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
摘要:本文以喬治·斯坦納的翻譯四步驟理論為理論基礎,以德國詩意現(xiàn)實主義作家施托姆的代表作《茵夢湖》的中譯本為研究對象,探究譯者是如何調動譯者主體性,將闡釋學“翻譯即理解”的基本觀點滲入到“信賴、侵入、吸收和補償”四個具體步驟中的。
關鍵詞:喬治·斯坦納;翻譯四步驟;茵夢湖
早在1916年,之盎就翻譯了《茵夢湖》,此后,《茵夢湖》被多次翻譯,迄今為止其中譯本至少有二十二種。本文選取郭沫若、巴金、楊武能的譯本作為語料,運用喬治·斯坦納的翻譯四步驟理論對比分析《茵夢湖》的三個中譯本,以期探索分析譯者主體性在翻譯過程中的體現(xiàn)。
一、喬治·斯坦納翻譯四步驟理論與譯者主體性
譯者主體性,可以理解為,譯者首先選擇符合自己審美標準的譯本,然后充分發(fā)揮譯者主體的作用,在翻譯過程中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運用文學鑒賞、審美判斷、想象創(chuàng)造等能力,結合源文的歷史文化背景,從而順利地構建作品的真實意義。[1]
斯坦納把翻譯過程在“闡釋運作”的基礎上劃分為“信賴、侵入、吸收和補償”四個步驟?!靶刨嚒敝缸g者在選擇文本時始終抱有源文言之有物、具有翻譯價值這一信念;“侵入”指譯者對源文進行理解,并提取文本的深層含義;“侵入”指譯者對文本含義的“吸收”,并借助翻譯策略進行表達;“補償”指譯者借助腳注、修辭等達到源文和譯文之間的意義平衡。由此可知,喬治·斯坦納翻譯四步驟理論的每一步都體現(xiàn)了譯者主體性的重要性。
二、喬治·斯坦納翻譯四步驟理論下的《茵夢湖》譯本中的譯者主體性
(一)信賴
譯者的翻譯活動基于對譯本的選擇。根據(jù)喬治·斯坦納的觀點,“信賴”即譯者相信他選擇的翻譯文本是具有文學意義以及可翻譯性的。
在譯本《茵夢湖》的引序中,郭沫若詳細介紹了施托姆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獨特風格。他稱贊施托姆“所作小說,流麗真摯,莫不一往情深?!?,特別是《茵夢湖》一作,“尤膾炙口人云”。[2]1施托姆小說所營造的浪漫主義氛圍,正是郭沫若等中國“五四”以后一代作家所模寫和尋找的。在戰(zhàn)火不斷、動蕩不安的社會中,施托姆清麗浪漫的文字風格使他們的心靈得到慰籍,情感得到張揚。
巴金在《遲開的薔薇》后記中寫到“對一些勞瘁的心靈,這清麗的文筆,簡樸的結構,純真的感情也許可以給少許安慰吧。”[7]4由此可見,施托姆的文字對于在動蕩不安的社會中艱難生存的人們宛如一股清泉,凈化安撫著他們的靈魂。
在楊武能看來,施托姆是“五四”以來最受大眾喜愛、最富影響力的外國作家之一。楊武能對施托姆作品的藝術成就也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他的語言像一陣輕霧似的,具有凄清柔美的藝術風格。
顯而易見,郭沫若、巴金和楊武能都認為向中國讀者翻譯《茵夢湖》是有時代價值和文學價值的,因此“信賴”也就隨之建立起來了。
(二)侵入
侵入是翻譯過程中的理解階段。在喬治·斯坦納看來,這一階段是譯者對源文的“入侵、榨取、占為己有”。在這一階段,譯者不僅要以讀者的身份來解讀作品,還要以闡釋者的身份發(fā)掘文本的思想意義和審美作用。正是由于不同譯者具有不同的解讀方式和鑒賞評判,造成了對源文的“侵入”,從而體現(xiàn)了譯者的主體性。
源文:Er sagte,“nun lassen wir ihn so bald nicht wieder los.Er ist so lange drau?en gewesen;wir wollen ihn wieder heimisch machen.Schau nur,wie fremd und vornehm er aussehen worden ist.”[5]17
郭沫若譯本:他隨手將她雙手親熱地握過來。說道:“我們得他再享些家庭樂趣。你看他拘拘束束的簡直同個外人一樣!”[2]61
巴金譯本:他親熱地把她纖柔的小手捏在自己手里?!艾F(xiàn)在他在我們這兒了,”他說,“我們不會讓他就走。他在外面待得太久了,我們要叫他再過一過家鄉(xiāng)的生活。你只看,他的樣子多么像外鄉(xiāng)人,樣子多么高雅?!盵3]123
楊武能譯本:他溫柔地握著妻子的小手說:“咱們不會馬上放他走的。他在外面流浪得太久了,咱們要讓他重新習慣自己的故鄉(xiāng)。你瞧,模樣這么高雅,簡直讓人認不出來嘍。”[4]93
源文此處是萊因哈德與伊麗莎白重逢的場景。伊麗莎白是萊因哈德少年時愛慕的姑娘,如今卻以埃里希妻子的身份出現(xiàn)在他的面前,家鄉(xiāng)的物是人非使萊因哈爾產(chǎn)生了陌生感和疏離感,郭沫若正是撲捉到了人物這一心理狀態(tài),將“fremd und vornehm”翻譯為“拘拘束束的”,融入了譯者自己對人物內心活動的理解,側重于對萊因哈德心理活動的表達。而巴金和楊武能傾向于源文的表達方式,將“fremd und vornehm”譯為“多么像外鄉(xiāng)人”、“這么高雅”、“簡直讓人認不出來嘍”。相比于郭沫若的譯文,這種翻譯策略側重于體現(xiàn)埃里希微妙的心理:此時的埃里希擁有金錢、地位、權利包括伊麗莎白,面對從外地歸來的昔日好友及情敵,他十分熱情地希望萊因哈德多享受些家鄉(xiāng)的溫暖,同時也對自己通過智慧和勇氣所得到的一切感到驕傲和一絲得意。由此可見,面對相同的源文,不同的譯者會從中體會到不同的意味和情感,正是對源文的不同解讀構成了對源文的侵入,同時也是譯者主體性的體現(xiàn)。
在對Immensee書名的翻譯上,體現(xiàn)了譯者作為闡釋者對文本美學意蘊的挖掘。第一個將小說題目Immensee譯成《茵夢湖》的譯者是郭沫若?!耙稹弊衷鉃閴|褥,在“綠草如茵”一詞具有嫩草破土而生的意味,呈現(xiàn)給讀者清新靜謐的畫面,在這里與“夢”字相連,朦朧的湖景詩意立顯,仿佛看到一位略帶憂傷的女子站立于湖畔。郭沫若的譯法最準確地貼合了作者的意圖,體現(xiàn)出了作者在小說中想要表達的女性魅力和夢幻色彩,因此得到了廣泛的認同。楊武能也曾在文章中認可“茵夢湖”這個題目所帶給讀者的詩意聯(lián)想,與原作的語言風格相呼應,因此他也延用了“茵夢湖”這一譯名。巴金將Immensee直譯為《蜂湖》。Immen一詞可以追溯到古德語詞imbi,可譯為蜂群或蜜蜂,See翻譯為漢語中的“湖”。這樣的直譯只有“蜜蜂鳴于湖面”這一景象,與原文想要表現(xiàn)的意境沒有直接關系,且缺乏美學上的魅力。
(三)吸收
在譯者對源文理解過后,便進入到了“吸收”階段,即譯者理解源文后的表達階段。在這一步驟,譯者要完成用目的語完整地呈現(xiàn)源文的所有信息。譯者要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以此來消除讀者對不同語言背后陌生歷史文化的理解障礙。根據(jù)斯坦納的觀點,“吸收”主要采取歸化和異化兩種翻譯策略。[6]
源文:“Alle um mich herum,ihr jungen V?gel!”[5]
郭沫若譯本:“大家都圍著我來,年輕的孩子們!”[2]15
巴金譯本:“你們這些小鳥兒,大家都來圍住我!”[3]105
楊武能譯本:“你們全給我過來,孩子們”[4]61
“V?gel”(小鳥)在德國文化中是長者對孩子的愛稱。巴金將源文中的“V?gel”直譯為“小鳥”,在這里采用了異化的翻譯策略。在不給讀者造成理解障礙的前提下,保留了中西文化這一差異,將讀者帶入到外國情境中。這一具有戲謔意味的稱呼突出了原文的語言色彩,可以使讀者在閱讀中了解西方的文化和語言習慣,為譯文讀者保留了異國情調。同時,長輩用“小鳥”招呼孩子們,呼應了大伙兒在森林中采草莓時熱鬧歡快的氣氛。
(四)補償
譯者在使用翻譯策略時,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地添加或刪除源文中的信息,導致源文與譯文不平衡的現(xiàn)象。為了彌補譯文信息的缺失,尋求源文與譯文各方面的對等,補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8]
在施托姆的作品中,北德民歌、民謠和民間傳說常作為人物情感的載體出現(xiàn),用于傳述特殊的情感。如果譯入語讀者對德國的文化背景不了解,就無法理解歌謠傳說的微妙作用。在巴金和楊武能的譯本中,兩人都有意識地使用了添加注釋和篇末附錄的方法來補償文化差異給譯文帶來的損失。
源文:Er nahm ein anderes Blatt:“Ich stand auf hohen Bergen…”[5]22
巴金譯:他又拿起另一頁:“我站在高山上……”(注:這是一首古老的民歌,有各種的標題,如《女尼》《年輕伯爵的歌》等等,內容是:一個美麗的貧家姑娘,不能如愿嫁給所愛的年輕伯爵,于是在修道院里度過一生。)[3]126
楊武能譯:他抽出另一頁念到:“我站在高高的山上……”(注:這首古老的民歌名為《修女》,講一位貧苦女子不能嫁給自己心愛的伯爵,便在修道院中度過終生。)[4]98
腳注在這里發(fā)揮了橋梁的作用。目標語讀者通過腳注進一步理解了這首詩所隱含的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萊因哈德和伊麗莎白借此詩互相表白自己的心意,詩歌中貧家姑娘的愛情悲劇暗示了他們錯失的愛情。文外補充式解釋充分地補償了源文意義在翻譯過程中形成的缺失,為東方讀者接受西方文化做了鋪墊。
參考文獻:
[1]夏天.斯坦納闡釋運作理論的應用:問題與方法[J].外語研究,2009(3):81-87.
[2]郭沫若.茵夢湖[M].上海:羣海社,1935.
[3]巴金.茵夢湖[M].北京: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4.
[4]楊武能.茵夢湖[M].四川文藝出版社,2010.
[5] Storm,Theodor.Immensee und andere Novellen[M].Stuttgart:Philipp Jun,1979.
[6]陳菁.喬治·斯坦納翻譯四步驟下的譯者主體性——以《黑貓》兩個中譯本為例[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 (3):27-30.
[7]巴金.遲開的薔薇[M].上海:文化生活叢刊,1942.
[8]盧峰.淺析斯坦納的闡釋學翻譯理論[J].文教資料,2011: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