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斌,李 威,何 偉
蠕形螨是一種寄生蟲,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目前已知的可寄生于人體的有兩種,即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1]。研究表明,蠕形螨與許多難治性瞼緣炎有關,除螨治療能夠明顯緩解瞼緣炎的癥狀并減輕體征[2]。目前,多數研究關注的是蠕形螨感染與前部瞼緣炎之間的關系,而對蠕形螨感染與后部瞼緣炎之間的關系關注較少,后部瞼緣炎主要表現為瞼板腺功能障礙(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3-4]。針對蠕形螨感染的瞼緣炎的治療相對簡單,尚未形成系統(tǒng)化的治療方案。本研究旨在比較MGD患者和健康人群的相關檢查指標,分析毛囊蠕形螨的寄生情況及其感染導致的MGD患者經過綜合除螨治療后的情況,以期探討蠕形螨感染的系統(tǒng)化治療方案,現報告如下。
1.1對象前瞻性病例對照研究。選取2016-01/2017-06在沈陽何氏眼科醫(yī)院門診就診的MGD患者132例264眼作為試驗組,其中男59例,女73例,平均年齡61±13歲。選取健康志愿者96例192眼作為對照組,其中男44例,女52例,平均年齡58±15歲。試驗組納入標準:(1)符合我國瞼板腺功能障礙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2017年)[5]的診斷標準;(2)參照Coston[6]的診斷標準,蠕形螨鏡檢陽性。兩組受檢者均排除患有其它眼部疾病及可能影響檢查結果的疾病。兩組受檢者性別構成比、年齡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受檢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綜合治療方案試驗組患者口服奧硝唑片(250mg/片),2片/次,2次/d,1wk后停止;5%茶樹油濕巾局部擦拭瞼緣,早晚各一次,4wk后停止;瞼板腺按摩每周1次,4wk后停止;囑患者自行熱敷按摩眼瞼,早晚各一次,每次10min,每次按摩后使用次氯酸生理鹽水溶液清潔瞼緣,4wk后停止;每日睡前采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擦拭瞼緣,4wk后停止。
1.2.2蠕形螨鏡檢兩組受檢者均進行睫毛采樣,蠕形螨計數檢查。每位受檢者每眼拔取上下瞼各4根睫毛,優(yōu)先選取毛囊根部有卵圓樣鱗屑的睫毛放于載玻片上,加蓋蓋玻片,從側面加入生理鹽水,在顯微鏡下直接觀察蠕形螨并計數。因毛囊蠕形螨、皮脂蠕形螨均可在毛囊中存在,故均進行計數統(tǒng)計。每位受檢者16根睫毛中多于6根有蟲體,尤其1根睫毛上多于3個蟲體時,視為蠕形螨感染陽性[6]。蠕形螨感染陽性率=蠕形瞞感染陽性例數/總例數×100%。
1.2.3干眼相關檢查兩組受檢者均進行淚膜破裂時間(BUT)、Schirmer Ⅰ試驗(SⅠt)、角膜熒光染色(FL)評分檢查,檢查方法參考文獻[7]中的檢查方法。試驗組患者進行主觀癥狀評分[8]檢查,檢查內容包括干澀感、異物感等癥狀,每項1分,總計10分。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l7.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主觀癥狀評分、BUT、SⅠt、FL評分檢查結果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的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蠕形螨計數結果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的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蠕形螨鏡檢結果對照組受檢者蠕形螨感染陽性率為28.1%(27/96),蠕形螨數量平均為2(1,3)個/眼,但多數眼蠕形螨數量處于低水平狀態(tài)(0~3個),少見眼蠕形螨數量多于4個,單眼檢查蠕形螨數量最多為8個。治療前,試驗組患者蠕形螨感染陽性率為100.0%(132/132),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5.957,P<0.01);蠕形螨數量平均為7(6,9)個/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5.264,P<0.01);蠕形螨數量僅少數眼少于4個,多數眼超過5個,單眼檢查蠕形螨數量最多為14個。治療后4wk,試驗組患者蠕形螨陽性率為57.6%(76/132);蠕形螨數量平均為3(0,5)個/眼,較治療前明顯減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3.937,P<0.01)。
2.2干眼相關檢查結果對照組受檢者BUT、SⅠt、FL評分分別為12.00±2.82s、11.13±2.38mm/5min、0.46±0.63分。治療前,試驗組患者BUT、SⅠt、FL評分分別為4.06±1.38s、6.93±2.08mm/5min、3.06±1.57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825、-4.776、5.978,均P<0.01)。治療后4wk,試驗組患者BUT、FL評分分別為6.53±3.27s、1.67±0.54分,均較治療前好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152、4.328,均P<0.01),而SⅠt(8.37±5.34 mm/5min)較治療前無明顯改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285,P=0.748)。治療前和治療后4wk,試驗組患者主觀癥狀評分分別為6.57±2.93、3.27±1.89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443,P<0.01)。
2.3典型病例患者A,女性,65歲,確診為MGD,治療前裂隙燈檢查右眼可見瞼板腺開口阻塞,瞼緣充血肥厚,少量新生血管,球結膜充血(圖1A),左眼可見瞼板腺開口阻塞明顯,瞼緣充血肥厚,新生血管,灰線移位,球結膜充血(圖1B)。睫毛采樣進行蠕形螨鏡檢,光學顯微鏡下觀察該患者右眼上瞼處可見毛囊蠕形螨(圖2A),右眼下瞼處可見皮脂蠕形螨(圖2B),左眼上瞼處可見兩種蠕形螨同時存在(圖2C)。
蠕形螨是一種小型的寄生蟲,現已發(fā)現能夠感染人體的有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8]。在眼部,蠕形螨主要累及瞼緣。毛囊蠕形螨主要寄生于睫毛的毛囊,皮脂蠕形螨主要寄生于瞼板腺和睫毛皮脂腺導管處[9]。目前國內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蠕形螨感染與前部瞼緣炎之間的關系,推測蠕形螨感染是前部瞼緣炎的致病原因[10]。瞼板腺開口于后部瞼緣,關于蠕形螨感染導致MGD的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發(fā)現,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患者的蠕形螨感染數量明顯增加。研究發(fā)現,蠕形螨寄生于皮脂腺內,可直接損傷上皮細胞,導致細胞變性及過度角化,阻塞瞼板腺導管開口,此外,蠕形螨的代謝產物及分泌物如不能及時排除也可堵塞瞼板腺,從而導致MGD的發(fā)生[11]。對機體而言,蠕形螨作為異物,能夠引起炎癥反應,也可攜帶各種細菌,釋放毒性介質,誘發(fā)炎癥反應,這些炎癥反應可以導致瞼酯變性,黏稠度增加,促進上皮角化,導致瞼板腺阻塞,最終引起MGD[12-13]。蠕形螨導致瞼板腺功能障礙的機制可概括為直接損害、免疫反應、病原微生物載體[14]。
目前,眼科治療蠕形螨感染的方法主要為物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相對簡單,未形成系統(tǒng)化的治療方法。為尋找一種系統(tǒng)化的能夠非常有效地治療蠕形螨感染的方法,本研究采用口服奧硝唑片,局部應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聯(lián)合熱敷、按摩、清潔瞼緣等方式的系統(tǒng)治療方案,結果發(fā)現,治療后患者感染蠕形螨數量明顯降低。研究發(fā)現,口服奧硝唑片后隨訪復查蠕形螨感染轉為陰性[15]。茶樹油不僅可以清除瞼緣鱗屑,誘導蠕形螨移出毛囊及皮脂腺,還可以有效殺滅蠕形螨,從而起到有效的治療作用[16]。次氯酸生理鹽水溶液能夠快速殺菌,強效破壞細菌膜,促進傷口愈合,廣泛應用于外科傷口消毒[17]。劉琴英等[18]證實其對瞼緣炎的治療具有輔助效果。蠕形螨不耐高溫,溫度高于37℃不利于其生長[19],有效殺滅蠕形螨的溫度是58℃[20],熱敷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蠕形螨生長。同時,熱敷、按摩能夠促進瞼酯融化及排除,雖不能直接殺滅蠕形螨,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局部微環(huán)境,促進蠕形螨數量減少。
圖1患者A治療前裂隙燈檢查結果A:右眼;B:左眼。
圖2圖1同患者治療前蠕形螨鏡檢結果A:右眼上瞼處可見毛囊蠕形螨(箭頭所示);B:右眼下瞼處可見皮脂蠕形螨(箭頭所示);C:左眼上瞼處可見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同時存在(箭頭所示)。
本研究發(fā)現,試驗組患者干眼觀察指標較對照組明顯嚴重,經綜合除螨治療后,試驗組患者蠕形螨感染陽性率降低、數量減少,同時干眼觀察指標檢查結果除SⅠt外均明顯好轉,表明蠕形螨感染能夠導致干眼癥狀,但仍需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分析。此外,我們發(fā)現對照組受檢者的蠕形螨感染陽性率為28.1%,與國內其他學者的檢查結果相類似[21]。盡管蠕形螨感染是瞼緣炎的致病原因之一已經得到認可,但是部分蠕形螨感染者卻沒有主觀癥狀,說明其致病機制還不是十分明確。有研究認為蠕形螨感染致病與蠕形螨種類、數量,患者免疫力等多種因素有關[22],但仍需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蠕形螨感染致MGD患者的蠕形螨感染數量較正常人明顯增高,綜合除螨治療能夠減少蠕形螨數量、降低蠕形螨感染陽性率,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