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祖平 楊慧娜
(金華教育學院,浙江金華 321000;金華市西苑中學,浙江金華 321000)
智慧課堂是指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習者構建簡單化、情境化、智能化、互動化的智慧教學環(huán)境,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并最終促進學生智慧成長的新型課堂。交互式智能平板在本文中指的是手持的平板電腦,是智慧課堂必備的教與學的工具。智慧課堂可支持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復習的全過程,是線上線下結合的智能高效課堂。智慧課堂的核心是開發(fā)利用各種新媒體、新技術,創(chuàng)設有利于協(xié)作探究和意義建構、富有智慧的學習環(huán)境,提高教學過程中的數據分析、評價反饋、交流互動和資源推送能力,通過智慧的教與學,促進全體學生實現(xiàn)符合個性化成長規(guī)律的智慧發(fā)展。
智慧課堂解決了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諸多痛點,得以在全國各地中小學里試點和推廣,因此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中也得到應用。但是在實踐過程中還是存在著兩大問題亟待解決:
隨著“互聯(lián)網+教育”的不斷發(fā)展,不少專家和學者致力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研究,出現(xiàn)了一些以微課、翻轉課堂、平板課堂為代表的“互聯(lián)網+教育”的實踐。但已有的研究大多數還停留在理念層面或技術層面的描述上,技術與學科融合的策略研究比較少,聚焦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更是缺乏。
基于智能平板的智慧課堂需要的是高帶寬、低延時、穩(wěn)定可靠的移動網絡,還需要軟硬件的簡單化、輕量化、智能化發(fā)展。當前的智能平板的硬件和系統(tǒng)軟件的發(fā)展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但移動網絡的發(fā)展水平還不夠,教育類的應用軟件還不能更好地滿足智慧課堂的需要,用戶體驗欠佳,無法形成有效的智慧課堂教學模式。
智慧課堂難以推進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經費限制。智慧課堂軟硬件的購置比較昂貴,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重視程度不夠,制度保障和經費支撐缺乏,相當多的學校還無法配備教學云平臺、師生平板電腦等構成的智慧教育系統(tǒng)。
從學科特點來看,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作為一門綜合文科課程,涉及人文地理、政治、歷史相關內容,具有人文性、綜合性、開放性與實踐性的學科特點,教學內容跨度大,相比其他學科,開展“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創(chuàng)新教學的實踐難度較大。
從主要實踐人員來看,一線歷史與社會教師具備豐富的學科教學經驗與學科素養(yǎng),但信息素養(yǎng)較為缺乏。相當多的一線教師對于教育新技術有一種固有的成見,感覺不實用,存在“不會用”“用不好”“不敢用”“不想用”的現(xiàn)象。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水平偏低,只能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學科簡單結合。
從備課方式來看,一線教師往往先從歷史與社會學科的角度設計教案,再用有限的信息技術手段去支撐教學設計,所謂“技術限制了想象力”,很多好的想法成了空想。而技術人員往往先確定功能模塊,再機械地套用到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科教師空有好的教學設計而缺乏技術,技術人員空有技術而缺乏好的教學設計,導致當前智慧課堂平臺里的教學資源與教學實際相脫節(jié)。
根據智慧課堂實踐的總結反思,筆者提出基于交互式智能平板的“初中歷史與社會+輕教育技術”的課堂融合策略。輕教育技術是指教師輕量化地應用教育技術,利用教室現(xiàn)有的軟硬件,結合手機、平板,實現(xiàn)技術的課堂融合。輕教育技術遵循極簡主義的要求,跟現(xiàn)有的一些追求大而全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相比,具有簡單、有效、便宜的特點,可以更好解決現(xiàn)有智慧課堂的技術門檻高、資金投入大、需要專業(yè)訓練才能使用的缺點。教育裝備的研發(fā)者也應該遵循極簡原則,盡量降低技術門檻,做到師生體驗為本、人機界面極簡、資源建設極簡、功能定位極簡、維護管理極簡。
“初中歷史與社會+輕教育技術”的課堂融合策略聚焦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的特點,踐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智慧融合,探索線上與線下相結合(O2O)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智慧發(fā)展。
智能平板與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融合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單平板的方式,即只有教師擁有平板電腦;第二種是多平板的方式,即教師和每個小組各擁有一臺平板,或師生人手持有一臺平板電腦。
單平板的教學方式簡單可操作,技術門檻極低,幾乎不需要任何投入以及培訓即可使用。教師只需擁有一個智能平板,也可直接使用智能手機,開熱點連接大屏,并借助輕教育技術如“希沃授課助手+希沃白板5”,實現(xiàn)輕量化的智慧課堂。
多平板的教學方式需要硬件和智慧課堂平臺軟件的投入,這需要經費支撐,有一定的局限性。師生人手一個智能平板,可借助教室內的大容量路由器實現(xiàn)網絡接入,連接所有小屏以及大屏。比如教師可在“希沃授課助手+希沃白板5”軟件的基礎上,再融合“希沃易課堂”云平臺實現(xiàn)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覆蓋課前、課中、課后學習的全過程,支持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實現(xiàn)全功能的智慧課堂。
上述兩種方式中用到的希沃授課助手和希沃白板5,都是典型的輕教育技術軟件。希沃授課助手簡單實用且免費,輕松將平板電腦與教室內的大屏幕互聯(lián)互動,提供移動端無線操作PPT 演示、文件傳輸、實物拍照上傳展示、觸摸板控制、屏幕書寫、投屏等實用功能,專為移動教學而設計。希沃白板5是針對信息化教學而設計的免費互動備課和授課平臺,以生成式教學理念為核心,為教師提供云課件、屏幕批注、聚光燈、拖放復制、智能繪圖、學科工具、思維導圖、課堂活動、統(tǒng)計圖表、教學資源等備課授課功能。希沃白板5 界面類似PPT,更可貴的是它完全兼容PPT課件,教師只要把原有的課件導入另存,立刻可以生成希沃白板課件,并輕松加入白板特有功能,使得課件更適合在觸摸大屏上使用。
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常態(tài)化地使用“初中歷史與社會+輕教育技術”的課堂融合策略,發(fā)現(xiàn)與傳統(tǒng)的多媒體課堂相比,基于平板的智慧課堂技術的應用具有以下實踐優(yōu)勢:
1.呈現(xiàn)豐富的教學資源,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網絡支持下,教師可以提供不同類型的學習資源給學生,如文字描述、圖片呈現(xiàn)、音頻播放、視頻欣賞等。不同學習傾向的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多樣的媒體呈現(xiàn)方式,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以“抗日戰(zhàn)爭中日軍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教學為例,教師除了呈現(xiàn)照片等圖片資料、介紹性文字資料,還可以推送相關的視頻資料。比如可以推送2017年8 月13 日晚日本NHK 電視臺播出的《731 部隊的真實》特別節(jié)目,這是一部由日本人自制的紀錄片,更具有說服力。由于課堂上時間有限,可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選擇觀看。紀錄片帶學生走近人類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最滅絕人性的細菌戰(zhàn)研究中心,直面二戰(zhàn)歷史中最慘無人道的亞洲篇章。豐富的教學資源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讓學生牢記歷史,不忘國恥,自覺肩負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2.凸顯自主的學習方式,增強學習體驗
新課改理念強調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課堂體驗。歷史與社會課堂中應用平板電腦輔助教學,憑借直觀的操作方式,創(chuàng)設寬松的教學情境,將知識點的講授與學生的操作相結合,體驗有趣新穎的學習形式,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有利于學生加深學習內容的感性認識與理性理解。
以“根據等高線的疏密程度判斷陡坡和緩坡”教學為例,將學生活動動態(tài)地穿插于知識點講解中。第一步,標注陡坡和緩坡:教師推送某山體平面圖,學生將卡通人物拖動到陡坡區(qū)域,教師預先設定到達此區(qū)域內的人物的頭頂就會冒汗,標注上“陡坡”;學生利用平板的無限克隆和拖動功能,將卡通人物拖動到緩坡區(qū)域,人物的頭頂就會露出笑臉,標注上“緩坡”。第二步,繪制等高線:學生利用平板的畫筆功能把同一高度的垂線點連接成一個個閉合圈,繪制完成“陡坡和緩坡的等高線地形圖”。在此基礎上,教師啟發(fā)學生通過分析自制的地形圖,思考等高線的疏密與地勢起伏之間的關系,最終自主歸納出“等高線密集的地方,表示地勢比較陡峭,是陡坡;相反地,等高線稀疏的地方,表示地勢比較和緩,是緩坡”這一知識點。整個教學過程充分發(fā)揮了學生主體性,變靜態(tài)的圖片觀察為動靜結合的圖片繪制觀察,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在體驗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內化。
3.構建靈動的生成性課堂,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生成性教學是教師根據課堂實際教學需要,不斷地調整教學思路和行為,以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教學形態(tài)。基于平板的歷史與社會課堂,凸顯互動性、多元性、差異性、突現(xiàn)性和創(chuàng)造性,更有利于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生成性教學。
以“世界的氣候”教學為例,氣候類型的特點判斷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在鞏固練習階段,教師出示某種氣候類型,邀請學生使用平板的拖拽功能進行配對游戲,將不同的氣溫折線圖及降水量柱狀圖進行組合搭配,并在此基礎上嘗試描述該氣候類型的特點。一學生錯誤地搭配,得出了地中海氣候“夏季高溫多雨”的氣候特征。地中海氣候是“冬雨型”,而季風氣候是“夏雨型”,這一看似普通的小錯誤,卻是十分寶貴的課堂生成內容。教師發(fā)現(xiàn)該學生混淆了地中海氣候與季風氣候這一知識漏洞,于是及時抓住契機,對知識點進行了再梳理,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鞏固。借助平板教學,改變教師一言堂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同時,課堂也被賦予了更加精彩的生成內容。
4.體驗趣味的交互式交流,享受學習樂趣
借助平板電腦中的互動平臺,學生和教師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交流,克服時空限制,學生可以在平板上演示作品,向全班介紹他們的設計思路和形成過程,提高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有效性,增加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參與度,實現(xiàn)“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
以“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航海”教學為例,教師展示兩次航海壯舉在時間、人數、船只數量、最遠到達地點等方面進行比較的表格,學生在平板上填寫后提交上傳,接著教師借助點播系統(tǒng)及時切換,設定學生成果在組內成員間可以互觀互檢,也可以投影到白板大屏幕上展示,實現(xiàn)師生、生生、多人交互,省時省力,增加學生分享學習成果的機會,強化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發(fā)學習的熱情。
5.做出及時的評價反饋,實施精準教學
平板教學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每個學生的課堂參與機會均等,教師可以把握每個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借助智慧平臺的統(tǒng)計功能,教師可以及時了解所有學生的答題情況。通過統(tǒng)計學生的已完成題量,有利于教師把握教學進度;通過統(tǒng)計學生的答題正確率,教師能夠了解所有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每個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利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同時也減輕了教師的作業(yè)批改壓力。
通過課堂練習與課后作業(yè)建立錯題庫,實施個性化和精準化教學。在傳統(tǒng)教學中建立錯題集費時費力,借助平板可以高效地建立錯題集。學生單人單號登錄,當學生完成練習作業(yè)后,教師端及時進行批閱,一段時間之后,就會形成個性化電子錯題集,隨時可以生成個性化題庫。通過建立學生的課堂反饋系統(tǒng)、個性化的錯題集等大數據系統(tǒng),教師能夠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分析,實施精準教學,貫徹落實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基于輕教育技術的歷史與社會智慧課堂的優(yōu)勢不僅在于其較低的技術門檻、先進的技術手段,更在于其為學科教學提供無限的可能性。只有真正地將技術手段與教學理念進行融通,才能有效凸顯智慧教育的內在價值。本文中筆者只是對“歷史與社會學科+輕教育技術”智慧課堂融合的策略進行了初步探討,在實際的運用上還有一定的局限性,相信隨著物聯(lián)網技術和智能平板的軟硬件水平不斷發(fā)展以及研究的不斷深入,智慧課堂教學模式一定會日趨完善,并成為今后學科教學改革的重要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