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開梅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qū)畜牧獸醫(yī)站 222100)
針對肉羊疾病,采用注射方法即利用器具將藥物注射到患病肉羊體內,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標。目前,常用的注射方法包含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靜脈注射、氣管注射等,注射前需要完成器具和注射部位消毒。確定注射器具完好的情況下,保證針筒與活塞匹配,松緊度適宜,針尖暢通,各部位連接緊密,然后洗凈、煮沸后利用高壓蒸氣滅菌,完成針頭消毒[1]。結合注射方式,需完成注射部位正確選擇,然后將羊毛剪除,利用5%碘酊消毒后用75%酒精消毒。將注射器內空氣排除,確認藥品是否存在混濁、沉淀等質量問題,藥液混注應注意配伍禁忌,并熟練掌握注射操作要領。注射后用酒精棉完成注射部位消毒。
皮下注射通常在肉羊疫苗注射中使用,另外無刺激性、易吸收藥物也可以采用該種注射方法。針對腸毒血癥、羊快疫等肉羊疾病,通常采用皮下注射方式方便操作,并達到快速見效的目的。注射部位主要為頸部或柔軟、松弛股內皮膚,操作時將皮膚拉起,形成三角褶皺,然后將注射器針頭刺入皮下,確認能左右自由活動后推入藥液,藥液量一般在20~50ml。刺入時通常采用18、20 號針頭,長約3cm,使針頭與皮膚保持45°角,藥液應平緩推入。
針對感冒、中暑等常見肉羊疾病,通常采用肌肉注射方法,另外羊猝死癥、羊快疫等疾病也可以進行肌肉注射,此方法應用范圍較廣[2]。春秋季節(jié)發(fā)現(xiàn)肉羊出現(xiàn)感冒癥狀即可進行30%安乃近或5~10ml 復方氨基比林注射。注射用10ml 蒸餾水稀釋的50 萬~100 萬單位青鏈霉素能避免繼發(fā)感染的發(fā)生,注射時藥物劑量盡量控制在5ml 以內。注射部位多選頸側肌肉豐滿位置,由于肌肉內擁有豐富血管,所以能使藥物隨血液循環(huán)進入肉羊體內,在短時間內發(fā)揮藥效。肌肉內只分布少量感覺神經,可以使肉羊痛感減輕,因此,注射刺激性強或存在副作用藥物,可以采取肌肉注射方法。為避免肌肉注射導致肉羊坐骨神經受損,還要避免靠近尾部大腿。操作時需要在肉羊肩胛前緣部分,即頸部1/3 位置進行注射,用左手將肌肉以“八”字形壓住,以執(zhí)筆方式把握注射器,使針頭與皮膚保持垂直,快速刺入,深度在2~4cm。刺入針頭后用手指握住裸露結合部分,用食指指節(jié)頂住皮膚,回抽注射器內塞,無回血現(xiàn)象可以完成藥液注射。結束后用酒精棉壓迫針孔位置,拔出針頭同樣要迅速。
肉羊日常疾病的治療,常采用靜脈注射方法。如肉羊因飲水不足、消化不良等問題出現(xiàn)中暑、瘤胃積食等病癥時,可以進行藥物靜脈注射。操作時還應選擇羊耳部或頸部,剪毛后用手拍打靜脈,使針頭刺入,然后順著血管平推,針尖斜面朝上,沿靜脈壓迫點前約 2cm,使針頭與皮膚保持 30~45°角,在血液進入管后推入藥液。完成注射后需要用左手對注射管進行按壓,然后用右手拔管。在肉羊的血液原蟲驅除治療中也常采用靜脈注射方法。但由于需要對有毒性或刺激性的藥物進行注射,處理不當將引起肉羊中毒或局部肌肉壞死,因此還應嚴格按照要求完成注射液稀釋,利用20ml 的5%葡萄糖完成每只注射液的稀釋。在針頭選擇上還應結合肉羊體制確認針頭大小,并加強藥量控制。
相較于其他注射方法,氣管注射方法的使用相對較少。但在肉羊發(fā)生肺部受寄生蟲感染、支氣管呼吸不順等疾病時,需要通過氣管注射取得較好治療效果。在實際操作時,應在肉羊喉頭下方位置,具體在氣管1/3 進行注射。需要使肉羊側臥,頭部比臀部高,摸清氣管軟骨環(huán),然后用手指對該位置皮膚進行固定,將注射器垂直刺入氣管。刺入后搖動針頭,然后連接注射器抽動活塞,如果發(fā)現(xiàn)有氣泡可以將藥液緩慢推入。為保證藥液能進入兩側肺還要在隔天使肉羊轉臥另一側,然后進行2 次注射。
在肉羊養(yǎng)殖期間,還應掌握常用的注射方法,以便結合肉羊病癥有針對性地開展疾病治療工作,使注射針劑藥效得到充分發(fā)揮。嚴格按照科學流程進行藥劑注射,使肉羊疾病得到有效治療,繼而避免養(yǎng)殖戶承擔過多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