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作為奈保爾《米格爾大街》小說集中的普通一角,布萊克凄涼的生存處境和不被理解的境遇不僅是身為“詩人”的悲哀,更是以他為代表的獨立個體在無比壓抑的殖民地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孤獨的體現(xiàn)。本文從小說人物的孤獨現(xiàn)象入手,從人與世界的孤獨狀態(tài)和孤獨空間兩角度試以探討孤獨影子下個體和社會中無所不在的孤獨情懷及其本質(zhì)特征。
關(guān)鍵詞:《布萊克·沃茲沃斯》 孤獨主題 孤獨空間
《米格爾大街》是英國作家維·蘇·奈保爾于1962年榮獲毛姆獎的作品,小說講述了生活在英屬殖民地特立尼達首府西班牙港的米格爾大街上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毫無希望的故事,由17個短篇故事構(gòu)成,布萊克·沃茲沃斯作為該小說人物之一出現(xiàn)在第六篇。孤獨詩人布萊克和以他為代表詩人群體無處不在的孤獨,加之“我”這一孩子視野中的成長孤獨,敘述者“我”和布萊克的相遇則是兩顆孤獨內(nèi)心的互相傾訴與慰藉。布萊克就像是這個浮躁群體中的一塊冰玉,在他與世界的交往中守護著詩人注定的孤獨。
一.人與世界的孤獨
“孤獨”一詞,多指個人主觀的心理感受。美籍德裔社會心理學(xué)家弗洛姆認為,孤獨是先天而生的,是全人類共有的。其次,孤獨永遠存在于人的體內(nèi),是客觀事實的存在而非主觀感受。最后,上升到哲學(xué)層面的孤獨使得人動用一切力量以克服它。弗洛姆以上新解恰好闡釋了以布萊克為代表的詩人孤獨,“我”為代表的兒童孤獨和孤獨存在于米格爾街居民心中這一客觀事實。
1.人與環(huán)境的孤獨狀態(tài)
小說開篇以每日行討的乞丐帶入,乞丐們習(xí)慣性的索取讓孩童的敘述者“我”對突如其來要求看蜜蜂的布萊克印象尤為深刻。“我就干這個,就是看。我能一連看上好幾天。你看過螞蟻嗎?”(奈保爾2009:40)對于殖民地居民而言,花上大把時間在看蜜蜂上簡直是天方夜譚,但布萊克不僅將此視為一種興趣愛好,更是他生命意義之所在。他享受并珍惜這一份作為詩人的孤獨。正如蔣勛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孤獨非但不是殘缺,孤獨中有一種很飽滿的東西存在”(蔣勛2007:5)。而這一種很飽滿的東西于布萊克而言,是蜜蜂單一且重復(fù)的勞作給予他作為詩人感悟生命真諦的精神支撐??疵鄯涫枪陋毜模鄯涫枪陋氄叩膬A訴對象。布萊克與蜜蜂的獨處是他守護自然環(huán)境下孤獨的體現(xiàn),也可以說孤獨情懷在自然環(huán)境的襯托下更佳突顯。
自然環(huán)境之外,更有居住環(huán)境的孤獨。文中對于布萊克的居住環(huán)境這樣寫道:
他住在阿爾貝托街上的一間小棚屋里,正好在街中段……這地方看上去很荒涼,好像根本不在城里。在那兒一點都看不到街上高大的混凝土建筑。(奈保爾2009:43)
寥寥幾句將布萊克周圍環(huán)境中隱含的孤獨感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城中的街道中段本該是喧囂熱鬧之處,而這間小棚屋的出現(xiàn)卻顯得和周圍的一切格格不入?;蛟S布萊克的屋子是真的被遺忘在現(xiàn)代化的步伐之外,在那兒才看不到混凝土建筑的存在;亦或許高大建筑就在眼前,而他和棚屋給人的印象就像與世隔絕了。
2.人與人的孤獨狀態(tài)
全文出現(xiàn)的人物屈指可數(shù),除卻“我”和布萊克之外,就是母親和夜巡的警察。母親初次見到布萊克就表露出一副“極不友善”(同上)的樣子,并連番要求“我”將他趕走。這是詩人不被人接受的孤獨,是殖民社會缺乏互相理解的孤獨,總而言之是孤獨的痛苦。社會心理學(xué)家對孤獨的界定中,也將痛苦列為孤獨的一個重要因素。即使孤獨感有時不一定能觸發(fā)強烈的痛苦,但它的的確確是一種不愉快的體驗。布萊克面對排斥做出的平靜舉措就足以說明他早已克服了內(nèi)心的低落情緒,面對他的詩連四分錢都賤賣不出去的事實也只是一笑而過。這般遭遇背后隱藏了莫大的悲哀與他不為人了解的思維孤獨。
此外,作為個體的人,布萊克承受著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孤獨。身體上布萊克始終保持與外界的“警惕”,這種“警惕”是隔絕般屬性的。在他人無法理解的詩性世界中,在那樣一個迫于生計的社會,也只有他能孤獨的奮力守護詩人的睿智和恬靜。心理的上的孤獨促使他渴望與人交流溝通。在被問及“為什么還要四處轉(zhuǎn)悠?”時,他的回答是“我還一直希望遇到別的詩人”(2009:41)。這是布萊克要求與人交往的反映。究其孤獨的本質(zhì)就是在一種心靈自由的情境中回歸自我,只有在社會生活中才能感悟。雖然孤獨和交往是兩種對立的社會需求,但二者又是相對的,也是互補的社會需求。布萊克期盼著遇到別的詩人一方面是他渴求在交往中尋找詩人的共鳴;另一方面能更好的品味孤獨,在于同行的交際中得以守護。與此同時,“我”也被成長中的孤獨所困惑。被母親不問緣由的暴打一頓后,“我”來到了布萊克的家尋求安慰。大人世界的急躁、母親不由分說的使用暴力讓孩童的“我”倍感孤獨和委屈。孩子的“我”一旦跳出被管束的世界,孤獨便接踵而至。因此,此刻的布萊克不僅是好友,更是“我”排遣孤獨的對象。
二.孤獨空間
借助空間的環(huán)境細節(jié)以塑造空間性的孤獨無疑使得孤獨氛圍更加鮮活、更加立體?!叭M合(列斐伏爾1991:11)”即物質(zhì)空間、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的空間形式使得具體的物質(zhì),概念化的認知與社會關(guān)系聯(lián)緊密相連。小說中空間呈現(xiàn)多元化的特點,既有大街、院子等可被感知的物質(zhì)空間(自然空間),又有認知層面的精神空間,更有二者統(tǒng)籌下的社會空間(“第三空間”[1])。筆者試圖通過找尋三種空間下孤獨的身影探析小說的孤獨主題。
1.物質(zhì)空間
作為最初的空間形態(tài),物質(zhì)空間中存在的一切都是可以被準(zhǔn)確衡量的,即事物的存在可由其物理屬性直接感受。文本中的物質(zhì)空間主要集中在米格爾大街、布萊克的小房間和灌木叢生的院子。米格爾街可謂是殖民社會的大熔爐,集暴力、欲望、孤獨等社會問題為一體,壓抑的氛圍成為了“圈禁”市民的“囚籠”。小棚屋的客觀的存在卻給人造成一種“不在城里”的主觀印象。家是具有隱私性的空間場所,更是失意詩人緩解身體孤獨和心靈孤獨的依托。家中的院子略帶色彩,是小說的輕快之處?!霸鹤永锞G茵茵的,還有一棵高大的芒果樹,一顆可可樹和一棵李子樹”(2009:42)綠蔭的灌木叢和橘黃色的芒果樹構(gòu)成的院子空間點綴了布萊克的孤獨生活。布萊克過世一年后,曾經(jīng)的房屋和院子被夷為平地,那些果樹也被砍掉了,物質(zhì)空間的顛覆宣誓了孤獨的終結(jié)。
幽閉的房間和潮濕的院子被奈保爾描繪的些許荒僻,同米格爾街上時不時傳來喧鬧的雜聲形成對比,而這也是置于客觀的物質(zhì)空間中孤獨的最好體現(xiàn)。
2.精神空間
精神空間將物質(zhì)空間和客觀存在物概念化,形成認知層面的空間。列斐伏爾三元狀態(tài)下的精神空間強調(diào)向?qū)嶋H靠攏,即精神空間的選擇和構(gòu)建基于實際的生存狀態(tài)。全文布萊克始終不忘自己詩人的身份,也常常會和“我”提起他那首最偉大的詩,并且堅信他的詩歌將震撼全人類。然而在生命彌留之際,布萊克卻堅定地對“我”說,以前他講的少年詩人的故事是編造的,所有有關(guān)于詩的事情也都是假的,世上最偉大的詩根本不存在。布萊克離世前對詩人身份的否定,對他一生為伴詩歌的否定,對希望的否定,就是否定了他一直以來的精神支撐。在生命的盡頭,布萊克始終存在的精神空間終究還是敵不過詩人的孤獨與悲哀,夢想和希望都就此泯滅。精神空間的轉(zhuǎn)變表明布萊克想要抹殺世上的一切,在孤獨和悲哀中讓步于現(xiàn)實世界。
3.社會空間
“社會空間就是一種社會性的產(chǎn)品,(列斐伏爾1991:26)”,是綜合了物質(zhì)空間和精神空
間批判性的疊加。西班牙港的米格爾街不僅是殖民地,更是殖民地里的貧民窟。由此可想,生活在這條街上的人們注定擺脫不了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貧窮,那里也避免不了殖民霸權(quán)統(tǒng)治下交雜的文化和的混亂的局面。這樣的社會空間反映到了布萊克的精神空間,使他在臨終前意識到生活在一個只求能夠生存下去的社會,再崇高的追求和美好的理想也要被打敗。孤獨的詩人永遠都是孤獨的,布萊克努力了一生也無法改變這樣的命運,正如殖民地人民注定改變不了受壓迫的命運一樣。
三.結(jié)語
孤單的布萊克身上,孤獨成為貫穿始終的主題。在傳統(tǒng)的主題分析基礎(chǔ)上,孤獨現(xiàn)象的縷析和其本質(zhì)特征的表述過于單薄,空間的融合使得孤獨的氛圍愈加濃烈。物質(zhì)、精神和社會的相統(tǒng)一從三元空間視角更好的彰顯布萊克的孤獨情懷和后殖民社會的貧瘠。
參考文獻
1.Lefebvre,Henri. 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1991
2.維·蘇·奈保爾:《米格爾街》,王志勇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3
3.張小偉:《弗洛姆孤獨理論研究》,廣西師范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07,第4頁
4.蔣勛:《孤獨六講》,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9
5.愛德華·W·索亞:《第三空間——去往洛杉磯和其他真實和想象地方的旅程》. 陸楊等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史克學(xué):《心理學(xué)視野中的孤獨》,《山西高等學(xué)校社會科學(xué)學(xué)報》,2005年第七期,第82-84頁
注 釋
[1]“第三空間”也稱“異質(zhì)空間”,由美國學(xué)者愛德華索亞提出?!暗谌臻g”即是生活空間又是想象空間;是作為經(jīng)驗或感知的空間的第一空間和意識形態(tài)或烏托邦空間的第二空間的包容與超越。
(作者介紹:熊昊一,南昌大學(xué)碩士研究生,專業(yè):英語語言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