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桂奇
周敦頤的《愛蓮說》是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傳統(tǒng)篇目,其第一節(jié)文字及標點一直如是: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對“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個極為罕見的長句,八年級《教師教學用書》“參考譯文”譯作:“我則唯獨喜愛蓮——蓮從淤泥中生長出來,卻不受泥的沾染……”(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課文誦讀指導要點示例”中,編者亦云:“這個長句是有層次的(可讓學生試著劃分)?!瑾殣凵彙墙y(tǒng)領語,‘之’要輕讀。以下可分三層,即生長環(huán)境、長成后的情況和品格,要讀出層次感……”(同上)既然“‘予獨愛蓮’是統(tǒng)領語”,則理應在“蓮”后著一句號或冒號或破折號(如“譯文”),以清晰層次,突出“愛蓮”題旨,方便讀者尤其是學生閱讀。就文中所示來看,周敦頤顯然是將“菊”“牡丹”“蓮”三者相提并論——這從“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和“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兩個并列復句中,亦可得到印證;又,“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與“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亦明顯前后呼應。注意到這些特點,我們自有理由發(fā)問:既然“陶淵明獨愛菊”“世人甚愛牡丹”都未說“愛”之原因,“予獨愛蓮之(原因)”又如何和前兩者并列?若再聯(lián)系后文,“予獨愛蓮之(原因)”與“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的呼應,與“菊”“牡丹”的前后呼應形式,亦是差異明顯。這種不一致,是否有悖于最基本的邏輯常識?
凡此種種,自昭示著“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這個長句存在問題。筆者以為,若將“予獨愛蓮”視為一個獨立句而非長句的一部分,則上述疑問即可渙然冰釋。只是,如此一來,“之”似乎又成了問題——“之出淤泥而不染”該如何理解?對此,筆者的回答是:這個“之”字其實并不是“之”,而是古代的重文書寫符號“ニ”或“々”,亦即是個“蓮”字。
鄭慧生先生在《我國古代的重文書寫符號》中說:“現(xiàn)今人們書寫文字,遇到重文,往往不再重書原字,而代之以重文符號。如‘彬彬’寫作‘彬ニ’‘彬々’。‘ニ’‘々’均系重文符號。這種重文符號,不是近代人的發(fā)明,而是古人的創(chuàng)造。遠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它就出現(xiàn)在那時的文化典籍中了。”(詳見《文史知識》2005年第1期)由于“ニ”“々”與“之”的外形相似,校讀古書時若有不慎,便有可能將重文符號誤認為“之”,徐仁甫《古詩別解》中即云:“古書重疊詞多作‘ニ’,‘ニ’又多誤為‘之’?!稘h鼓吹鐃歌·雉子斑》‘黃鵠飛之以千里’,原文本作‘黃鵠飛飛以(已)千里’,重文作飛飛,‘ニ’誤為‘之’也?!独钐准び裾嫦扇嗽~》‘玉真之仙人’,‘之’字不通?!癁椤妗种匚摹恕`。原文當作‘玉真真仙人’?!裾妗涿嫦扇恕澰~也。與次首《清溪行》‘清溪清我心’重一字正相同?!抖派倭昙び^打魚歌》‘綿州江水之東津’,‘之’一作‘水’,可見原文本作‘綿州江水水東津’,與‘浣花溪水水西頭’同一句法。一本作‘水ニ’,‘ニ’誤為‘之’也?!保ㄖ腥A書局2014年版)
不獨詩歌,文章中亦存誤重文符號為“之”之病,裘錫圭先生對此曾多有考辨,茲謹轉(zhuǎn)述其《再談古書中與重文有關的誤文》中一例:賈誼《新書·道德說》云:“諸生者,皆生于德之所生;而能象人德者,獨玉也?!濒孟壬J為,“皆生于德之所生”與他處存在明顯矛盾,令人費解:由“六理、六美,德之所以生陰陽、天地、人與萬物也。固為所生者法也”“物所道始謂之道,所得以生謂之德……德生物又養(yǎng)物,則物安利矣”等語可知,《道德說》所持觀點一直是——宇宙間的一切皆生于德。若將“之”視為重文,補出“德”字,該句便是:“諸生者,皆生于德。德之所生而能象人德者,獨玉也?!比绱?,則文從字順,與賈誼的一貫觀點相吻。(《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重文符號除代指一字外,亦有代指二字乃至四字者。戰(zhàn)國兵書《司馬法·仁本》有“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一語,鄭慧生先生因“治之之”難以索解,便去查考,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群書治要》作“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治之謂正”(同上);此中“之(ニ)”便是“治之”二字重疊。而在俞樾等《古書疑義舉例五種》中,還舉有曾入選語文課本的《詩經(jīng)·碩鼠》之例。詩中“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韓詩外傳》作“逝將去女,適彼樂土。適彼樂土,爰得我所”。俞樾認為,“此當以‘韓詩’為正”,“下二章同此”。(中華書局2005年版)此中“之(ニ)”則是“適彼樂土∕適彼樂國∕適彼樂郊”四字重疊了。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課本《愛蓮說》中“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應是“蓮”之誤,當改原文為:“予獨愛蓮。蓮出淤泥而不染……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一孔之見,不知讀者諸君以為然否?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戚墅堰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