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寶璽
(甘肅省通渭縣平襄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743300)
牛瓣胃阻塞中獸醫(yī)稱為百葉干,是反芻動物一種嚴重的前胃包括瘤胃、網(wǎng)胃、瓣胃運動機能障礙的疾病,它波及到整個前胃運動機能,特別是瓣胃本身的收縮機能減弱,致內(nèi)容物不能排入真胃而積聚于瓣胃之中,內(nèi)容物的水分被吸收而變干,是獸醫(yī)臨床上經(jīng)常遇到又很難治愈的一種疾病。
主要是長期飼喂稻糠、玉米秸、酒糟、醋糟及夾帶大量泥沙的飼料而致病。此外,飼喂堅韌而富含粗纖維飼料,特別是豆秸、花生秸、苜蓿干草等缺乏水分的情況下,飲水不足,均可引起發(fā)病。瓣胃在牛的四個胃室中,它的消化特點是瓣胃葉片多,大約有100 多片,內(nèi)容物通過慢,瓣胃葉片間的壓力和摩擦力較強有力。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瓣胃運動機能減弱或消失,壓力感受器反應遲鈍,造成瓣胃排出機能降低,使瓣胃內(nèi)容物充滿停滯,其中水分一部分流人真胃,另一部分被瓣胃吸收,致使胃內(nèi)容物越來越變得干硬,形成阻塞,同時,壓迫瓣胃小葉,最后引起小葉壞死或瓣胃機能麻痹。
病初有前胃弛緩的癥狀,食欲減退,壁鏡干燥,噯氣減少,反芻緩慢或停止,瘤胃蠕動音減弱,瘤胃內(nèi)容物柔軟,有時出現(xiàn)輕度臌脹、左側(cè)腹圍稍膨大,輕度腹疼,回顧腹部、努責,左側(cè)橫臥,病牛臥地時四肢伸直,頭向右側(cè)觀腹,努責、搖尾等。瓣胃蠕動先減弱而后消失,觸診左側(cè)肋弓或7-9 肋間與肩關節(jié)水平線上下,有時表現(xiàn)疼痛不安,躲避檢查。病初糞便少而干,色暗成球,像算盤珠樣,表面附著粘膜,糞內(nèi)混有不消化的飼料,粗長的纖維和植物碎片,后期排便停止。瓣胃阻塞后,瘤胃常有積食和臌氣的癥狀,有時外部觸診或直腸檢查,均感瘤胃空虛。嚴重時食欲、反芻和泌乳完全停止。有時咀嚼磨牙。體溫、呼吸、脈搏在病初一般變化不大,但到后期當瓣胃小葉發(fā)生壞死、敗血癥時,則體溫升高,呼吸、脈搏增數(shù),尿少而黃。病程約為7-10d,預后多數(shù)不良。
確診困難,臨床上可根據(jù)前胃的聽診、觸診和叩診的情況,即可做出初步診斷。但應與急性前胃弛緩、嚴重腸便秘相區(qū)別。
其原則是增強瓣胃蠕動機能,促進瓣胃內(nèi)容物的排出。
4.1 輕癥者應以內(nèi)服輕瀉和應用促進前胃蠕動的藥物結(jié)合補液為主。
4.1.1 硫酸鈉500g、魚石脂30-40g、酒精100ml,或液狀石蠟1000-2000ml、或植物油500-1000ml、或硫酸鈉400g、馬錢子酊30ml,橙皮酊50ml、榔片末30g、大黃末100g、常水8000ml,一次內(nèi)服。
4.1.2 液狀石蠟1000-1500ml、硫酸鈉100 g、大黃末250g、魚石脂30-406g、酒精100ml、小蘇打粉100g、食鹽250g、溫水8000ml,一次內(nèi)服。
不限飲水,如不飲水可灌服1%鹽水或溫水5000ml,每日1-2 次。
4.2 重癥者施行瓣胃內(nèi)注射是最有效的方法。注射部位是在右側(cè)肩關節(jié)水平線上與倒數(shù)3、4、5肋間相交處,最好是倒數(shù)第4 肋間前緣,上下2cm為刺人點,向?qū)?cè)肘頭方向刺人。一般可用硫酸鈉300g、甘油500g、常水1500ml,一次注入。如注射一次效果不明顯時,可隔日再行注射一次。也可靜注10%濃鹽水液500ml、10%樟腦磺酸鈉液20ml、10%糖液100ml、5%氯化鈣液100-300ml 并適當配合補堿、補液、抗菌消炎等治療措施。瀉下和補液越早越好。增強腸蠕動的藥物不宜早用,瀉下藥物達到致病部位之后可用,如皮下注射硝酸士的寧液15-30mg,新斯的明液20-50mg。
4.3 中獸醫(yī)療法 中藥治療,應以降火潤燥通便為治則,可用下方。
方一:生石膏60-125g,芒硝125-160g,滑石60-90g,二 丑50-60g,當 歸60-90g,番 瀉 葉45-60g,枳殼45-60g,蒼術20-25g,厚樸20-25g,陳皮20-25g,甘草15-20g。共為末,加麻油250-300ml,一次內(nèi)服。
方二:大黃150--200g,厚樸50g,莪術50g,三棱50g,玉片25-50g,青皮50g,陳皮50g。水煎服,另加硫酸鈉(鎂)300-500g,液狀石蠟或(植物油)500-1000ml,一次內(nèi)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