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博
(武漢輕工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23)
1.1 教育扶貧是寒門學子成長成才的需要。每個人在出生的時候并沒有什么不同,是后天的教育決定了一個人價值的大小。比如,一個農民工和一個工程師的價值是不同的,除去其他感性因素之外,一般而言受教育的層次決定了一個人本身的價值。在馬斯洛看來,所有人一生的意義就在于對自我價值的不懈追求,從而達到人生價值的最高層次——自我實現(xiàn)[1]。而對于生活在貧困地區(qū)的寒門學子而言,當他們一旦明白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在社會最底層時,他們就會知道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對于他們而言接受教育是最佳的改變命運的途徑,通過教育他們可以變得更加優(yōu)秀,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和尊重,只有通過教育才能讓他們實現(xiàn)自身價值成為有用之材。對于渴望改變自身命運的大多數(shù)寒門學子而言,教育扶貧政策的確立無異于雪中送炭。
1.2 教育扶貧是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需要。自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以及在2000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經濟的發(fā)展用突飛猛進來說毫不夸張,如今中國GDP總量已經突破90萬億,躍居世界第二,中國還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地位與話語權和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已不可同日而語。中國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主要還是在于黨中央的正確決策與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fā)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當今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變?yōu)槿藗儗γ篮蒙畹男枰桶l(fā)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個突出表現(xiàn)就是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大,生活在邊遠貧困地區(qū)的人民難以享受改革開放的發(fā)展成果,因此為了實現(xiàn)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貧困地區(qū)的扶貧工作是勢在必行,其中教育扶貧工作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培育貧困地區(qū)內生動力的根本之策。通過教育扶貧可以提高貧困地區(qū)教育質量,促進寒門學子成長成才,報效國家,為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步貢獻力量。
2.1 農村父母對教育的認知程度低,思想落后。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人民的生活水平與質量顯著提高,現(xiàn)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fā)生了變化,人們的思想也需要與時俱進,跟上社會發(fā)展的潮流。但是生活在貧困地區(qū)的大部分人不止在物質上相對匱乏,其精神生活更是一片荒蕪。經調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貧困地區(qū)的農民受封建迷信思想影響非常深,這種思想不但使他們自己受到影響,更是影響了孩子,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可以說是終身的。如果一個孩子長期受愚昧思想的熏陶,長此以往,他們的人生價值觀必然受到影響,而更為可怕的是,錯誤的價值觀一旦形成就會影響孩子一生,后天教育也很難使其發(fā)生改變。另外,還有些孩子因為缺乏家長和教師的正確引導,對教育的重要性沒有正確的認識,把國家實行的九年義務教育理解為強制性的被迫教育,進入校園之后毫無學習積極性,把校園學習生活當作消磨時光的一種方式,學習成績自然一塌糊涂,這時候農村父母便認為孩子“不是學習的料”,當九年義務教育一結束,這些孩子的“求學”生涯也隨之結束,之后便隨父母進城務工,這使得他們再次陷入了貧困的怪圈。
2.2 農村父母受教育程度低,教育孩子方式落后。經調查表明,生活在貧困地區(qū)的農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一般為小學初中文化。當小學階段的孩子遇到問題與困惑,他們的父母還可以應付,但到初中時期,孩子的生理心理方面都在急速發(fā)生變化,這個時期的孩子會產生很多不解和迷茫,這個時候就十分需要一位知書達理的家長或者明師來為他們指點迷津,顯然他們的父母并不能勝任這個工作,而在鄉(xiāng)村學校的學生心理教育師資又十分短缺,所以初中階段的孩子很可能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波動、叛逆、厭學等現(xiàn)象。而一些貧困家庭的父母由于文化和思想的限制往往只看重成績,他們簡單粗暴地把成績下降歸結于孩子學習偷懶,更有甚者可能因此打罵孩子,一些農村父母堅信“棍棒教育”,對孩子體罰更是家常便飯,如果這時候孩子稍有辯解,這些農村父母就會認為是“頂嘴”“忤逆”“不孝”,從而變本加厲,導致家庭關系十分緊張。
2.3 留守兒童教育環(huán)境惡劣。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城鄉(xiāng)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擴大,很多生活在農村的父母為了提高收入紛紛進城務工,這種情況下農村人口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確實得到了提高,但卻也因此產生了很多社會問題,比如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等問題。其實父母的職責并不能只是給孩子提供物質上的支持,還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陪伴和人生道路的指引。鄉(xiāng)村留守兒童常年見不到父母,與年事已高的爺爺奶奶相依為命或者被安置在寄宿式學校,長此以往家庭親情必然會淡薄。而且在貧困地區(qū)年齡在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文盲率很高,他們只能照顧留守兒童的日常起居,而對他們思想和行為方面的教育卻是力不從心,導致一些留守兒童缺乏分辨是非的基本能力。近期全國各地多發(fā)的“校園霸凌”事件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其對青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而且據(jù)調查,在寄宿式學校中時常出現(xiàn)的“校園霸凌”事件中的施暴者多為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兒童。由于多方面原因致使農村留守兒童的輟學率和犯罪率都很高。
3.1 改變農村父母落后思想。開展貧困地區(qū)扶智工作是發(fā)展教育扶貧工作的精髓所在。教育并不能只針對青少年而忽略了廣大為人父母的農民群眾,政府需要看到家庭教育環(huán)境對寒門學子成長成才的重要影響,因此重點開展農民父母的扶智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坝蕖笔恰柏殹钡脑颍柏殹笔恰坝蕖钡谋憩F(xiàn),想要徹底解決中國貧困人口問題,最根本的是要改變貧困地區(qū)人們的“窮人思維”。而往往貧困地區(qū)人們的這種思維習慣已經根深蒂固,因此進行農民的扶智工作是一個長期工程,政府務必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一是必須要深入推進農村文化扶貧工作,建設基層文化服務中心,豐富貧困地區(qū)農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二是定期開展社會主流文化的娛樂活動,提升農民的參與度。
3.2 轉變農村父母教育方式。很多生活在貧困地區(qū)的寒門學子父母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對當今社會和主流文化缺乏認識,說到底就是與社會脫節(jié),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抱有古時“愚孝”的幻想,他們認為孩子必須聽從父母,不可以有任何與父母相悖的想法。很多寒門學子父母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識,對孩子打罵甚至虐待理直氣壯。因此轉變農村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寒門學子身心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向農民父母普及兒童心理和生理知識,提升寒門學子家庭教育環(huán)境的質量;二是定期開展貧困地區(qū)法律、道德、文化教育,倡導自尊、自愛、自強精神。
3.3 還給留守兒童完整家庭。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確引導,學習上缺少輔導,心理上缺少疏導,行為上缺少教育,是留守兒童面臨的主要問題。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父母回家。一方面,政府和有關教育部門要進一步促進城鄉(xiāng)教育公平,使優(yōu)質教育資源向貧困地區(qū)流動,保證貧困地區(qū)的教育質量;另一方面貧困地區(qū)政府也要積極推進城鄉(xiāng)一體化和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努力打好產業(yè)扶貧和金融扶貧這場硬仗,吸引廣大農村勞動力回流,同時還要保證農村勞動力回鄉(xiāng)就業(yè)留得住,有事做,能謀生,讓他們在家門口工作,還鄉(xiāng)村留守兒童一個完整的家,從根源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