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清
(福建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350007)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了:“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于一個國家的文化自信而言,其來自于這一國家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等,還是一個民族能夠屹立在世界上的基礎。
在中國能夠產出各式各樣的茶,在其十分長遠的發(fā)展歷程中,茶葉融入至中國人民平時的生活,逐步構成了底蘊更為深厚的“茶文化”,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茶文化融合了儒家、佛家的思想精髓,比如,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和諧,佛家所提倡的清凈悟禪等,更是給茶文化給予了濃厚的文化底蘊。茶文化既強調“美善統(tǒng)一”,也突出了“茶理一體”,最能突出人類個體的精神特征的“精行檢德”為其道德觀念之依歸,“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是人道思想之精髓。而茶文化的“立于禮”則是古人處世修養(yǎng)之本。在中國,其茶文化已經根植到歷史十分悠久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并逐步由物質文化升華到了精神文化,從而發(fā)展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十分關鍵的構成部分,對培養(yǎng)大學學生的文化自信、促進社會的文化進步等都是十分關鍵的。
在中國,茶文化的精神一是重德--擺正人與自我關系的準則。講究茶德,構造高尚人格,完善并提升自我,實現(xiàn)自我的人生價值,這些都是所有茶人所追尋的目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性內涵。而茶德得到樹立,不但是茶的一種自然特性的體現(xiàn),同時,還流露出了茶人的精神,更是茶人所明確的道德操守、行為準則。其二,尚和--協(xié)調人與其他人間關系的宗旨。在茶道中,“和”就是和諧、和美等,而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和諧。借助以“和”作為本質的各類茶事活動,構建人與自然間的和諧、人與其他人間的和諧。在茶文化中,有關于“和”的內涵,不但包括了儒、道的哲學思想,還包括了人們認知事物的態(tài)度、方式,同時,還是對人倫關系、人際行為進行評價的一種尺度。其三,崇儉--處理個人與民族、國家間關系的前提。崇儉指的是倡導勤儉、清廉的個人品格及社會道德?!耙圆璩鐑€、以儉育德”不但是中國茶道精神中的核心要義,還是茶文化中有關于人的人生價值的關鍵思想內容。四是耐勞--弘揚艱苦創(chuàng)業(yè)和愛崗敬業(yè)精神。艱苦創(chuàng)業(yè)是更為崇高的一種精神境界,還是成就事業(yè)無可或缺的一種精神動力。愛崗敬業(yè)是大學學生做人的前提,還是鑒于責任意識、事業(yè)心而對工作的完全投入,倡導艱苦樸素、自強不息的良好作風,是大學學生以職業(yè)作為事業(yè),在平凡且樸素的工作崗位中提升才干、愛崗奉獻的根本原則。五是守禮--養(yǎng)成以茶會友和友善待人習慣。以茶表示出敬意、客來敬茶都是茶文化中的核心性內容,在《武夷山志》中,生動地重現(xiàn)出了和善的僧道們以茶敬客的壯觀場面。親近和藹、友好待人,不但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關鍵元素,還是現(xiàn)代社會道德的核心構成。是貴真--溝通人與自然關系的要求。六是愛潔--茶之性,乃是潔。茶質不可以被濁物所浸染,茶與水間緊密相連,但是,不會與污水間為伍。以純凈山泉來進行浸泡,不但能夠讓茶色呈現(xiàn)出碧葉金湯,同時,還能夠讓茶味甘爽沁脾。人品就像是茶品,如果德性高尚、志向高遠,就能夠胸懷淡泊、褪去塵世污物,冰清玉潔而不染。七是貴真--講求人與自然的親和,追求真善美的統(tǒng)一,人生在世,外界十分精彩,也具有許多誘惑,較易昏志。如果具有茶之“真”功,就能夠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好自我,且心智不迷、方寸不亂,消除出所有的昏沉、痛苦。這不但是中國茶道的關鍵內容,同時,還是傳統(tǒng)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更是對人生價值的最高追求。
對于茶文化而言,其內涵與理念十分多樣,能夠被應用至各項德育教學中的元素與內容也十分多元。而其中,不但包括了十分完善的禮儀內容,還包括了更為崇高的精神內涵,更是具有許多最為基礎的道德標準。茶文化作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其所蘊含的“尚和”、“重德”、“耐勞”、“崇儉”、“貴真”、“守禮”等有關的思想,對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任務、在所有大學學生中全方位貫徹核心價值觀都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
在高校引入茶文化來進行德育教育,不但可以讓學生對最為基礎的飲茶禮儀具有了解,進而由外部儀態(tài)方面對自己的各項行為進行標準;還可以讓學生被茶藝精神、茶藝品質所感染,進而由內部品質方面對自己的道德感進行增強,完善自己的道德觀,最后,樹立更為準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這是所謂“重德”。大學生通過習茶品茗的茶事使人修養(yǎng)自省、平和、儒雅、謙恭的人格魅力,培養(yǎng)周正平穩(wěn)的處事之道,從而造就了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的平和之氣,這是所謂“尚和”。提倡勤儉、清廉的個人品格及社會道德,不但是中國茶道精神中的核心要義,還是茶文化有關于人的人生價值的十分關鍵的思想內容,居家生活,粗茶淡飯;熱情待客,清茶一杯;民眾養(yǎng)生,以茶為要。這些都是茶事的樸素內涵,“以儉治身則身無憂,以儉治家則家常殷,以儉治國則國必興”,這是所謂“崇儉”。有這么一批人,在十分辛苦的種植茶園中,每一天努力進行勞作,鑒于吃苦耐勞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只求釀得茶葉的清香芬芳、茶湯的甘醇可口。教育當代大學生借助于工匠精神中愛崗奉獻、精益求精、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內涵,處于茶文化的感染下以提升自己的職業(yè)素養(yǎng),對工匠精神進行更為全方位的培養(yǎng),這就是所謂的“耐勞”。茶道就是通過品茶的模式來修身與養(yǎng)性,感悟人生,教育學生在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方面,按照“真誠、敬人、自律、適度”的原則,參與社會生活,做到交往中講禮節(jié)、對人禮貌,待客知禮數(shù),細節(jié)講禮俗,辦事講禮制,知禮、習禮、講禮,告別不文明的行為,爭做文明的大學生,這就是所謂“守禮”。品茶人有以寧靜淡泊的心情、曠達超逸的襟懷,從而更好地享受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真趣。輔助學生培養(yǎng)出不會只追尋金錢、名利,盡可能地增強并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發(fā)揚茶文化中所具有的“淡泊名利”,養(yǎng)成敢于奉獻、頑強向上的精神,在未來的發(fā)展中堅持真我,無論面臨什么誘惑都能依然堅持自己的理想,這就是“貴真”。
在茶文化中,茶德思想是十分關注禮儀、修養(yǎng)方面的,如此,處于長時間的熏陶下,可以讓學生持續(xù)增強自己的內涵,并讓自己能夠構成準確對待所有事物的良好心態(tài),進而由較易焦躁、焦慮的狀態(tài)下進行轉變。在茶文化中,其所包括的講究禮儀、講究奉獻等有關方面的精神,均全方位地體現(xiàn)出了我國許多優(yōu)秀的民族風氣與氣節(jié)。由許多層面來看,這些均能夠與我國現(xiàn)階段對大學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所需達到的目標間相符。在現(xiàn)如今這一經濟文化、價值文化十分多元的社會大背景下,為了讓大學學生在今后可以具有更為良好的發(fā)展,對所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感悟與傳承都是十分關鍵的。僅有如此,才可以輔助大學學生處于多元化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中,選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社會發(fā)展要求間相符的、更為準確的價值觀與道德觀。
在科學使用各類茶文化元素、創(chuàng)新大學德育教育有關機制期間,各個高校都需要注意到以下幾大方面:其一,對茶文化機制總體的內涵進行全方位地分析與研究,并由其中找出可以被應用到對大學學生進行德育教學的各類內容元素??茖W地調節(jié)教學方法、內容等,比如,借助多媒體,使學生能夠更為全方位地掌握到中國的茶文化,激發(fā)起其對于學習的興趣與求知欲望,使學生更為熱愛茶文化。在增強各個茶文化元素與所有德育教學間總體的匹配度后,能夠使得茶文化得到最佳的應用。其二,在現(xiàn)階段使用各類茶文化資源、構建德育教育的健全體系期間,應更為重視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文化教學機制間所具有的融合體系,有機利用各種茶文體載體滲透到育人的全過程。通過諸如在校園所開展的文化節(jié)中引用茶文化、開展茶文化座談會與展覽等,在校園中,構建茶文化更為良好的氛圍;還可以構建校企間的合作,到茶葉的出產區(qū)域、茶城等,進行各式各樣的體驗活動,感悟到茶文化本身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