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試驗旨在探討小麥田使用不同用量的新型肥料及一定用量的配方肥料對小麥產(chǎn)量及構成因素的影響,通過試驗獲得新型肥料的科學施用量,為濟源市化肥零增長行動、化肥減量增效提供科學依據(jù)。
試驗田設在濟源市五龍口鎮(zhèn)西逯寨村富寶家庭農(nóng)場,總面積6.67 hm2,試驗田面 積 0.1 hm2。該試驗田地勢平坦,肥力中等且均勻,灌排條件好,管理一致。土壤種類為壤黃土,質地類型為中壤土。耕層土壤基本理化性質見表1。
供試作物為冬小麥,品種為徐麥33。氮肥為尿素(含N 46%)。新型肥料為有機硅水溶緩釋肥(22-18-5),由河北硅谷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配方肥料(25-18-7)由濟源市豐田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
試驗設5個處理。處理1:對照(CK);處理2:有機硅水溶緩釋 肥(22-18-5)25 kg/667 m2; 處理3:有機硅水溶緩釋肥(22-18-5)30 kg/667 m2;處理 4:有機硅水溶緩 釋 肥(22-18-5)35 kg/667 m2;處 理5: 配方肥料(25-18-7)50 kg/667 m2。每個處理設 3 次重復,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面積50 m2。試驗地周圍設1 m保護行。
2017年10月18日進行小區(qū)規(guī)劃,按照試驗設計,將有機硅水溶緩釋肥和配方肥作底肥,10月29日播種,播種量為 18 kg /667 m2。2018年3月22 日拔節(jié)期每667 m2追施7.5 kg尿素(除對照外)。小麥生長期田間管理同當?shù)剞r(nóng)戶操作保持一致,并按方案要求進行土壤采樣測試、田間記載。2018年6月1日收獲,隨后進行室內考種測產(chǎn)。
不同處理下小麥成熟期生物學性狀測量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與對照處理1(CK)相比,處理2、處理3、處理4、處理5小麥的株高、莖粗、穗長、畝穗數(shù)及千粒質量均有增加,其中處理4小麥各生物學性狀及成產(chǎn)因素均達到最大值。
不同處理下小麥成熟期產(chǎn)量結果統(tǒng)計及差異顯著性分析見表3。
由表3可知,處理2、處理3、處理4與處理1相比,小麥每667 m2增產(chǎn)13.4~85.1 kg,增長率為3.0%~16.2%,其中處理4較處理1 每667 m2增產(chǎn) 85.1 kg,增長率為為16.2%,增產(chǎn)效果最好。處理5與處理1相比,每667 m2小麥增產(chǎn)80.4 kg,增長率為 15.4%。
對小麥產(chǎn)量進行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較(Duncan法),結果表明,小麥產(chǎn)量由高到低依次為有機硅水溶緩釋肥(22-18-5)35 kg/667 m2、配方肥(25-18-7)50 kg/667 m2、有機硅水溶緩釋肥(22-18-5)30 kg/667 m2、有機硅水溶緩釋肥(22-18-5)25 kg/667 m2、不施肥。處理 4、處理5與其他3個處理相比差異極顯著(P<0.01);處理4與處理5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處理2與處理1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結果表明,施用有機硅水溶緩釋肥(22-18-5)和配方肥(25-18-7)后小麥增產(chǎn)效果顯著。
在同等肥力水平地塊下,施用一定量的有機硅水溶緩釋肥(22-18-5)能有效促進小麥生長,提高小麥株高、莖粗、穗長、畝穗數(shù)和千粒質量,增產(chǎn)增收。每667 m2施有機硅水溶緩釋肥(22-18-5)35 kg增產(chǎn)極顯著,產(chǎn)量最高,減少有機硅水溶緩釋肥后小麥產(chǎn)量均有降低。綜合分析,每667 m2施有機硅水溶緩釋肥(22-18-5)35 kg對促進小麥生長、提高產(chǎn)量效果最佳,可有效替代常規(guī)施用配方肥50 kg/667 m2,從而減少化肥施用量。
表1 耕層土壤基本理化性質
表2 不同處理下小麥成熟期生物學性狀及成產(chǎn)因素
表3 不同處理下小麥成熟期產(chǎn)量結果統(tǒng)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