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爽
(廣東海洋大學,廣東 湛江 524000)
班級是大學生高中畢業(yè)后接觸到的第一個生活圈,是現代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最基本組成單位,是為大學生提供著精神力量的源泉。完善的班級建設可以幫同學們找到歸屬感,激發(fā)集體榮譽感,使同學們在融入集體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動力和人生方向。
本文主要總結了八個影響班級建設的因素。第一,學分制教學制度的普及,造成教學管理分散化,班級同學之間溝通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少;第二,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網絡滲透普遍化,很多同學到線上去尋找精神寄托,對線下的同班同學逐漸疏遠;第三,大學的生活學生活動越發(fā)豐富化,不同班級卻有著共同愛好的同學更容易聚成一個團體,班級凝聚力大幅下降;第四,高校的一些教師認識存在偏差,有些人過于相信大學生自我服務和管理的能力,缺少必要的干預和指導,這些認知上的偏差對高校的班級建設造成影響。第五,現今的大學生多是“00”后,他們成長于物質基礎豐富的時代,學生認知愈發(fā)個性化;第六,高校班干部的選拔和培訓缺乏科學的指導,干部隊伍戰(zhàn)斗力不足;第七,班級不重視一些制度的建設,沒有自己的班級標志,也沒有相應明確的規(guī)章制度;第八,許多高校在班級文化建設方面缺乏科學的推動與實踐,沒有建立起起合適的班級文化。
在大思政格局下,班級建設也應該運用好“三全育人”模式,充分發(fā)揮任課老師、輔導員和班主任的作用。在未來班級的發(fā)展中,師生應該重新構建良性對話,師生之間應該是共同成長的伙伴,班級事務應該通過合理分工由師生共同完成。
第一,要做好班級干部隊伍建設要從強化基礎入手,健全干部培訓機制,建立切實有效的評價體系;其次,要調動班級干部主動投身班級建設,增強班干部的使命感;第三,要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務,凝聚班級干部奮發(fā)向上的班級理念,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班級管理,增強集體責任感;最后,班級干部要持著以人為本的情懷去調動同學們的的積極性,做好同學們的引路人和活雷鋒,要做到將班級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不斷整合反饋,不斷完善理論,形成切實有效的方法論。[1]
首先,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和布置班級標志物,如班歌、班級旗幟、班級徽章和班訓等,讓班級散發(fā)出育人氛圍。第二,構建具有倡導性的班級制度文化制度,健全的班級文化制度可以理順班級事務,對班級成員的日常行為起到矯正作用,有利于學生集體意識的培養(yǎng),也有利于優(yōu)良班風的形成。第三,在班級中培育具有引領性的精神文化。班級精神文化的建立可以通過舉辦起引領思想、啟迪人性作用的班級活動來實現,合適的活動可以活躍班級氛圍、幫學生找到人生方向,提升班級合力。班級活動的開展既要喜聞樂見、易于學生參與,又要擴大活動內容的涵蓋范圍,增強活動的實效性,讓學生在組織、開展、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感受班集體的力量和溫度。除此之外,班級文化建設應該物質文明雙管齊下。班級精神文化是全體同學的精神財富,良好的精神文化必將獲得班級全體成員的認同,最后內化為同學們的價值觀,具有長期穩(wěn)定、切實有效、意義深刻等特征,蘊含著激勵、制約、凝聚等功能,是體現班級文化的深層次內容,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核心與靈魂[2]。
2.4.1 互聯(lián)網+精準幫扶模式
大學新生在經歷了高考后,很多同學失去了人生方向,也失去學習的動力。而00后的大學生一個突出的性格特征就是特立獨行,所以對他們的幫扶就需要結合他們自身的情況制定科學的專屬于他的幫扶計劃。想制定這樣的計劃就要從各個方面了解每一個學生,而互聯(lián)網+大數據就可以讓我們更精準的掌握每個學生所特有的各方面信息?;ヂ?lián)網+精準幫扶主要是幫扶三類特殊學生,即學業(yè)上出現困難的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和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ヂ?lián)網+精準幫扶可以很好的實現家校聯(lián)動機制,通過創(chuàng)建學生信息開放平臺,讓家長及時了解學生的在校表現、學習成績等情況。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幫扶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精準識別學生的學習成績,利用成績分析系統(tǒng),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建立學業(yè)預警機制,形成分析結果反饋給家長和用于制定幫扶方案;對經濟困難學生的幫助可以借助“互聯(lián)網+”技術實現受幫助學生的精準識別,充分了解家庭經濟較困難學生的消費情況、家庭經濟狀況和其他一些生活學習上的情況,構建完整的資助信息數據庫,形成精準幫扶方案;對心理問題學生的幫扶可通過搭建心理健康測評系統(tǒng),為每位同學建立心理檔案,實現動態(tài)監(jiān)測,也可以創(chuàng)建“互聯(lián)網+課程”平臺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與宣傳。[3]
2.4.2 班級和諧家庭成長模式
學分制的普及造成班級同學彼此之間交流急劇變少,針對這一情況,有教師提出班級和諧家庭成長模式這一概念。該模式是指把一個班級看做一個家庭,學生是家庭里的孩子,班主任、任課教師以及學生的父母看做家里的家長,家校聯(lián)動,共同為傳達授業(yè)解惑,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該模式提出要以“立德樹人、言傳身教”為基礎育人理念,以“師生互動、協(xié)同發(fā)展”為基本培養(yǎng)模式,以“職業(yè)規(guī)劃、銜接社會”為現實目標,助力學生成長成才。[4]
2.4.3 基于催化理論的高校班級管理模式
該模式是將大學生視為化學反應原料,將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與過程管理視為一個化學反應,將培養(yǎng)結果視為化學反應產物。該理論將班級管理類比成催化過程,研究對象是學生和快速高效的育人路徑,催化劑是班級核心成員,反應條件是學習環(huán)境,最終產物是社會所需要的專業(yè)型人才;該理論需要構建班級核心,合適核心成員的選擇有利于促進班級形成凝聚力。該理論以班級核心為活性組分,以自我管理服務平臺為載體,以輔導員、任課教師、班主任以及學生家長為助劑。以上三方面合力,為學生自我管理創(chuàng)建了平臺,為學生的自我管理指明了發(fā)展方向,構建了催化型班級管理核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