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艷
(甘肅省隴西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隴西748100)
母畜產后癱瘓也稱乳熱癥、產后風癱,是母畜在分娩前后發(fā)生的一種急性低血鈣癥,牛特別是高產奶牛發(fā)病率較高,母豬、羊也有發(fā)生。本病的主要特征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四肢肌肉震顫,站立不穩(wěn)甚至癱瘓不起,重癥者知覺喪失,體溫有時下降。
血鈣下降是引發(fā)本病的重要原因,同時,血磷、血鎂也下降。
1.1 飼養(yǎng)管理不當
分娩前發(fā)生癱瘓時,多因妊娠后期胎兒迅速生長發(fā)育,日糧供應單一,營養(yǎng)不平衡,鈣、磷等礦物質供應失調,或缺乏光照和運動,血鈣不足(低血鈣)所致。
1.2 人為損傷
母畜在產仔過程中,母畜身體虛弱引起子宮不同程度的脫垂,在子官還納時,如果消毒不嚴,脫垂的子宮受到污染;或因胎位不正進行助產時,向外拖拉胎兒引起子宮內膜或陰道的人為損傷,血鈣、血磷大量迅速丟失;有時產后胎衣不下,不能正確地人工剝離,導致嚴重的細菌感染,引發(fā)局部炎癥,最終導致全身感染甚至敗血癥的發(fā)生。
1.3 疾病的影響
母牛妊娠后期腹壓增大,分娩強力努責時,殘留在網胃內的金屬異物就有可能因腹壓增大而穿及心包及腹膜,引起網胃炎而導致內出血,血鈣就會大量流失,這是發(fā)生產后癱瘓的重要原因。腹瀉、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等引起低血鉀,后肢松弛無力、不能起立甚至癱瘓。
母畜發(fā)生產后癱瘓時,輕者表現精神沉郁,不食或少食,牛反芻、噯氣減少甚至停止,站立不穩(wěn),行走拘謹,肌肉震顫。重者后軀麻痹,臥地不起,昏睡,反應遲鈍,強迫站立時,有爬起動作但不能站立;呼吸淺表,大便干硬,體溫偏低,有時全身癱瘓,有時甚至死亡。產前癱瘓的母畜大多因營養(yǎng)不良而引起,體溫、心跳、呼吸無大變化。有食欲,牛反芻、噯氣減少,配合藥物治療的情況下,加強飼養(yǎng)管理,給予全價飼料,防止褥瘡,一般預后良好。
本病的中醫(yī)治病以活血祛瘀、祛風壯骨、強腰補腎、氣血雙補為原則。
中獸醫(yī)認為,母畜產后多動氣耗血,肝腎陰虛,導致氣血雙虧。肝藏血,主筋,為血之海。如果肝血不足,不能上榮于腦,則患畜即有眩暈、呆滯、耳鳴之證;肝開竅于目,血不滿于目,故眼睛干澀、視物模糊;筋失去營血的濡養(yǎng),則爪甲不榮、四肢不溫;血虛動風,則四肢麻木無力,起立困難,行走時后軀搖擺、拘謹,趴窩時四肢伸直,并有抽搐,即謂母畜產后風癱;血少,脈難充盈,故脈細弱;血??仗?,不足以安神定志,故神志呆滯;古人云“腎主后肢,主骨,生髓,通腦,腦為髓之?!?。腎陰不足,則腎精虛少;生化之源虧少,無以生髓養(yǎng)髓,即會出現骨骼脆弱無力、腰膝酸軟甚至腳痿(癱瘓)不可行走之證。腎氣通于耳,腎陰不足,腎精虧虛,則耳鳴、聽力弱,反應遲鈍,呆滯。
3.1 中獸醫(yī)認為,母畜產后風癱治宜活血祛風,除濕散寒。桂枝、桂皮、鉤藤、防已各30g,細辛15g,麻黃、煨附子各18g,秦艽45g,蒼術、赤芍、甘草各28g,姜黃、紅藤各21g(成年牛的用藥量,下同)。共為末,開水沖后放涼灌服,1 次/日,連用2~3 劑。方中桂枝、細辛、麻黃祛風散寒;煨附子、秦艽、蒼術壯陽祛濕;姜黃、桂皮溫行四肢;赤芍、紅藤活血舒筋;鉤藤、防已除濕;甘草調胃溫中。故本方有祛風散寒、活血舒筋之功效。
3.2 獨活、桑寄生、黨參各50g,防風、當歸、秦艽、茯苓、牛膝、桂枝各40g,川芎、熟地、杜仲、白芷各30g,細辛20g,甘草20g。共為末,開水沖服。風邪偏勝者,加羌活、威靈仙各40g;寒邪偏勝者加制附子20g,川烏30g;濕邪偏盛者加薏米40g,蒼術30g,防已30g;關節(jié)腫脹者加沒藥30g,乳香30g;后肢、腰部疼痛嚴重者加杜仲、小茴香、肉桂各30g。每日1 劑,連用3 劑。方中,熱地、牛膝、杜仲、桑寄生均可補益肝腎,強筋壯骨,配以獨活、防風、秦芄、桂枝、無活、白芷等祛鳳濕,除腰肢疼痛;細辛祛風散寒,止痛,扶正祛邪,標本兼顧。
3.3 當歸30g,茴香30g,二丑18g,白術18g,川棟子18g,葫蘆巴18g,沒藥18g,藁本18g,紅花12g,木通12g,甘草12g,上藥研細末,放入黃酒(200g)和溫水中,一次灌服,連用3~5 天。
3.4 茜草、威靈仙和蜈蚣組方治療。三種草藥各等份組方。鮮草直接喂服,牛90g/天,豬50g/天。若為干品,拌料喂服,牛45g/ 天,豬25g/ 天,3 次/天。
3.5 對臥地不起的病牛使用活血化瘀、理氣止痛、強壯筋骨的中藥制劑,如牛膝散:赤芍47g,延胡索47g,沒藥45g,桃紅45g,紅花23g,牛膝20g,白術22g,丹皮22g,當歸22g,川芎22g。水煎取液灌服,1 次/天,連用5~7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