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人之尊嚴:世俗化時代的法權基礎

        2019-01-06 23:11:30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9年5期
        關鍵詞:國家

        張 龑

        在當代法學領域,“人之尊嚴”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論題。它是法治國存在的正當性依據(jù),是人權不可分割的內(nèi)容。在尊嚴的名義下,人們?yōu)樽杂?、平等以及體面的生活條件而奮斗。(1)Bernhard Schlink.“The Concept of Human Dignity: Current Usages, Future Discourses”.In Christopher McCrudden (eds.).Understanding Human Dign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p.631.但是,在尊嚴的重要性獲得普遍承認的同時,圍繞它的質(zhì)疑和爭論也從未停息。哲學家們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構(gòu)建各自的理論,證立尊嚴的存在或者虛幻。法學家們奉它為最高的價值,但對其概念和性質(zhì)無法達成統(tǒng)一意見。在各類國際法律文件和各國憲法文本中,關于人之尊嚴的規(guī)定也存在很大差異。絕對的重要性和巨大的爭議性所形成的反差,使得尊嚴概念的界定越發(fā)困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在學者之間逐漸達成了人之尊嚴與人權密不可分的共識,為探究尊嚴的內(nèi)涵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人權和人之尊嚴的關系為線索,梳理相關的理論,在人權已經(jīng)不再是天賦權利的時代,探尋尊嚴作為法治國家根基的真實含義。

        一、人之尊嚴:無需天賦的人權

        現(xiàn)代意義上的人之尊嚴的觀念興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2)“人之尊嚴”起源自古典時期,在漫長的概念發(fā)展史中經(jīng)歷了多次概念轉(zhuǎn)向。從概念史上對尊嚴的梳理,參見王暉:《人之尊嚴的理念與制度化》,載《中國法學》,2014(4)。在經(jīng)歷了“天賦”權利隨時可能遭受剝奪的極端狀況之后,“人之尊嚴”作為戰(zhàn)后反思的結(jié)果被引入人權領域,以期避免曾經(jīng)的侵害。自此,人權無法離開尊嚴也成為共識。但是,在普遍接受二者不可分的同時,人們對于它們?nèi)绾尾豢煞秩源嬗芯薮蟮姆制?,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尊嚴概念和性質(zhì)爭議的延伸。

        (一)法律文本上的表述

        相較于其他諸如和平、自由等政治理念,現(xiàn)代意義上的尊嚴對意見分歧的態(tài)度更為開放。它能夠?qū)⒉煌膫惱砼c政治觀念同置一處,為個體之間的重大分歧提供妥協(xié)和意見統(tǒng)一的基礎,它甚至還能讓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對手發(fā)出相同的聲音。為此,自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發(fā)布之后,許多國家在制度上展示出對尊嚴的保護傾向。(3)Dieter Birnbacher.“Kann die Menschenwürde die Menschrechte begründen?”.In Bernward Gesang und Julius Sch?like, Hrsg.Die gro?en Kontroversen der Rechtsphilosophie.Münster: Mentis,2011, S.77.對于人之尊嚴與人權關系的表述,國際公約的規(guī)定大約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人權源自尊嚴。在《公民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以及《經(jīng)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的序言中,皆有權利“源自人身的固有尊嚴”的表述,雙方呈現(xiàn)出一種來源關系。這兩個公約也是僅有的直接認定這種關系的文本。

        第二,人權和尊嚴為同等原則。上述的兩個國際公約,除了來源式的陳述之外,還同時宣告“對人類家庭所有成員的固有尊嚴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權利的承認,乃是世界自由、正義和平等的基礎”。尊嚴和人權在這里以并列的形態(tài)示人。此外,《世界人權宣言》第1條也宣告了“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

        第三,尊嚴是人權的部分內(nèi)容?!豆窈驼螜嗬麌H公約》第10條第1款提出:“所有被剝奪自由的人應給予人道及尊重其固有的人格尊嚴的待遇。”《世界人權宣言》第23條第3款:“每一個工作的人,有權享有公正和合適的報酬,保證使他本人和家屬有一個符合人之尊嚴的生活條件,必要時并輔以其他方式的社會保障?!弊饑涝诖宋挥趶膶俚牡匚?,尤其是后一條,尊嚴只是展示確認報酬水平的方式,而非作為人權的普遍基礎存在。

        第四,還有一類國際法律文件完全沒有提及人之尊嚴,只將人權單獨定位為最終的規(guī)范性基礎。一個最主要的例子是1950年簽署的《歐洲人權公約》,在其序言中僅將“基本自由”視為“世界正義和和平的基礎”,完全沒有涉及尊嚴的內(nèi)容。這與《世界人權宣言》的認定截然不同。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各類國際人權文件對于尊嚴的態(tài)度并不一致。對此或許可以這樣解釋,這些公約本身并不具有哲學上的邏輯性。作為一種宣言,它們可能只是政治妥協(xié)的產(chǎn)物。過于重視它們的邏輯,本身就是一種錯誤。那么,在邏輯嚴密的國內(nèi)法律中,情況是否有所不同?

        20世紀上半葉,結(jié)合了啟蒙運動、共和主義以及天主教思想的尊嚴理念,開始出現(xiàn)在一些歐洲和美洲國家的憲法中(4)例如1917年墨西哥憲法、1919年的德國魏瑪憲法和芬蘭憲法、1933年葡萄牙憲法、1937年愛爾蘭憲法及1940年古巴憲法等。,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它才真正受到廣泛重視,成為各國憲法中的重要內(nèi)容。隨著戰(zhàn)后新秩序的建立,出現(xiàn)了一系列吸納尊嚴理念的新憲法,其中就包括德國、意大利和日本這三個對摧毀人權負有重大責任的戰(zhàn)敗國。在所有提及人之尊嚴的憲法中,德國的《基本法》無疑最具影響力。1949年《基本法》第1條第1款:“人之尊嚴不可侵犯,尊重及保護此項尊嚴為所有國家機關之義務?!钡?款:“因此,德意志人民承認不可侵犯與不可讓與之人權,為一切人類社會以及世界和平與正義之基礎?!痹诘?款和第2款之間有一個連接詞“因此”,正是這個詞讓尊嚴在某種程度上被視為人權的基礎。

        我國八二憲法在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第38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采用的是“人格尊嚴”的表述,較之第33條“人權保護”出現(xiàn)在第二章的開頭部分,說明人格尊嚴在人權之下,是人權的部分內(nèi)容。其他諸如意大利憲法在第32、36、41條,也就是在經(jīng)濟關系和倫理關系中提到尊嚴,日本憲法第24條規(guī)定了家庭生活中的個人尊嚴和兩性平等,將尊嚴作為基本權利的部分內(nèi)容加以論述。然而,印度憲法僅在序言中單獨提及,要確保“在人民中間提倡友愛以維護個人尊嚴”,并沒有直接將之與人權聯(lián)系在一起。更甚者,在堪稱典范的法國憲法和美國憲法中,并沒有直接出現(xiàn)尊嚴的表述。而對于英國人來說,在他們的憲法詞匯表中,也沒有人之尊嚴這項內(nèi)容??梢?,各國憲法對于尊嚴的內(nèi)涵和性質(zhì)以及它與人權關系的認定并不統(tǒng)一。

        (二)學理分歧

        在學理層面,關于人權和尊嚴之間的關系更是存在眾多不同的觀點。(5)在這些觀點中也不乏一些學者徹底否定尊嚴這個概念存在的意義,具體觀點參見Ruth Macklin.“Dignity is a Useless Concept”.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03, 327:1420; Norbert Hoerster.Ethik des Embryonenschutzes.Ein Rechtsphilosophischer Essay.Stuttgart,2002, S.24.在某種程度上,各國憲法對尊嚴的不同態(tài)度是不同理論的折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觀點大致有三類:

        第一,人之尊嚴等同于人權。一些學者堅持尊嚴與人權相等。例如,天主教道德神學家馬里旦就曾言:“人之尊嚴?如果不是意味著憑借自然法,人有受尊重的權利、是權利的主體以及擁有權利,那么這個表述將毫無意義?!?6)Jacques Maritain.The Rights of Man and Natural Law.trans.by Doris C.Anson. New York: Gordian Press, 1971, p.65.同樣,功利主義者比恩巴赫爾也認為,人之尊嚴的內(nèi)容,可以“等同于確定的基本權利的總體尊重一個人的人權意味著,尊重某些最低限度的權利”。(7)Dieter Birnbacher.“Mehrdeutigkeiten im Begriff der Menschenwürde”.Aufkl?rung und Kritik, 1995(1):S.6.盡管這兩個學者的哲學立場完全不同,但并不妨礙他們共同認定,“人擁有人權”與“人擁有尊嚴”的表述完全相同。此外,對于憲法學者赫爾措格和施特恩來說,人權是“人之尊嚴的鑄模”,為此,人之尊嚴“不能受損,否則人權也會同受損害,反之,人權不可侵犯,否則人之尊嚴也會同受損傷”。(8)Roman Herzog.“Die Menschenwürde als Ma?stab der Rechtspolitik”.In Heinz Seesing, Hrsg.Technologischer Fortschritt und menschliches Leben.München: Campus Verlag, 1987, S.25.

        在這種觀點中,人之尊嚴與人權要么同義,要么它們提出的標準完全相等。隨著相關司法實踐和理論討論的發(fā)展深入,這種同等說的吸引力越來越小。單不論這兩個概念的問題領域無法簡單地由一個歸結(jié)為另一個,就其概念的解讀而言,也無法用“相同”這個詞來描述。

        第二,人權因為人之尊嚴而具有特殊性。由于人之尊嚴的適用,人權相較于其他倫理政治標準,擁有更加特殊的意義和內(nèi)容。用當代哲學家哈貝馬斯的話來說,人權理念是一個“入口”或者“概念上的樞紐”。(9)現(xiàn)代道德和現(xiàn)代法律雖然都以人的理性為基礎,但是二者之間存在重大的分歧。對于個人而言,道德施加的責任無所不在,涉及個人一切行為領域。而現(xiàn)代法治國家制定的法律權利,其可實施性則受到限制。尊嚴在這二者之間起著“調(diào)節(jié)的功能”。哈貝馬斯將人之尊嚴理解為一個門檻,在這個門檻之上,那些可操作的基礎價值將引出某些權利,也即個人憑借其作為法治國家的公民身份所主張的權利。(10)Jürgen Habermas.“The Concept of Human Dignity and the Realistic Utopia of Human Rights”.Metaphilosophy, 2010,41(4):469-470,471.

        同哈貝馬斯的論點相似的還有阿倫特的觀點。在她看來,尊嚴作為政治學原則為人權提供保障,確保其不再遭受曾經(jīng)的傷害。雖然阿倫特與哈貝馬斯對尊嚴性質(zhì)和作用的界定并不一致,但是他們的共同之處在于,都將尊嚴理解為對人權的存續(xù)或?qū)崿F(xiàn)起著關鍵作用的節(jié)點。在早期的人權理論中,所有人都享有人權,它是來自人性的道德權利。個體擁有這些權利僅僅因為作為人的身份。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現(xiàn)實并非如此。阿倫特的論述對于修正這一觀點有著巨大的啟示意義。

        第三,尊嚴是人權的基礎,或者甚至是一種排他性的基礎規(guī)范。尊嚴與人權的這種關系論受眾最廣,事實上,這種貌似最深入人心的基礎說,仍舊存在巨大的解讀空間。基礎意味著來源或成立的根基,沃爾頓設想了四種可能的理解方式(11)Jeremy Waldron.“Is Dignity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Rights?”.In Rowan Cruft, S.Matthew Liao, and Massimo Renzo(eds.).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Human Righ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pp.125-132.:

        (1)從歷史起源上看,人權由尊嚴產(chǎn)生。尊嚴作為獨立概念的歷史比人權更為長久。但是,在漫長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無論尊嚴還是人權的內(nèi)涵較之原初的面貌都已大相徑庭?,F(xiàn)代人權觀念源自17、18世紀的歐洲資產(chǎn)階級革命,作為普遍的政治理論概念而存在。而現(xiàn)代尊嚴產(chǎn)生于1948年之后,對它的理解更多地依托于對人權的討論,而非相反。因此,二者之間并無系譜式的來源關系。

        (2)從邏輯推理過程看,人權由尊嚴推導而來。這種解讀源自德國《基本法》的規(guī)定,其中有關人權的表述,位于認定尊嚴不可侵犯之后。這在“對尊嚴的承認”和“對人權的聲明”之間構(gòu)建直接聯(lián)系的同時,也造成了將前者視為后者邏輯根源的直觀表象。然而,尊嚴概念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在現(xiàn)實中,許多國家的憲法和法律雖然有保護尊嚴的內(nèi)容,但是尊嚴到底意味著什么卻鮮少有官方的界定。如果人權和人之尊嚴之間存在演繹推理的關系,那么在內(nèi)容上人之尊嚴就必須包含人權的內(nèi)容,而在結(jié)構(gòu)上尊嚴則是完全不依賴人權的先行存在。顯然,不確定的內(nèi)容以及結(jié)構(gòu)上關聯(lián)性的缺失,使得這種邏輯意義上的基礎說無法成立。

        (3)作為法學概念,人權的效力源自尊嚴。有學者提出:“人之尊嚴是人權主張合法化的形式超越規(guī)范?!?12)Klaus Dicke.“The Founding Function of Human Dignity in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In David Kretzmer and Eckart Klein(eds.).The Concept of Human Dignity in Human Rights Discourse.The Hague/ London/ New York: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2, p.118.這其實是參考了漢斯·凱爾森的效力層級理論,在動態(tài)的法律體系中,基礎規(guī)范是一切法律效力的最終來源。(13)Hans Kelsen.Reine Rechtslehre, Studienausgabe der 1.Aufl.1934, Matthias Jestaedt, Hrsg.Tübingen: Mohr Siebeck, 2008, S.73 ff.這種思維進路認定人權源自人的固有尊嚴,意味著人權并非來自國家或者其他外在權威,而是從抽象的道德理念而來。人權的正當性來源于一個更高的尊重尊嚴的法。(14)Oscar Schachter.“Human Dignity as a Normative Concept”.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1983,77(4):853.這種類比基礎規(guī)范的解釋有些牽強,人之尊嚴并不擁有與基礎規(guī)范相似的功能和意義,而且作為理論背景的法律動態(tài)體系和靜態(tài)體系更是難以簡單套用。因此,尊嚴和人權并無效力上的來源關系。

        (4)尊嚴對于人權概念起著根本性的作用。人之尊嚴是構(gòu)建和理解人權理念的關鍵,人權能否真正實現(xiàn)取決于人之尊嚴。當今許多國家的憲法規(guī)定了保障人之尊嚴,這些國家有曾經(jīng)戰(zhàn)敗的軸心國,也有如以色列和南非這樣經(jīng)受過大屠殺和種族隔離悲劇的國家,通過確立尊嚴在憲法中最高地位的方式,避免重蹈歷史覆轍。因為保障尊嚴有助于防止剝奪人權行為的再次發(fā)生,對實現(xiàn)人權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在這層意義上,尊嚴可以說是對人權概念發(fā)揮了基礎性作用。

        除了以上的論述,關于人之尊嚴與人權的關系還有許多不同的觀點與證立,但對于解讀尊嚴的含義和性質(zhì)并無太大的實質(zhì)意義。就上述諸多觀點而言,一個可能的疑問是,為何尊嚴會如此復雜?如此復雜含糊的概念,若是作為法學概念還具有可適用性嗎?正如巴拉克曾將尊嚴與平等、自由等概念相提并論,而平等和自由的內(nèi)容、根本邏輯依據(jù)乃至相關結(jié)論都有巨大爭議,但這不代表可以忽視乃至直接放棄這些概念。(15)Aharon Barak.Human Dignity, The Constitutional Value and the Constitutional Right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p.10.更重要的是,尊嚴是一個較新的概念,比人權具有更多優(yōu)勢,多花時間完善即可。如格林也曾提及,模糊性不會剝奪規(guī)范的法律本質(zhì),它可以通過解釋的方式減輕、消除,這恰恰是法律概念的生命力所在。(16)Dieter Grimm.“Dignity in a Legal Context:Dignity as an Absolute Right”.In Christopher McCrudden(eds.).Understanding Human Digni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pp.381-382.

        (三)人權的基礎抑或內(nèi)容

        尊嚴在適用的過程中,往往會交織展現(xiàn)兩種不同的形象。一方面,人的固有尊嚴常被描述為人權的基礎或來源。另一方面又宣稱,人擁有尊嚴不受侵害的權利,或者說人有權要求自己的尊嚴獲得保護。在前者,尊嚴是人權的基礎,而在后者,尊嚴成為權利主張的內(nèi)容。(17)Waldron’s Tanner Lectures.“Dignity and Rank”.In Jeremy Waldron.Dignity, Rank, and Rights: The 2009 Tanner Lectures at UC Berkeley 29.pp.211-212,http://tannerlectures.utah.edu/_documents/a-to-z/w/Waldron_09.pdf.這也是杰里米·邊沁批評尊嚴的理由。他曾批評自由概念內(nèi)涵的不統(tǒng)一,認為它表述的無非是“人應當自由,因為他們是自由的,縱使他們并不自由”,這是“荒謬的、可悲的廢話”。尊嚴與之并無不同。(18)Jeremy Bentham.“Anarchical Fallacies”. In Jeremy Waldron(eds.).Nonsense upon Stilts: Bentham, Burke and Marx on the Rights of Man.London and New York: Methuen, 1987, p.50.邊沁的批評揭示了尊嚴的性質(zhì)并非單一,而許多相關的論述往往混同這些不同層面的含義,這也是導致尊嚴概念矛盾含糊的原因之一。

        一些學者意識到尊嚴性質(zhì)的二元性,所以有學者如沃爾頓試圖彌合這種分裂,他的方法是將人之尊嚴定位為人類的地位或曰身份(19)Jeremy Waldron.Dignity, Rank, and Rights: The 2009 Tanner Lectures at UC Berkeley 29.p.212,http://tannerlectures.utah.edu/_documents/a-to-z/w/Waldron_09.pdf.,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出一套理論。另外一種方法則是對尊嚴進行概念分層,在不同的層面上討論,持此觀點的學者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巴拉克,他分別從社會價值、憲法價值和憲法權利三個層面探討尊嚴。(20)巴拉克所撰寫的《人之尊嚴:憲法價值與憲法權利》一書就在這種三分的結(jié)構(gòu)上展開論述。參見Aharon Barak.Human Dignity,The Constitutional Value and the Constitutional Right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但身為以色列憲法法院大法官的他,試圖切割尊嚴概念的形而上學部分,以確保實定法內(nèi)容的確定性。他直接提出,身為法學家只需要考慮法律的規(guī)定,而對人之尊嚴的哲學解讀是哲學家的工作。(21)Aharon Barak.Human Dignity,The Constitutional Value and the Constitutional Right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5,p.33.此外,默勒斯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他提出在司法實踐中,“律師為了具體的問題,可以并且應該忽視那些內(nèi)在的根本性的爭議”。Christoph M?llers.“The Triple Dilemma of Human Dignity:A Case Study”.In Christopher McCrudden(eds.).Understanding Human Digni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p.179.他甚至拒絕接受尊嚴是一個公理式的普遍概念。(22)Aharon Barak.Human Dignity,The Constitutional Value and the Constitutional Right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p.6.然而,對于人之尊嚴這樣具有濃重形而上學意味的理念,實證主義式的考量并不可取。作為實定法的基石,先于國家而存在的尊嚴維度必不可少,它是理想,是追求的終極目標。

        二、人之尊嚴:化解人權困局的出路

        就尊嚴的實質(zhì)內(nèi)涵而言,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矛盾之處。當人們追問尊嚴保護的內(nèi)容是什么時,一個常見的答案是保護人類所固有的特質(zhì)。但是,許多被定義為人類所特有的東西,例如語言、思維、榮譽等,實際上屬于人的社會能力。那么,尊嚴的內(nèi)容似乎有兩個:一是自治個體所有的、不受任何干擾的私人空間。這種思維模式來自康德傳統(tǒng)。在這一傳統(tǒng)里,尊嚴是每個人獨立于他的社會背景的能力,保障的是個人非常私密的部分,不受任何來自國家或其他個體的檢視。在另一種設想中,個體作為社會角色,憑借尊嚴成功地參與到一個共同體之內(nèi)。在這里,人之尊嚴涉及的是參與社會環(huán)境的能力,保護的是最寬泛意義上的社會化的可能性。換言之,尊嚴保護每個人的榮譽,允許他們期待某種來自所有其他共同體成員的尊重。也基于此,最低生活標準、禁止用貶低性的方式對待他人會成為尊嚴保障的內(nèi)容。尊嚴內(nèi)含的這兩個維度在某種程度上互相矛盾,但有時也相互促進。隨著論者的立場與態(tài)度的變換,這二者的關系也呈現(xiàn)不同態(tài)勢。(23)Christoph M?llers.“The Triple Dilemma of Human Dignity:A Case Study”.In Christopher McCrudden(eds.).Understanding Human Digni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p.178-180.

        類似的矛盾也出現(xiàn)在人權的概念中。最初的人權理念并未考慮尊嚴。秉持自然法的精神,早期的國際人權文件如《弗吉尼亞權利法案》、法國的《人權宣言》等,皆宣稱“天賦人權”。人因為生而為人這一生物屬性,天然擁有某些前國家的自然權利,其效力并不依賴于法律化,這也是西方近代政治的基礎之一。人權擁有自然或理性的基礎,是每個人普遍擁有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它不需要訴諸任何權威,獨立并先于任何政治權力。不僅如此,就理論而言,每當個人需要抵御來自公權力的侵害之時,便可以訴諸人權。但是,到了20世紀,現(xiàn)實的經(jīng)驗嚴重地動搖了人權作為人“天生的權利”的可行性。突然間,政府不再為特定的人群提供保護,更在隨后進一步剝奪其身為公民的權利乃至道德權利,直至個人被徹底剝離一切社會屬性,最終限縮為生物學意義上的人。經(jīng)典的人權理念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這也是阿倫特所言的“人權的終結(jié)”。所謂“終結(jié)”,意指一種無解的處境。沿襲自然法傳統(tǒng)構(gòu)建的人權在面對極權政治的沖擊時,無論概念本身的理論內(nèi)涵還是實踐中的貫徹都陷入了困局。因此,人權困頓處,正是人之尊嚴發(fā)力時。

        (一)尊嚴是權利的權利

        阿倫特的人權論述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展開的。她提出,《人權宣言》是一個歷史轉(zhuǎn)折點,昭示了全新的、世俗化的人權時代的來臨。自此以后,“法律的來源不是上帝的命令,也不是歷史的習俗,而是人”。(24)③④⑥ 漢娜·阿倫特:《極權主義的起源》,382、383、382-383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人權不再訴諸諸如宗教這般的權威,而是轉(zhuǎn)向人自身,“人是自己之本,也是他們的最終目的之本”。③然而,在這個劃時代宣告的背后隱藏著一個斷裂。在世俗化的社會里,一方面,人脫離了宗教、社會習俗以及其他精神力量的保護,另一方面卻不能直接訴諸政府和憲法的保障。因為既然宣稱人權是“不可分離”的,那它就不會來自公約或者推衍自其他權利或法律。人是自身權利的根據(jù),而法律取決于人。一旦民族國家拒絕提供保護,而人只能訴諸自身最基本的權利之時,就會陷入沒有任何權威提供確實保障的境地。④這就是傳統(tǒng)人權內(nèi)在的撕裂,也是其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它將人生而為人的權利與人作為公民的權利混為一談。(25)⑦ 漢娜·阿倫特:《論革命》,132、20頁,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這是阿倫特批評的出發(fā)點。

        擁有不可剝奪人權的“人”是一種抽象的設定,是哲學家的發(fā)明,在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事實上,即使野蠻人也生活在某一種社會秩序里。人并非是完全孤立、完全解放的。如果不依托某種全面秩序而從自身得到尊嚴,就無法杜絕自身的消亡。⑥抽象的人的形象還預設了人的同質(zhì)性。人基于人的本性,生而擁有平等的權利。這個斷言否認了現(xiàn)實中喪失這些權利的可能。但是,人作為自然生物天生是不平等的。主張本質(zhì)上不平等的主體天然擁有平等的權利,本身就是一種悖論。無論是平等還是自由,都不是人類的固有特征。它們不是天賦的,而是約定的。⑦人并非生而平等,而是作為群體的成員,依靠保障相互之間平等權利的決心,方才變得平等。(26)Hannah Arendt.“Es gibt nur ein einziges Menschenrecht”.Die Wandlung, 4.Jg., Herbstheft,1949(12):S.764.人權并非是人類的權利,而是那些成為政治共同體成員的個體的權利。(27)Hannah Arendt.“The Rights of Man: What Are They?”.Modern Review, 1949,(3):30.納粹的暴行為這一論斷提供了最好的注腳,當猶太人被剝奪國籍和公民身份之后,他們就被排除在公共世界之外,這個時候,除了從屬于人類這一物種的自然本性之外,他們不再是任何權利可能的擁有者,對于極權統(tǒng)治者而言,他們與野獸無

        異。在抽象的赤裸裸的人類身上沒有任何神圣可言。(28)②④⑧⑨ 漢娜·阿倫特:《極權主義的起源》,392、385、389、390、390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為此,阿倫特指出,僅僅生而為“人”并不必然地享有權利,只有屬于特定政治共同體的人才能主張平等的權利。每當不再是任何主權國家的公民的人出現(xiàn)時,據(jù)說不可剝奪的人的權利就被證明是不可實施的。②此時的人失去的是比自由權更為重要的公民權,這是對人權的最根本的剝奪?!度藱嘈浴返腻e誤在于指望將政治化為自然。(29)漢娜·阿倫特:《論革命》,93頁,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它所謂的“人權”實質(zhì)上只是“公民權”,是政治共同體成員的權利,并非不可剝奪,也不具有普適性。阿倫特在此基礎上對人權概念進行了顛覆式的重構(gòu),提出了“擁有權利的權利”(right to have rights)。④

        “擁有權利1的權利2”(30)數(shù)字下標為本文作者添加,用于區(qū)分兩種不同的“權利”。是阿倫特人權思想的關鍵內(nèi)容。這里的兩個“權利”具有不同的含義?!皺嗬?”意指法學意義上可訴的各類權利,基本權利即屬于這一范疇。不僅如此,在阿倫特看來,人的所謂的天賦權利,也沒有脫離“權利1”的范疇,因為它們的實現(xiàn)依賴于國家的保障?!皺嗬?”才是真正的人權,是每個人“從屬于某一類有組織的共同體的權利”(31)Hannah Arendt.“The Rights of Man: What Are They?”.Modern Review, 1949,(3):30.,是擁有成為共同體成員資格的權利。因此,“權利2”是唯一的、普遍的人權。

        為什么人會擁有成為共同體成員的資格?在阿倫特看來,顯然不是因為出生。為了證立權利2,她引入了人之尊嚴的概念。有趣的是,近代以來人之尊嚴理念最權威的解釋者是康德,但是阿倫特的人權理論卻是建立在反對康德傳統(tǒng)的基礎上。她的應對方法是,否認人之尊嚴的自然性質(zhì)和道德屬性,而是將之理解為一種政治—語言性的存在。(32)有關這部分內(nèi)容,詳見Christoph Menke.“The ‘Aporias of Human Rights’ and the ‘One Human Right’: Regarding the Coherence of Hannah Arendt’s Argument”.Social Research, 2007,74(3):753.她把這種尊嚴和人性聯(lián)系在一起,認為當一個人被排除在人性之外,被一切具體的政治共同體完全排斥時,將會喪失尊嚴。⑧換言之,人被承認為人意味著被賦予了尊嚴,有權成為政治共同體的成員。阿倫特并沒有對尊嚴展開深入的討論,對她而言,這一理念只是作為一個政治原則來保障“擁有權利的權利”。她所使用的“新發(fā)現(xiàn)的人類尊嚴”⑨,“新”這一表述實際上指的并不是尊嚴概念本身,而是尊嚴和人權之間的新關系,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兩者毫無關聯(lián)轉(zhuǎn)變?yōu)橹蟮拿懿豢煞?,這已經(jīng)非常接近現(xiàn)代尊嚴的構(gòu)想。

        (二)尊嚴是人權的“擔?!?/h3>

        “天賦人權”理論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不乏批評者。在邊沁看來,沒有在司法上自我維護能力的權利,只是“踩在高蹺上的廢話”。(33)Jeremy Bentham.“Anarchical Fallacies”.In Jeremy Waldron(eds.).Nonsense upon Stilts:Bentham,Burke and Marx on the Rights of Man.London and New York:Methuen,1987,p.53.伯克強調(diào)不要指望純粹假定的、形而上的人的權利。(34)Edmund Burke.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And on the proceedings in Certain Societies in London Relative to that Event.Harmondsworth: Penguin, 1982, p.118.阿倫特更是認為前國家的人權理解,在政治上和法律上是完全無用的。阿倫特人權思想的哲學淵源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將政治定義為人的內(nèi)在價值,是人與動物的區(qū)別所在。經(jīng)過阿倫特處理的人權被嵌在了亞里士多德式的政治共同體概念之中。她將人權與人的自然本性脫鉤,取而代之的是由現(xiàn)象學刻畫的人的基本特性,也即人的境況。單從法學上來看,阿倫特的理念與功利主義、實證主義近似,主張的是實證主義式的人權,每個人作為完全的權利主體,是一個法律共同體的成員。她對傳統(tǒng)人權的批評暗示著,沒有得到共同體立法賦予的權利是沒有意義的。通過將人權與政治聯(lián)系在一起,她力圖剝離人的形而上學意義上的權利。

        這種重構(gòu)無疑是有問題的。舉例來說,近年來爆發(fā)的敘利亞難民問題,他們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的難民相比,境況并沒有本質(zhì)的改變。如果沿襲阿倫特的理論,難民離開了家園,離開了自己的民族國家,并且因為不會有任何其他國家接受他們,在未來都不會再找到一個家園,他們必然喪失公民權。在地位上,甚至不如罪犯,因為罪犯至少在最低程度上還享有公民權,一旦犯罪就要承擔相應的罪名。這些難民在事實上處于一種無人理會的境地,在各個國內(nèi)法面前實際上并沒有獲得人的地位。阿倫特的理論無法解決這一難題,即便是她唯一承認的具有普遍性的人權——政治共同體成員資格的權利,在此也無法通過尊嚴獲得證立。

        人權概念除了實證法層面和政治層面之外,還應當具有道德層面。這里的道德并不是某個特定的共同體中的品德或者習俗,而是指普遍構(gòu)想的規(guī)則或者規(guī)范。以此為依據(jù),所有人都應當對其他人負有相互尊重的義務。作為道德權利的人權為自身的實定化提供了規(guī)范性的理由。在現(xiàn)實中,一個國家的實定法未必覆蓋一切人權的內(nèi)容,但是不能因為這種立法的缺席而否定某一權利存在的必要性。為此,前國家的、形而上學意義上的人權概念以理想的形態(tài),為現(xiàn)實中的立法指明方向。

        可以說,阿倫特重構(gòu)人權的嘗試并不具有絕對的說服力,但還是很具啟發(fā)性。大屠殺、流放或者剝奪國籍,這種狀況下個體必然被剝奪最根本的共同體成員資格的權利,也就是阿倫特認為的唯一的人權。不僅如此,他們同時還喪失了那些在人權中非常重要的、在18世紀的理論范疇中并沒有被理解為人權的那些權利。為了解釋并且證立“擁有權利的權利”這一斷言,阿倫特引入了尊嚴的理念??墒?,對于如何理解尊嚴和人權的關系,她的表述含糊不清。她口中的“新發(fā)現(xiàn)的人類尊嚴”,從一開始就帶有“相當曖昧的性質(zhì)”。(35)兩句皆引自漢娜·阿倫特:《極權主義的起源》,390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阿倫特的實證主義式的人權構(gòu)想固然不足以讓人接受,但是借助尊嚴來證立人權的方法卻十分值得借鑒。

        尊嚴是構(gòu)建人權理念的關鍵內(nèi)容。在前國家的層面上,二者的關系可以理解為人之尊嚴擁有擔保能力,可對人權的成立和實現(xiàn)提供保證。需要再次強調(diào)的是,這里的尊嚴不等于可訴的各類主觀權利,也不是人權本身,它的作用僅限于確保個體作為人權的載體而獲得承認?!皳!闭撸庵競€體基于自身的信用或者財產(chǎn)為某事提供保證。套用在尊嚴上,對人權的擔保意味著,個體用自身所具有的尊嚴為自身擁有權利進行擔保。這種擔??芍^是對如下問題的回答:為何個體能擁有權利?每個人都應當是權利的所有者嗎?此時的尊嚴不再簡單的作為理性的證立理由,它是有承載能力的行為動機,這種“擔?!痹凇盀槭裁醋鞅!钡囊饬x上,是對每個人都作為人權的擁有者的承認。它涉及的不是已經(jīng)制定的法律,而是向法律的轉(zhuǎn)化。用作擔保的人之尊嚴,本身并不是個別的權利,而是為了讓所有人在平等的方式下,被承認為人權享有者的理由和動機??梢哉f,尊嚴對人權的證立能力要比道德義務更強一些,但是弱于可訴的主觀權利。(36)Georg Lohmann.“Die rechtsverbürgende Kraft der Menschenwürde,Zum menschenrechtlichen Würdeverst?ndnis nach 1945”.Zeitschrift für Menschenrechte,2010,4(1):S.55f.人之尊嚴在這層意義上成為人權重要的構(gòu)成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者說成為人權的基礎。這里的尊嚴是來自康德傳統(tǒng)而非阿倫特。它是規(guī)范行為的前提,在每一個相關領域中,無論是道德抑或法律,尊嚴都是人類責任的起點。

        三、人之尊嚴:法律秩序的基石

        人之尊嚴是許多學科共同的研究對象。但在法學中,尊嚴既不是神的命令,也不是道德義務,而是與效力聯(lián)系在一起的概念。許多作者強調(diào)以法學者的身份觀察尊嚴,通過法律實踐來界定尊嚴,乃至于在立法之初就試圖切斷來自其他學科的解讀(37)德國在制定《基本法》過程中,豪伊斯(Theodor Heuss)對人的尊嚴的理念采納不解釋(uninterpretiert)態(tài)度的建議最終得到采納。即便尊嚴概念本身具有巨大的不確定性,但那些經(jīng)歷過納粹統(tǒng)治的《基本法》的制定者們堅信,所有個體,無論強勢還是弱勢,都必須因其不受國家強權和其他主體摧毀的、并且法律必須加以保護的精神內(nèi)核而受到尊重。詳見Franz Josef Wetz.Illusion Menschenwürde.Aufstieg und Fall eines Grundwerts. Klett-Cotta: Stuttgart,2005, S.88.,目的或目的之一便是為了將法律文本中的“尊嚴”與其最初的、法外的概念來源做出區(qū)分。

        人之尊嚴是憲法秩序中“最高的價值”(38)Sabine Michalowski and Lorna Woods.German Constitutional Law:The Protection of Civil Liberties.Sudbury:Dartmouth Publishing,1999.,是“絕對的權利”(39)⑦ Dieter Grimm.“Dignity in a Legal Context:Dignity as an Absolute Right”.In Christopher McCrudden(eds.).Understanding Human Digni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p.390.。這是對尊嚴最有代表性的描述,但同時也暴露了尊嚴本身的矛盾和爭議。“最高”意味著無可比擬的重要性,但很多國家的憲法甚至沒有相關的規(guī)定。即便在有規(guī)定的國家,在實踐判決中,對侵害尊嚴行為的懲罰力度也遠遠沒有達到“最高”的程度,如果人之尊嚴比諸如生命權等其他權利更為高階,那為何對謀殺的懲罰反而更重?(40)Christoph M?llers.“The Triple Dilemma of Human Dignity:A Case Study”.In Christopher McCrudden(eds.).Understanding Human Digni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p.183.“絕對”意味著絕對優(yōu)先,無條件適用。而“權利”本身就有相對的、可衡量的屬性,權利要受到來自其他權利和他人相同權利的限制。出現(xiàn)以上問題的根源之一,是混淆了尊嚴在憲法中的兩種不同角色:具有絕對性的憲法價值的尊嚴和具有相對性的憲法權利的尊嚴。

        (一)作為憲法價值的尊嚴

        各國憲法對尊嚴的規(guī)定迥異,但是,作為憲法價值的尊嚴,不受法律文本的限制。因為尊嚴是法治國和民主的基石,必然存在于現(xiàn)代憲法之中,其形式可能是明文規(guī)定,也可能是隱含暗示。(41)在此,尊嚴是絕對的、最高的、康德式的、無須衡量的。它承載的是表達人的自由意志和自治的人性,闡述了人永遠是自身的目的而非手段。

        對于那些規(guī)定尊嚴保障的憲法來說,尊嚴除了是憲法價值之外,同時還是一項憲法權利(也稱基本權利)。換言之,作為憲法價值的尊嚴是每個現(xiàn)代法治體系的必然內(nèi)涵,而作為基本權利的尊嚴則未必如此。這兩個維度是可以分離的,尊嚴可以作為絕對的憲法價值單獨存在,也可以同時作為相對的基本權利與之并存。作為憲法價值的人之尊嚴起著核心的規(guī)范性作用,是將人權統(tǒng)一成為一個整體的要素。(42)Aharon Barak.Human Dignity,The Constitutional Value and the Constitutional Right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5,Preface,xviii,p.103.這種統(tǒng)一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首先,尊嚴價值是一切基本權利的內(nèi)核。⑦這在對基本權利的限制上有著重要的意義。例如,生命權在許多國家屬于基本權利,但是基本權利是相對的,這意味著在某些情況下,生命權也要受到限制,會承受合法的剝奪,例如死刑制度。但是,在某些極端的狀況中,借助尊嚴這一內(nèi)核,生命權可以拒絕任何限制,否認一切限制的合法性,從而達到一種相對的絕對性。例如,德國聯(lián)邦憲法法院曾經(jīng)裁定,授權軍隊擊落被恐怖分子劫持民航的法案違憲(43)BVerfGE 155,118,152 f.,這表明,生命權雖然可以被合法剝奪,但這種剝奪必須建立在沒有傷害人之尊嚴價值的基礎之上。

        其次,作為憲法價值的人之尊嚴是解釋性的準則,它確定了基本權利的范圍,對解釋基本權利和普通法律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曾經(jīng)深受種族隔離危害的南非,憲法十分強調(diào)平等權,禁止任何基于種族、性別、膚色、性取向的歧視。但是,對于確定歧視標準引發(fā)的解釋困難,最終南非最高院以人之尊嚴為標準而告終。一旦人和人之間的差異和區(qū)分侵害了尊嚴,便是歧視。(44)Prinsloo V.Van der Linde,1997(3)SA 101(CC);President of South Africa V.Hugo,1997(4)SA 1(CC);Aharon Barak.Human Dignity,The Constitutional Value and the Constitutional Right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p.109.其他的例子還有,對刑事懲罰是否殘酷的判定上,也以人之尊嚴價值作為解釋標準。

        (二) 作為基本權利的尊嚴

        人之尊嚴有時候也作為具有相對性的憲法權利而存在。在那些明文規(guī)定尊嚴保障的憲法中,這毫無疑問,但是,在那些沒有相關內(nèi)容的憲法文本中,它是否就不是憲法權利呢?答案是未必,這取決于每部憲法的結(jié)構(gòu)以及對它們的解釋方式。但是,就作為憲法價值的人之尊嚴的重要性來看,對于沒有明文規(guī)定尊嚴保障的憲法,用解釋的方式揭示其隱含這一權利則非常必要。(45)Aharon Barak.Human Dignity, The Constitutional Value and the Constitutional Right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pp.141-142.

        德國是唯一將人之尊嚴權規(guī)定為絕對權利的國家,這給實踐適用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學者和法官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對其進行闡釋。而在德國以外,其他國家規(guī)定的人之尊嚴權皆是相對權利,它會受到限制,也與其他權利一起衡量。由于每個國家文本規(guī)定的不同,尊嚴權的內(nèi)容也各不相同。例如,我國憲法規(guī)定的是“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對于何為“人格尊嚴”,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解讀,有將之視為與德國基本法規(guī)定相似的,也有認為二者截然不同的。只要這些解釋沒有偏離作為憲法價值的人之尊嚴,便都有可能成立。至于憲法沒有規(guī)定尊嚴條款的國家,人之尊嚴是否一項基本權利取決于各國的情況,但這無損于憲法在精神上對尊嚴這一至高價值的保護。

        就作為基本權利的人之尊嚴而言,它與任何類型的權利一樣,具有共同的邏輯結(jié)構(gòu):a對b擁有R的權利。a代表權利主體,b是對法律主張負有責任的義務人,R是權利所要保障的法益。它還有另外一個相等的表述:b對a負有R的義務。(46)Robert Alexy.Theorie der Grundrechte. 2 Aufl..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1994, S.171 ff.; Ders.“Rights, Legal Reasoning and Rational Discourse”. Ratio Juris, 1992,5(2):144.享有尊嚴這一基本權利的主體是所有人,無論其是否具有公民身份,也不考慮他們的住所、性別、年齡、健康狀況以及任何個人特征。在經(jīng)典的基本權利效力理論中,公權力通常被視為防范的對象,憲法調(diào)整的是國家與個人的關系。為此,人之尊嚴權的義務主體只限于國家。在一些學者看來,個人只是尊嚴保障的受惠者,而非義務人。(47)Dieter Grimm.“Dignity in a Legal Context:Dignity as an Absolute Right”.Christopher McCrudden(eds.).Understanding Human Digni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p.382.但是德國1958年呂特案判決(48)BVerfGE 7, 198.出現(xiàn)的“第三人效力”理論表明,私人也可能成為侵害基本權利的主體。

        各國憲法中關于人之尊嚴權的內(nèi)容,由于不同的歷史、文化、政治因素以及法律結(jié)構(gòu),其側(cè)重點各不相同。經(jīng)歷過大屠殺的國家,尊嚴被奉為絕對權利。有種族歧視歷史的國家,尊嚴權可能側(cè)重于強調(diào)平等。而在其他一些國家,它也許會用于界定那些隨著社會發(fā)展新產(chǎn)生的、被解釋為尊嚴理念所暗示的權利。簡言之,在不同的法律體系中,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展示統(tǒng)一內(nèi)容的尊嚴權利。

        四、人之尊嚴的實現(xiàn):國家義務與國家能力

        我國憲法第38條第1款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不論人格尊嚴作如何解釋,尊嚴保障在我國都作為一項基本權利而存在。傳統(tǒng)法學理論傾向于將基本權利區(qū)分為積極權利和消極權利。消極權利是針對國家的防御權,國家通過自我克制給權利留出一個“無國家的空間”,防御來自國家的不正當侵害。(49)Josef Isensee.Das Grundrecht auf Sicherheit: Zu den Schutzpflichten des freiheitlichen Verfassungsstaates.Berlin,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1983, S.144 ff.Robert Alexy.Theorie der Grundrechte.2 Aufl..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1994,S.249 ff.積極權利則反過來,要求國家主動介入私人領域,通過主動行為幫助實現(xiàn)權利或者提供救濟。然而,這種“積極—消極”的二分模式也受到非常多的質(zhì)疑。在學者亨利·舒看來,所有的道德權利都包含積極和消極的面向,并沒有純粹的積極權利或消極權利,有的只是混合權利。(50)Henry Shue.Basic Rights: Subsistence, Affluence, and U.S.Foreign Policy. 2nd., Prince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52-53, p.60.而在《權利的成本——為什么自由依賴于稅》一書中,作者更為激進地提出,不存在消極權利一說,所有的權利都是積極的。擁有法律意義上的權利意味著,一旦這個權利受到侵害便能得到救濟,至少這種矯正是可預期的。而救濟需要成本,“幾乎每一項權利都蘊含著相應的政府義務,而只有當公共權利調(diào)用公共資金對玩忽職守施以懲罰時義務才能被認真地對待”,“所有權利都要求政府積極的回應”。(51)所謂的消極權利的實現(xiàn),并不是通過國家或者他人的不作為,在這種不干預的背后需要更多的積極行動,任何權利的實現(xiàn)都離不開警察、法院、監(jiān)獄等政府機制,而這些政府機制的運行都依賴公共財政的支撐。因此,所有的權利都是積極權利。(52)史蒂芬·霍爾姆斯、凱斯·孫斯坦:《權利的成本——為什么自由依賴于稅》,26、29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對于一切基本權利,包括對人格尊嚴的保障,其運行和實現(xiàn)需要巨大的成本。在宗教已經(jīng)失去權威的時代,若是沒有強有力的外力參與,對于人之尊嚴的尊重、保障和實現(xiàn)幾乎難以完成。因此,在世俗化時代,這一重任交給了現(xiàn)代國家。(53)關于人權制度化為基本權利,需要通過主權國家的保護,參見張龑:《論人權與基本權利的關系》,載《法學家》,2010(6)。尊嚴與世俗國家是結(jié)伴而生的。在黑格爾的筆下,國家是地上行走的神,霍布斯則將利維坦視為俗世最高的權威、會死的上帝。因此,在基督教退出歐洲的政治舞臺之后,國家,確切說是法治國,就成為保障人之尊嚴、實現(xiàn)基本權利最主要的責任人和義務方。(54)黑格爾:《法哲學原理》,259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霍布斯:《利維坦》,131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在權利理論中,國家通常有兩種對立的形象,它被假定是基本權利最主要的侵害來源,但同時也被承認是權利最主要的保護者。如果認定國家是基本權利或者人權最大的威脅,那么必然會希望能弱化乃至限制國家對權力的使用,甚至需要在國家之外,在國際社會中尋求可能的制約,最終效果非常有限。但是,如果國家作為權利保障者的角色占據(jù)了主導的地位,那么,此時努力的方向?qū)⒉幌抻趯珯嗔Φ牡钟谟谠鰪妵夷芰?,并且同時促進法治原則。

        國家的能力對權利保障的實現(xiàn)有著決定性的作用。一般來說,在能力相對低下的國家,權利受損的概率更大,拋開意識形態(tài)以及政治的因素,低下的能力必然影響權利訴求的實現(xiàn)。而在現(xiàn)實中,權利的保障也必然受到稀缺財政資源分配的影響。如果所有權利的實現(xiàn)都需要成本,對于基本權利的主體而言,這一成本就是權利主體對自身所處的共同體秩序所承擔的構(gòu)建和維護義務,因為這個秩序是其權利存在的前提。(55)關于公民的基本義務,參見王暉:《法律中的團結(jié)觀與基本義務》,載《清華法學》,2015(3)。對于義務主體來說,這個成本則是其擁有保障并且積極促進這些權利實現(xiàn)的意愿和能力。掌握并負責分配公共資源的國家就是基本權利最主要的義務人。

        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在實現(xiàn)權利的愿望和實現(xiàn)權利的能力之間必然存在裂縫。這就需要將國家能力的概念補充進來。國家在實際上能夠深入市民社會,并且在整個管轄領域內(nèi)有效地貫徹其政治決定的能力,這就是國家能力的表現(xiàn),也是國家治理和實現(xiàn)民主的必要前提。(56)王紹光:《祛魅與超越》,126頁,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有學者概括了八種國家能力:強制能力、汲取能力、濡化能力、認證能力、規(guī)管能力、統(tǒng)領能力、再分配能力、吸納和整合能力。(57)具體內(nèi)容,參見王紹光:《國家治理與基礎性國家能力》,載《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國家在履行保障基本權利和人權的義務時,除了責任意識之外,還需要與之匹配的履行能力,這八種能力都不可或缺。不過,這八種能力都屬于國家行動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言的硬實力。除了行動力,國家能力還包括認知和判斷能力,具體的表現(xiàn)就是具有真正的立法能力和司法能力。人之尊嚴的保障依賴于正確的判斷能力和認知能力,所以,在國家能力中還需要添加立法能力和司法能力,也就是軟實力的內(nèi)容。概言之,當且僅當國家的軟硬能力都提升至與其權利保障的意愿相匹配之時,尊嚴才能獲得最大的保障。

        五、結(jié) 語

        在經(jīng)歷了18世紀天賦人權的激勵之后,歐洲和北美形成了人類歷史上對人權保護最重要的兩個文本——《獨立宣言》和《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然而,這一偉大的理念及其實踐并沒有阻止世界陷入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悲劇。人們不禁反思,在世俗化時代,將人類的福祉寄托在神權背景下的天賦人權和自然權利如何能夠令人放心。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人之尊嚴的觀念逐步興起,由于其內(nèi)在的廣度與厚度足以支撐起頗為令人心碎的人權話語,探尋人之尊嚴的內(nèi)涵,梳理人之尊嚴對人權的基礎性關系,因而成為法學界關注的理論焦點之一。

        人之尊嚴是人權的基礎,因為天賦人權本身無法回應人進入文明狀態(tài)和法律共同體的資格和動機。人之尊嚴既是擁有人權的權利,也是對人權的擔保。也就是說,對于每個人來說,在享有具體的人權之前,首要的是具備享有人權的一般性資格,而人之尊嚴可為這一資格提供擔保。沒有尊嚴,人權保障就是一種奢談。既然是每個人的共同體資格的擔保,人之尊嚴就是共同體的根本法。在法律秩序中,人之尊嚴既是具有絕對性的憲法價值,也是一種具有相對性的憲法權利。尊嚴本身包含的制度化面向就此同現(xiàn)代國家理性相銜接。失去了“天賦”的正當性支撐,國家同人權一樣都需要通過合法性的證立來維持自身的權威和正當性。國家能力建設與權利保障的意愿互為表里,權利保障是國家的軟實力,國家的硬實力是兌現(xiàn)權利保障承諾的物質(zhì)基礎。人之尊嚴要求國家能力和權利保障的意愿相互匹配,這是世俗化時代法治建設的根基。

        猜你喜歡
        國家
        國家公祭日
        “求一可愛國家而愛之”
        國家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12·13 國家公祭日》
        正是吃魚好時節(jié)!國家呼吁多吃魚,這五種魚你一定都吃過,但你知道好處都有什么嗎?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看中了他吃國家糧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國家為什么會失敗
        上海國資(2015年8期)2015-12-23 01:47:33
        少妇人妻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不卡海量| 久久精品人成免费|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完整版| 国产白袜脚足j棉袜在线观看|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无码人妻品一区二区三区精99| 国产成人啪精品| 无码av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精品| 一本久道在线视频播放| 漂亮人妻出轨中文字幕|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夫妻免费无码v看片| 少妇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天天躁天天爱天天碰2018|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中文字幕有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日韩综一区二区在性色 | 真人与拘做受免费视频| 一区二区免费电影| 一区二区av日韩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最新地址| 男男啪啪激烈高潮无遮挡网站网址 | 成人影院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站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 黄网站欧美内射| 无码不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艳妇| 手机在线观看av资源| 18禁免费无码无遮挡不卡网站 | 伊人网综合在线视频| 69av视频在线|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l| 青青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台湾佬综合网| 加勒比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