的延集村和劉集村在1925年就建立了中共地下組織,是山東省最早建立的農村黨支部之一。1926年,中共劉集村黨支部學習的《共產黨宣言》,經劉集村數名農民黨員冒著生命危險保存下來,是現存最早的《共產黨宣言》中譯本是國家一級文物??谷諔?zhàn)爭期間,黃河口是著名的墾區(qū)抗日根據地,是清河區(qū)平原游擊戰(zhàn)爭的可靠后方,有力支援了膠東、魯南抗日根據地的斗爭。黨領導抗日軍民與日本侵略軍在這片土地上浴血奮戰(zhàn),粉碎了日偽軍多次殘酷的“大掃蕩”,以巨大的犧牲換來了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解放戰(zhàn)爭時期,東營人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線,掀起了參軍、支前熱潮,為全中國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
“小麻灣戰(zhàn)斗”“小碼頭慘案”“老秀才智對日本鬼子”三則民間故事反映了黃河口一帶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歷史,體現了不屈不撓、堅韌抗爭的黃河口紅色文化?!靶÷闉硲?zhàn)斗”講述了墾區(qū)軍分區(qū)獨立二團二營四連60余人與敵人血戰(zhàn)到底,最終全部犧牲的悲壯故事?!靶〈a頭慘案”講述了日軍對廣饒縣大碼頭鄉(xiāng)全村男女老幼進行槍殺、刀砍、火燒的殘忍殺戮的悲慘故事。據廣饒縣黨史研究室副編審馮光明介紹,小碼頭慘案中,被野蠻日軍槍殺、刀砍、燒死者74人,死者中,既有73歲的老人,也有不滿周歲的小孩。民間故事與史志資料一起印證了黃河口地域不屈不撓、堅韌抗爭的紅色文化。
具有史詩性質的民間故事,是傳承歷史的一種方式?!拔衣犆耖g故事,我想借此來矯正我受的該死的教育缺陷?!盵8]這是普希金給其兄弟寫信時說的話。此類帶有歷史性質的民間故事能夠豐富見聞,使人們更加了解相關歷史,感受教課書之外的歷史故事風采。愛黨愛國、以國為重、不屈不撓、堅韌抗爭的高尚情操,構成了黃河口紅色文化的主旋律。這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形成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黃河口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為理想而獻身。
黃河自古“一石水而六斗泥”[9],以“善淤、善決、善徒”而著稱,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治黃文化,是歷代人民在與黃河抗爭與博弈中凝聚起來的抗洪治黃精神?!皥F結拼搏、務實開拓、敬業(yè)奉獻”是黃河口人所特有的根植于優(yōu)秀傳統文化土壤中的抗洪治黃精神[10]365-366。
黃河口地區(qū)有著源遠流長的治黃文化。相傳大禹治水,即改“圍堵障水”為“疏川導滯”,這一方略為歷代治黃者所推崇。漢代以來,歷代朝廷及治河官員對治河已經有了深刻的理解和經驗,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治河制度。西漢賈讓的“治河三策”、明末潘季馴的“束水攻沙”、清初靳輔疏浚??诘闹鲝埖?大都包含了“治河之策,必自下河始”的策略。從清同治到光緒年間,朝廷和地方有不少官員,在治理黃河口問題上表現出了為國分憂、敢于擔當的積極態(tài)度,如勇于任事的山東巡撫丁寶楨和逝于治河任上的張曜,連續(xù)彈劾封疆大吏剛愎自用縱吏毒民的王會英等。進入民國時期,位卑職小的利津議員李鳳翥與普通河務稽查胡枚勛等,也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治河建議和辦法。
長期以來,黃河入??诘貐^(qū)的人民,在防汛抗洪修筑堤防以及穩(wěn)定黃河尾閭流路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防汛減災經驗,形成了許多實用的治黃方略和貨施辦法,涌現出了諸如平民治黃名家紀伸甲父子、治黃功臣于祚棠等一批治黃時代典范[10]330。他們形成的“團結拼搏、務實開拓、敬業(yè)奉獻”的治黃精神依然影響著今天的黃河口人民。
黃河口歷代人民凝聚起的治黃文化在當地的民間故事中有著直接體現?!按笥碇卫睃S河口”講述了先民在仙人幫助下團結合作,一起治理黃河的故事:兩條蛟變成的妖怪在黃河口興妖作怪,河水泛濫成災。大禹按照仙人的指示組織民眾將二蛟鎖在城北門一口很深的古井中。從此黃河水平穩(wěn)地流入大海了。“黃河三角洲的傳說”講述的是黃河堤上張忠一家在黿神袁魁的幫助下不僅救活了大龍,而且按照袁魁的指示插杏黃小旗幫助很多村莊成功躲過黃河決口的災難。“黃河口‘神山’的傳說”講述了河神的第一百二十七個兒子在黃河灘淹沒之際變成大土堆,救助了張老漢和女兒蘭蘭以及黃河灘里的窮人們的故事。這些故事都反映了黃河口人們制服黃河的愿景,體現了域內“團結拼搏、務實開拓、敬業(yè)奉獻”的治黃精神。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關的文化;就是緣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創(chuàng)造出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海洋文化的本質,就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系及其產物[11]。
東營地處環(huán)渤??v深地,海岸線全長412.67公里,海洋開發(fā)歷史久遠?!稇?zhàn)國策·燕王噲既立》中有言,齊王“令章子將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眾以伐燕”。既言“北地之眾”,就說明臨淄以北(今廣饒一帶)已有較為密集的人口,使得可耕地面積日漸減少,必然會向退海之地開荒要糧。此舉為黃河口早期海洋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另據歷史記載,現在東營市的廣饒、利津一帶周朝為齊地,秦朝時屬齊郡,依據靠海的優(yōu)勢,大興漁鹽之利,又兼農桑墾殖,自先秦以來創(chuàng)造了發(fā)達的農業(yè)經濟區(qū);當地居民世代與海打交道,靠海、吃海、用海,逐漸形成了“敢于闖蕩、不屈不撓”的黃河口特色海洋文化。
“面湯溝的傳說”體現了黃河口人民敢于闖蕩、開拓進取的海洋文化:很久以前,大汶流草場有位船老大帶著幾十名窮苦的漁民,為了生計,在初冬時節(jié)下海捕魚。萬分困難的時期,在一位老大娘的救助下修整一個冬季。第二年開凌打魚時,在三位白袍者的提醒下“讓過頭魚再撒網”,滿載而歸。三個多月過去,他們收入越來越好,漸漸忘了三位白袍者“讓過頭魚再撒網”的囑咐。有一次捕獲的一條大魚腸子里全是面湯。船老大后悔萬分,帶著大家在海溝南岸造起了一座海神廟,供奉著三位海神。大海溝也被命名為“面湯溝”以示紀念。至今,渤海灣一帶的漁民還保留著“讓過頭魚再撒網”的“漁規(guī)”。
“神魚和漁郎”的故事體現了黃河口人闖蕩、勇敢、不屈的海洋文化:小漁郎救助了一條在淺灘里掙扎的大魚,大魚為了報恩,讓漁郎把自己的眼淚抹在眼睛上,漁郎的眼睛亮起來,大海中的一景一物看的清清楚楚,從此每次打魚都是滿載而歸。漁霸想讓漁郎為自己服務,漁郎不從,漁霸將其毆打后扔進大海。神魚再次救了漁郎,并設計將漁霸除掉。從此小漁郎帶領著大伙捕魚,全村人都過上了美滿的生活。
海洋以它的博愛影響著東營人,也鍛造著東營人的精神品格。沿海民眾和石油工人進行海上作業(yè),風云多變、兇吉難卜的海洋環(huán)境,使他們所從事的生產活動,是除卻戰(zhàn)爭外最具風險的。這令東營人性格形成中衍生出敢于闖蕩、開拓、不屈的精神,海洋文化以民間故事、歌謠等民間文學為載體,深深地植根于東營的歷史文化之中。
石油文化是一種典型的行業(yè)文化,是石油工業(yè)發(fā)展建設與實踐過程中綜合形成的物質、精神、制度、行為文化的總和,不僅包括被石油企業(yè)普遍認可和共享的核心價值理念和思維模式,而且包括基于不同石油企業(y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和管理差異衍生的具有特殊適應性的行為準則和外顯的物質文化形式[12]。
1961年4月,石油勘探隊伍在東營村附近打成華八井,找到工業(yè)油流。1964年1月,經中共中央批準,黃河三角洲的石油開發(fā)大會戰(zhàn)正式開始,揭開了黃河三角洲開發(fā)建設的新篇章。隨著石油勘探開發(fā)的興起,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石油大軍匯聚黃河三角洲,隨之而來的還有軍馬場、石油大學等中央、省屬單位。50多年來,勝利油田幾十萬石油大軍頭頂藍天,腳踏荒原,艱苦創(chuàng)業(yè),建成了全國第二大油田,為中國石油石化工業(yè)的發(fā)展和國民經濟建設做出重大貢獻。
幾十年來,油、地、軍、校四方緊緊圍繞黃河三角洲的開發(fā)建設這一共同目標,攜手并肩,艱苦奮斗,共同開創(chuàng)了以“團結奮進、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主題的石油文化。這一文化經過幾十年的鍛鑄和錘煉,已充分融入黃河口文化體系中,成為凝聚人心、鼓舞士氣、促進黃河口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新時期,勝利油田作為國有特大型石油企業(yè),培育形成了“從創(chuàng)業(yè)走向創(chuàng)新,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新時期勝利精神,更形成了“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競爭、發(fā)展”的新時期勝利文化。這是石油文化的靈魂,展現了勝利人負重奮進、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風貌和創(chuàng)造新業(yè)績、實現更大發(fā)展的雄心壯志。勝利人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鍛造出的以國為重、以苦為榮、團結奮斗、求實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品格,也已經成為東營市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5]。
神仙溝、情人谷、鴻雁灘的民間故事講述了石油工人的故事。黃克勝幼時被父親從玉門油田帶到大慶油田,又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來到九二三廠(勝利油田原來的名稱),在四野荒涼的孤島仙河鎮(zhèn)參加石油會戰(zhàn)十二年。有一晚,黃克勝隱約聽到了河對岸傳來女人的歌聲。第二天黎明,黃克勝拖著長音向對面呼喊,得到了何麗的回音。黃克勝以工作服破了為由,請何麗幫忙。從此,何麗經常幫助黃克勝“修補衣服”,時間一長,二人便有了感情。后來,二人結婚生子,兒子取名黃勝利,家庭與事業(yè)雙豐收。這個三代石油工人建設勝利油田的故事,生動的體現了團結奮進、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黃河口石油文化和“從創(chuàng)業(yè)走向創(chuàng)新,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新時期勝利精神。
七、結語
黃河口民間故事承載了域內歷代民眾對當地滄桑變遷、歷史人文的各種記憶和美好向往,是山東歷史文化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內容之一。黃河口民間故事中體現了當地古齊文化、移民文化、紅色文化、治黃文化、海洋文化、石油文化六個方面的歷史文化內涵,再現了黃河口河海文化帶承載的思想文化,對我們了解黃河口地域的社會、經濟、歷史、文化、民俗的發(fā)展軌跡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