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雨
一家人共同居住在一個“大盒子”里,是怎樣一種景象?沒有客廳、臥室、廚房等功能分區(qū),所有的活動都在同一個空間進行。在房子的一個角落搭起爐子做飯,油煙還未散去,就在另一個角落給孩子洗澡,毫無衛(wèi)生可言,當然也沒有隱私。
這是20世紀20年代德國很多家庭的真實生活場景。原來一向精致體面的德國人,也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終結這種局面的是奧地利建筑師瑪格麗特。
1897年,瑪格麗特出生于維也納一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8歲就成為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第一位女學生,師從建筑師奧斯卡·斯特蘭德。斯特蘭德致力于為工人階級設計“經(jīng)濟適用房”,受老師影響,瑪格麗特也開始關注底層人的生活。
大學畢業(yè)后,瑪格麗特成為奧地利第一位獲得建筑師資格的女性。參與住房項目時,在住宅布局上,她憑著女性獨特的視角,打造出了令人愉悅的居住環(huán)境,受到業(yè)內(nèi)肯定。
一次,德國建筑師恩斯特·梅前來維也納參觀,瑪格麗特有機會向他介紹了自己關于家務活動體系合理化的研究成果,梅大為贊賞。1926年,受梅邀請,作為團隊中唯一的女性成員,瑪格麗特前往德國合作“新法蘭克?!表椖俊?/p>
當時一戰(zhàn)留下的混亂和動蕩已經(jīng)過去,城市重建迫在眉睫。由于人口迅速增長,貧窮的工人階級居住條件極差,房屋建設成為當務之急,瑪格麗特負責其中廚房的設計。然而,廚房面積狹小,要想設計合理并非易事。
為了親身體驗婦女在廚房的勞動過程,不懂烹飪的瑪格麗特穿梭于一個個工人家庭,感受婦女的日常生活,她一邊仔細了解廚房的工作流程,一邊思考如何最大化利用廚房空間。
受工廠車間和火車餐車的啟發(fā),標準化廚房在瑪格麗特腦海中初具模型。在一個1.9m*3.4m的廚房空間里,她用秒表精確測量主婦完成每個步驟的時間;在無數(shù)張圖紙上,她結合人體工程學,一遍遍展示主婦在廚房的移動情況,希望用自己的設計為主婦爭取忙碌生命中的寶貴時間。
就這樣,現(xiàn)代廚房的鼻祖“法蘭克福廚房”誕生了!在瑪格麗特的設計下,貼了標簽的內(nèi)置儲物柜、可拆卸垃圾抽屜,既方便使用,又節(jié)省了空間;香料架就安裝在爐子旁邊,以便拿取;面粉容器用的是防蟲的橡木,工作臺是抗刀痕、抗染色的山毛櫸。此外,瑪格麗特考慮到主婦做飯的辛苦,還特意設計了可以調節(jié)高低的座椅,以備她們休息。
瑪格麗特的每一處設計無不體現(xiàn)著專業(yè)與貼心,比起男性建筑師的憑空想象,瑪格麗特用親身體驗將科學與日常融合,實現(xiàn)了女性在廚房輕松備餐的樸素愿望。于是,簡約、干凈、整潔的現(xiàn)代廚房鼻祖——“法蘭克福廚房”被安裝進上萬個家庭,成為20世紀現(xiàn)代整體廚房設計的典范。在男性主導的行業(yè)里,瑪格麗特打破了社會對女性設計師固有的偏見和懷疑,為女性贏得了話語權。
在法蘭克福的工作結束后,瑪格麗特輾轉多個城市,關注女性權益、多次參與城市建設和建筑設計,晚年時,相繼獲得“和平獎章”“抵抗納粹榮譽徽章”,1980年,83歲的她還榮獲“維也納市建筑獎”。
2000年,瑪格麗特辭世,在多個國家的展廳里,“法蘭克福廚房”可以證明,“用專業(yè)改善日常,勾勒美好生活”的理念永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