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冬,當時的廣西省政府籌建廣西大學,校址設在梧州蝴蝶山。1928年10月10日,廣西大學正式開學,校長為馬君武(廣西籍留德工學博士)、副校長為盤珠祁(廣西容縣籍留美農學碩士),有教授13人,助教6人,學生300余人。由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廣西高中生源缺乏,廣西大學初辦時先設預科班,從1931年開始招收本科生。當時,廣西大學涌現出一批優(yōu)秀的教授和學生,他們都以自己的學識和實績,為社會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此文記錄了他們的一些軼聞遺事。
原廣西大學校門
廣西大學教授宋文政(1898~1935年),湖北當陽人,早年留學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專攻炸藥學。回國后,他歷任武昌大學、廈門大學教授及漢陽兵工廠工程師。1934年,他應馬君武校長之聘,任理學院化學系教授。宋文政學識淵博,治學嚴謹,教學有方,誨人不倦,深受學生愛戴。1935年10月10日,適逢廣西大學七周年校慶,學校開展各種慶?;顒?。位于蝴蝶山上的舊教學大樓原是廣西大學科學館,宋文政準備表演其發(fā)明的烈性炸藥。宋文政正在制作間忙碌,不料炸藥突然爆炸,近在咫尺的他當即身受重傷,在送往醫(yī)院途中不幸去世。其妻金國榮(廣西大學化學系助教)因離他稍遠,傷勢較輕,送思達醫(yī)院搶救后脫離危險。當金國榮得知她心愛的人已經永遠離她而去之后,她強忍悲痛,寫下一副挽聯(lián),然后跳樓殉節(jié)(經搶救生還,校方派人護送返鄂)。
宋文政是廣西第一位以身殉職的大學教授,其靈柩曾停放在廣西大學礦冶館,學校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追悼會上擺滿了花圈和挽聯(lián)。其妻的挽聯(lián)尤其令人觸目,且傳頌不已。聯(lián)曰:
唱隨十數載,憶昔綢繆笑語,而今輾轉呻吟,回首溯前情,怎忍看蝴蝶山光鴛江水色;
漂泊幾千里,君為科學犧牲,我更命途偃蹇,只身寄異地,何以慰嶺南白骨楚北高堂。
為了紀念宋教授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廣西大學在科學館前建立丈余高的紀念碑,碑文由馬君武書寫。“文革”期間,宋文政紀念碑被毀壞。1985年9月10日教師節(jié)前,廣西大學梧州校友會于宋文政殉職50周年之際,特向梧州市政府提議,在原址重建宋文政紀念碑,并加建宋文政塑像一座,以供后人瞻仰。后經梧州市政府批準撥出??罱ㄋ芟瘢⒂谑讓媒處煿?jié)舉行揭幕儀式。
1920年6月,非常大總統(tǒng)孫中山任命馬君武為廣西省長,省府初設于南寧。馬君武勵精圖治,提出禁煙禁賭、整頓金融、發(fā)展實業(yè)、興辦教育、建筑公路、成立新軍等計劃。南寧是舊桂系陸榮廷的地盤,馬君武的一切政令均受諸多掣肘,無法實施。1922年,馬君武決定將省署從邕遷梧,到貴縣(今貴港)泊船過夜時,與李宗仁手下的俞作柏部相遇,雙方發(fā)生誤會,引起槍戰(zhàn)。馬君武的愛妾彭文蟾用身體為其擋子彈喪命,馬君武因此幸免于難。
事后,馬君武在無限悲痛中寫下挽聯(lián)一副《挽愛妾彭文蟾》:“歸我三年,如形影相依,那堪一死成永別;思君永夕,念精魂何在,未必來生得再逢?!?/p>
馬君武將彭文蟾葬于貴縣東南登龍橋旁。
1931年,馬君武第二次出任廣西大學校長。第二年,他便把彭文蟾的骸骨從貴縣(今貴港)移葬到梧州市十二步梯冷水沖,正對位于大學碼頭的馬公館。遷葬時他寫了一首詩《悼愛妾彭文蟾》刻在墓碑上,寄托他的無限哀思:
四面槍聲驀地來,一朝玉骨委塵埃。
十年一灑墳前淚,萬事不如死別哀。
海不能填唯有恨,人難再得始為佳。
雄心漸與年俱老,買得青山伴汝埋。
陳煊,譜名春浦(1908~1980年),蒼梧縣東安鄉(xiāng)(今石橋鎮(zhèn))廉溪村人。其祖父陳九經是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梧州府試第四名秀才(庠生)。
明代以來,梧州府衙設在梧州城德政門內(今民主路維新里),梧州府轄領蒼梧、藤縣、岑溪、容縣、懷集、博白、北流、陸川、興業(yè)等縣和郁林州(今玉林),可見這府試第四名,實屬來之不易。
陳煊與其妻兒合照(20世紀50年代攝于南寧)
陳煊于1928年考取廣西大學預科班,1931年直升廣西大學工學院(馬君武校長兼任工學院院長)。1935年,陳煊畢業(yè)于廣西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旋任柳州高等工業(yè)??茖W校機械工程系主任。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陳煊調往重慶,任國民黨政府軍政部兵工署屬下的兵工廠工程師,主管炸藥生產。
川黔滇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陳煊依靠宋文政教授的真?zhèn)饕约氨S的技術力量,冒險試制炸彈,建成了能大批量生產無煙火藥和硝氨炸藥的化工分廠,使兵工廠生產的子彈、手榴彈、地雷、炮彈、炸藥等源源不斷送往前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陳煊親自動手試制成功大口徑擲彈筒。擲彈筒本是日軍步兵裝備的一種單兵小型火炮,配以鋼質炮彈,口徑50毫米,射程500米以內,適于山地作戰(zhàn),具有一定的殺傷力。陳煊拆卸敵人的武器研究后加以改進,再配以宋文政教授發(fā)明的烈性炸藥,使大口徑擲彈筒的射程達到700米以上,不僅增強了殺傷力,也適用于攻堅戰(zhàn)的需要。這些大口徑擲彈筒在三次長沙會戰(zhàn)中均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受到了國民黨軍委會的嘉獎,陳煊被擢升為重慶機器廠(軍工企業(yè))廠長。
抗戰(zhàn)后期,陳煊調任國民黨政府軍政部陸軍衛(wèi)生用具制造廠廠長。得益于馬君武校長的言傳身教,陳煊一上任就建立一套完整的工廠管理制度,并以身作則,遵依孔孟遺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他的領導下,全廠人員都認真工作、紀律嚴明,整個工廠蒸蒸日上,生產效率不斷提高,陳煊也獲得國民黨政府軍政部的表彰。
1945年8月,八年抗戰(zhàn)取得了勝利。這時,陳煊的祖父陳九經壽登耄耋,獲時任廣西省政府主席黃旭初贈匾“德劭年高”祝賀,陳煊的父親陳儒道也已年逾花甲。由于長輩思兒(孫)心切,屢屢致書催歸,陳煊請假回鄉(xiāng)。陳煊回鄉(xiāng)后,國共內戰(zhàn)形勢日趨嚴峻,陳煊索性在家養(yǎng)親教子,享天倫之樂。他還根據自己半生治學與工作經歷,書寫一幅行書條幅懸掛于書齋,文曰:“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智者不為,于是求其性之所近,適其趣之所歸,殫精竭慮,擇一而精焉?!?陳煊以這個條幅勉勵晚輩發(fā)奮努力,在注重博學的同時,要注意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與專長,務求在有限的生命中學有所專、學有所長,并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為國家、為民族多做貢獻。
1952年,陳煊被廣西省人民政府委任為廣西輕工廳機械工程處處長,后又調任廣西冶金廳副總工程師。1980年,陳煊于南寧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