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0多年前,古老的絲綢之路把遙遠的東方大國中國同世界的西方各國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了。通過絲綢之路,中華文明遠播西方世界并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發(fā)展;與此同時,世界給予中國的文化饋贈也使中華文化更加豐富。本文通過追溯歷史上中國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旨在闡明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巨大動力。
[關鍵詞]中國與世界;文化;文明交流互鑒
[中圖分類號]G0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274(2019)06—0102—04
[作者簡介]王聰延,女,兵團黨委黨校屯墾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傳播。
2019年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中國北京隆重開幕。大會通過共商、共話的方式,最終達成《亞洲文明對話大會2019北京共識》。會議提出了“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不同文明之間應當相互尊重、包容互鑒,在歷史的啟迪和現(xiàn)實的昭示中,以多樣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以和諧共生超越文明沖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閡,以繁榮共進超越文明固化,共同譜寫‘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明華章?!睍h還提出亞洲各國之間應通過加強文明交流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主張。這一主張其實為未來整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提供了可行性范本,整個人類社會應該通過不斷的文明交流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共同應對未來世界性的挑戰(zhàn)。當然在此過程中,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大國也應肩負起大國的責任?!敖袢罩袊?,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
一
其實世界東西方各國之間的文明交流古已有之。新疆因地處亞歐大陸的腹地,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明的交匯地,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曾說 “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而匯流這四種文化的地方只有敦煌和新疆地區(qū)……”所以,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有一條東起我國內(nèi)陸長安、洛陽,經(jīng)甘肅到達西域,從西域再一直向西綿延數(shù)千里到達地中海沿岸的古代陸路商道把古老中國的長安、洛陽同西域以及更遙遠的西方世界緊密地聯(lián)系到一起了。這條在溝通古代東西方文明中起了不可替代作用的陸路商路在19世紀下半葉被德國地理學家李?;舴沂状蚊麨榻z綢之路。由于西域正好位于絲綢之路交通樞紐的中心位置,因此古代絲綢之路在溝通東西方文明交流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在生產(chǎn)技術方面,中國絲綢及其生產(chǎn)工藝作為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在遙遠的古代就通過古絲綢之路向西方傳播。眾所周知,絲綢因質(zhì)地輕薄、柔軟光滑、透氣性強,穿著舒適得到世人的青睞。在古代,絲綢的價格非常昂貴,有時甚至達到了同等重量的黃金價格,所以在古代穿著絲綢被認為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大家所熟知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在公元前4世紀的希臘,社會上層人物就非常喜愛穿著用絲綢面料制作的衣服,他們把用絲綢制作的衣服稱為時裝;而在埃及,艷后克利奧帕特拉也曾穿著用絲綢做的外衣接見外國使節(jié);在羅馬,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凱撒大帝也對絲綢情有獨鐘。據(jù)說有一次他穿著華麗的絲綢去劇院看戲,在場的王公大臣面對那華麗的絲綢,一時竟無心看戲,全部把目光都集中在那光彩奪目的衣服上并稱羨不已,認為絲綢是神話中“天堂”里才有的東西。當時的西方人對絲綢非常的偏愛,但卻不知道絲綢是怎樣生產(chǎn)出來的。他們只知道絲綢來自東方一個遙遠的國度,他們把當時的中國稱為賽里斯,意思就是產(chǎn)絲的國家。
西方人對絲綢如此鐘愛,總想得到絲綢生產(chǎn)的技術。據(jù)《中國波斯文化交流史》記載:公元6世紀時,幾位在中國住了多年的東羅馬的傳教士,在掌握了養(yǎng)蠶、繅絲和織綢的生產(chǎn)技術后,偷偷地把蠶種藏在手杖里帶給了拜占庭國王,從此以后中國特有的絲綢生產(chǎn)工藝開始向世界范圍廣泛地傳播。
中國的絲綢生產(chǎn)技術傳入西亞、印度和歐洲之后,促進了當?shù)丶徔椉夹g的發(fā)展。6世紀,西亞各國在掌握了中國絲綢生產(chǎn)技術之后,又結(jié)合他們本民族毛紡織技術,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了波斯錦。后來這種以“緯錦”為主的紡織技術又傳到我國,逐漸取代我國以前以“經(jīng)錦”為主的紡織技術,成為我國紡織技術的主流。紡織技術從“經(jīng)錦”到“緯錦”的發(fā)展變化真實地反映了歷史上中西方文明交流的事實。
其次,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的造紙術在唐代通過西域開始向西方傳播,使西方社會文明的發(fā)展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公元751年,唐朝的軍隊與大食的軍隊在中亞的怛邏斯發(fā)生了一場戰(zhàn)役,史稱“怛邏斯之戰(zhàn)”,阿拉伯人把唐軍中一些掌握造紙技術的工匠俘獲到了阿拉伯帝國并迫使唐朝的工匠教會了阿拉伯人造紙術。造紙術通過西域向歐洲傳播的史實對世界文化的發(fā)展尤其是歐洲文藝復興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因為當時的歐洲正處于蒙昧的、黑暗的中世紀。造紙術在傳入歐洲之前,文字基本上是書寫在羊皮上的,一般人家買不起羊皮,所以在當時的歐洲很少有人識字,而認字的只有數(shù)量很少的歐洲的傳教士。所以,當公元11世紀中國造紙術經(jīng)由阿拉伯人傳播到歐洲之后,歐洲的文明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造紙術的傳入使文字的載體成本大幅度下降,知識在平民中得以普及,整個歐洲社會的文明發(fā)展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再次,中國印刷術的西傳又為歐洲文藝復興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中國印刷術傳入西方后加快了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對推動歐洲科技的發(fā)展尤其是文藝復興的出現(xiàn)帶來了巨大的契機。
再其次,中國的水稻、茶葉、瓷器、布匹等物品在歷史上也經(jīng)絲綢之路傳入西方。如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稻米原產(chǎn)江淮和蜀中,西域并無這種谷類。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中原的戰(zhàn)亂,大批難民從內(nèi)地遷居西域,把中原的水稻種植技術傳入西域,后來經(jīng)西域又向西方世界傳播,如今水稻已經(jīng)在全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qū)大面積種植,這是中國人民對世界人民的文化饋贈。另外,中國在英文當中之所以被稱作“China”也跟歷史上我國大量的名貴瓷器經(jīng)絲綢之路傳向西方被西方世界認知有關。
最后,今天阿富汗境內(nèi)北部地區(qū)在漢代被稱之為大夏。據(jù)史書記載:張騫出使西域時,曾在西域的大夏“見邛竹仗、蜀布”意即張騫通西域之前原產(chǎn)于中原的竹仗和布匹就已經(jīng)傳播到了今天的阿富汗北部地區(qū)。通過絲綢之路,古老的中華文明傳播到了西方世界,促進了西方社會的迅速發(fā)展。正如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fā)明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也是中國人民向世界人民文化的饋贈。
二
當然,我們中華文明在向世界進行文化饋贈的同時也在接受來自世界其他文化的饋贈。在物產(chǎn)方面,現(xiàn)在我們?nèi)粘I钪斜匦璧娜缥骷t柿,玉米,茄子、黃瓜、葡萄、胡蘿卜、大蒜,菠菜,香菜、蠶豆、豌豆、菠蘿、草莓、木瓜、西瓜、向日葵等很多物種都是從國外傳入的。新疆有名的汗血馬也是漢代從中亞大宛國引進的良種馬。還有羅馬的毛織品、玻璃等手工藝品,以及我們天天用于計數(shù)、計算的阿拉伯數(shù)字也是在印度人發(fā)明后經(jīng)阿拉伯人傳播到了世界從而傳入我國的,它大大方便了人們?nèi)粘5纳a(chǎn)生活,這是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的結(jié)果。
在思想文化領域,外來宗教沒有傳入中國之前,我國上層社會普遍研習儒家經(jīng)典,民間百姓普遍信仰道教和薩滿教。但以佛教為主的多種外來宗教傳入之后,東西方文化通過宗教的因素得以碰撞和融合。大約是在公元前5—公元前1世紀,來自波斯的祆教最先傳入新疆。祆教認為“火”是善與光明的象征所以尤其崇拜“火”,因此該宗教又被稱為“拜火教”或“火祆教”。祆教傳入新疆后在和田、吐魯番、焉耆等地十分盛行,尤其是在吐魯番地區(qū)。據(jù)《魏書》《新唐書》記載:“高昌國俗事天神,兼信佛法”,說明在佛教發(fā)展迅速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民間百姓信仰祆教,而佛教處于兼信的地位。由于祆教在吐魯番地區(qū)傳播迅速,唐朝時政府還專門設置了管理祆教事務的官員叫“薩簿”(或薩保),反映了祆教歷史上在吐魯番地區(qū)傳播的盛況?!杜f唐書》有“疏勒國俗事祆神”“于闐國好事祆神,崇佛法”的記載,說明歷史上祆教也曾經(jīng)在疏勒和于闐傳播。祆教在新疆傳播時間久對新疆當?shù)匕傩盏木裆町a(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今天新疆仍然流行的“諾魯孜節(jié)”就是祆教在新疆傳播流下的節(jié)日。
大約公元前1世紀佛教從印度傳入新疆。佛教傳入之后在新疆發(fā)展迅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達到鼎盛并在新疆形成了于闐、疏勒、龜茲、高昌四大佛教中心。接著佛教又向東傳入中原內(nèi)地,在中原經(jīng)過長期的本土化過程,最終形成了漢傳佛教后又回傳新疆。佛教的傳入,不僅對新疆宗教格局,甚至對整個中華文化的思想領域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因為佛教在向中原內(nèi)地傳播并本土化過程中,間接性地把來自希臘的雕塑藝術與印度佛教經(jīng)典相融合后產(chǎn)生的犍陀羅藝術傳播到了中原內(nèi)地。在山西云岡石窟,不僅有希臘式的廊柱、具有巴比倫文明和波斯文明風格的物件和圖案,而且云岡石窟的佛像大都呈現(xiàn)出高鼻梁、深眼窩的面部特征。尤其是曇曜五窟中的巨型佛像在體貌特征方面明顯地受到了犍陀羅造像藝術風格的影響,呈現(xiàn)出有別于其他石窟造像的異國情調(diào),可以說來自世界東方和西方的文明在云岡石窟得到一次有力碰撞。按照梁啟超先生的說法“佛教的引入,使中國從‘中國的中國變成了‘亞洲的中國”。中華文明從此走向了更加廣闊的世界舞臺。
歷史上傳入中國的外來宗教還有景教、摩尼教和伊斯蘭教。唐貞觀年間,有一個來自波斯的傳教士叫阿羅本請求唐朝皇帝允許他在中國傳教,唐朝皇帝批準了他的請求。今天位于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真實地記錄了當時景教在中國傳播的情況,也表現(xiàn)了唐朝對外開放、包容的胸懷。
景教后來又傳入新疆。蒙古蒙哥汗時期從法國來華傳教的魯布魯克在其《魯布魯克東行紀》中有這樣的記載:當時他在新疆見到很多景教的教堂,大量的維吾爾人的先民信仰景教。約在二十年后,當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從歐洲來到中國游歷的時候,他也在其《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了在中國境內(nèi)看到了景教的教堂和景教信徒的情形,這兩條史料的記載都可以印證元代時來自西方的景教在中國境內(nèi)傳播的情況。今天考古人員在新疆吐魯番發(fā)現(xiàn)的一幅名為《圣枝節(jié)》的景教壁畫為景教曾在新疆傳播提供了確鑿的證據(jù)。
摩尼教,也產(chǎn)生自古代波斯,該教崇尚光明,又有“明教”之稱。9世紀中葉,生活在漠北草原上的回鶻人因西遷西域把摩尼教傳入西域。后來,隨著回鶻人改信佛教,摩尼教逐漸走向衰落。9世紀末10世紀初,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南部,16世紀成為新疆的主要宗教。伊斯蘭教傳入新疆以后,就沿著中國化的方向發(fā)展,經(jīng)過長期與新疆各民族傳統(tǒng)信仰和文化的融合,逐漸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歷史證明:歷史上中華文明一直與世界文明進行著文化的交流與互鑒。在此過程中,中華文化不斷地吸納來自世界優(yōu)秀的文化元素并因此而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而世界文化也因此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三
追溯歷史,從漢代張騫鑿空西域后派甘英出使大秦、魏晉時期佛教傳入、再到唐代,鄰國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唐朝的都城長安學習交流……中華文化不斷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文化進行著文明的交流與互鑒,以唐代的長安為例:
唐朝的京城長安向世界展現(xiàn)的是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恢宏氣象。當時的長安是一座擁有近百萬人口的世界性的大都市。街道上隨處可見來自世界各地的使節(jié)、僧侶、商客、學者,飯店、酒肆、胡姬和販賣寶石、瑪瑙、香料的波斯商人比比皆是。據(jù)考證:唐代“長安的街頭外國人非常多,有三萬多名留學生,其中日本的留學生就先后來過1萬多人,……在唐代參加過科舉考試的新羅士子就有50多人”,長安向世界呈現(xiàn)的是她的開放與包容、有容乃大的文化氣魄。中華文化的這種強大的文化張力也是世界不斷學習中華文化的重要原因。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的200多年里,日本曾數(shù)次向中國派出了規(guī)模龐大的遣唐使團向唐朝學習中國文化,這也是為什么在今天日本的京都與奈良仍然保存有一些具有唐朝建筑風格的建筑的原因。因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倍b遠的唐朝也因為與世界文明不斷地交流、互鑒,從而使唐代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座高峰。
公元前6000到3000年間,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三大文明古國都同中國一樣建立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但最終都灰飛煙滅,唯有中華文明歷經(jīng)5000年仍然生生不息。究其原因,除了中華文化內(nèi)部各民族文化之間的互動交融為中華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之外,還有中華文化在向世界文化學習、吸納過程中所遵守的“以和為貴”的文化密碼有關。以明代鄭和七下西洋為例。公元1405—1433年(明永樂三年—宣德八年)明朝以世界領先的航海技術、船舶制造技術派鄭和七下西洋,開始了人類航海史上盛況空前的壯舉。鄭和率領著規(guī)模龐大的船隊以和平使者的身份浩浩蕩蕩向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遠航。鄭和七次遠航,他的船隊沿途共拜訪了亞洲和非洲共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每到一地,鄭和的船隊便同當?shù)匕傩沼押媒煌K麄儼褟闹袊鴰サ慕z綢、茶葉、瓷器等代表中國文化的商品同當?shù)氐陌傩者M行商品的等價交換,不僅擴大了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經(jīng)貿(mào)往來而且增進了中國同亞、非等多國之間相互的了解。在長達28年的遠航期間,鄭和及其船隊所代表的中國使團“從沒有掠奪他人一分財富,從沒有占領別國一寸土地,從沒有傷害一個無辜百姓……”引用一位史學家的話說“鄭和時代的中國,是真正承擔了一個文明大國的責任:強大卻不稱霸,播仁愛于友邦,宣昭頒賞,厚往薄來”。
從漢初張騫鑿空西域打通一條從中原長安通往遙遠的西域開始到唐朝京城長安海納百川、迎接八方來客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再到明朝鄭和七下西洋加強與世界各國的文明交往,中國一直以和平友好的方式與世界進行著對話,傳遞著中國智慧。歷史證明“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這也是中華文化5000年來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內(nèi)在原因。
雖然在人類發(fā)展過程中,世界各國的文化存在差異,但“人類文明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每種文明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雖然今天在世界的某些局部地區(qū)仍然存在沖突甚至是戰(zhàn)爭,但“歷史和現(xiàn)實都表明,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面對文化的差異,我們要用包容、尊重的態(tài)度去看待文化的差異,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海納百川,才能有容乃大。當今的世界“應對共同挑戰(zhàn),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jīng)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人類應擯棄前嫌,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因為“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責任編輯:楊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