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妮 曲曉亮
(1,山東省青島市萊西市綜合行政執(zhí)法局 266600;2,山東省青島市萊西市院上鎮(zhèn)人民政府 266600)
山羊絨是山羊表皮粗毛根部的一層細絨,距離皮膚較近,若剪毛時留茬過長會造成抓絨難度增大,若抓絨強度過低會造成抓絨后有大量山羊絨殘留,若抓絨強度過大會造成羊只的皮毛受損,羊皮與酮體受損,出現(xiàn)皮下淤血與充血現(xiàn)象。山羊在抓絨過程中會對山羊皮毛、腸胃與臟腑造成刺激,抓絨過程如果用力過猛會導致山羊強烈疼痛,從而造成羊只條件性反射,引起山羊機體紊亂。山羊瘤胃平滑肌不具備自律收縮能力,瘤胃運動需要依賴傳入神經、網胃與瘤胃的運動中樞及傳出神經的整體循環(huán)[1]。若在抓絨過程中造成其中一部分損傷會影響瘤胃的正常消化,發(fā)生迷走神經性消化不良綜合征。該病癥會使山羊采食量降低甚至絕食,腸胃脹氣,糞便排量降低,最后導致患病山羊瘤胃弛緩癥。同時在抓絨時中工作人員給山羊翻身過程中不注意平衡會造成山羊小腸與盲腸的扭轉,給山羊帶來巨大的傷害。
山羊在抓絨后若身體不適會出現(xiàn)擺尾、伸腰、磨牙、呻吟、跳躍等現(xiàn)象,仔細觀察山羊口舌冰涼、口部青紫、鼻部呼出冷氣、腹部脹氣、四肢末梢冰冷,體溫嚴重下降。
山羊在抓絨后死亡的多數(shù)為盲腸造成360°扭轉,盲腸產生淤血、變紫,小腸充血、充氣;其余部分患病羊會有胃腸臌氣,最常見的為瘤胃臌氣;山羊在抓絨后因抓絨不當造成羊皮與酮體受損[2]。
抓絨導致羊只死亡的病因多樣化,所以,在治療過程中首先要明確羊只病因對癥治療,避免盲目治療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器官移位造成山羊疝痛癥狀。這種情況下多數(shù)是盲腸移位,首先應幫患病山羊減輕疼痛感,采用解痙止痛藥物,使用消炎與抗感染藥物。解痙止痛藥物可以采用安乃近,成年山羊可以肌肉注射30%的安乃近10ml,羔羊則減半注射5ml。消炎與抗感染藥物可以采用青霉素鈉320 萬單位與地塞米松5mg 進行肌肉注射,每天兩次。若羊只懷孕不可以使用地塞米松,會影響羔羊的正常生長發(fā)育,可以使用滅菌用水代替地塞米松[3]。
針對山羊胃腸臌氣及食欲降低等情況應及時幫助山羊消除胃腸臌氣,避免胃腸臌氣時間過長對羊只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從而影響生產??梢圆捎枚坠栌皖w粒沖泡、灌服,消除腸胃臌氣。若病情嚴重的羊只在灌服藥物后沒有任何起色可能發(fā)生胃腸扭轉,需要通過人工協(xié)助,將患病羊直立、保定,患病羊從兩前只直立抱起。另一個人用手輕柔羊只腹部,采用左右交替手法,按揉力度應保持均勻,直至患病羊只發(fā)出“咯咯”聲后,證明扭轉的腸道回位正常,大約1h 后患病羊就可以正常采食。
針對發(fā)生口舌溫度較低的患病羊應使用藿香正氣水治療,每天1 次,每次20ml。若患病羊只患病嚴重可以使用鹽酸腎上腺素皮下注射,注射劑量為1ml。
使用正確的抓絨技術是預防抓絨引起死亡的基礎。抓絨過程中主要考慮的因素包括抓絨時間、使用工具及抓絨方法,同時要注意妊娠母羊的抓絨。
山羊抓絨通常在每年3~5月進行,山羊絨毛的脫落首先從頭部開始,隨后脫落部位逐漸向股部方向移動。頭部、耳部及眼周圍的絨毛開始脫落,且絨毛比較容易與毛被分離時可以開始抓絨,對于絨毛較多的山羊通常抓兩次絨,其間間隔2~3 周。
抓絨使用的鐵絲梳通常有兩種,一種較密,每根鐵絲間距為0.5~1.0cm;另一種較為稀疏,每根鐵絲間距為2.0~2.5cm,鐵絲頂端磨圓以防損傷山羊皮膚。抓絨時先梳理羊毛清除雜物和糞便。順著毛股生長方向從上往下梳,梳理過程中不能過度用力,尤其要注意腹部抓絨。抓絨結束后檢查山羊的情況,沒有異常的方可放回欄舍。
在給山羊進行抓絨前需停食、停水12h,其次,選擇適宜的天氣抓絨,避免下雨天及潮濕的氣候環(huán)境下抓絨,否則容易引起羊絨變質且不容易抓絨。此外,在給妊娠母羊抓絨時要格外注意,在抓絨開始后先給妊娠母羊抓絨,再給公羊和育成羊抓絨。對于即將生產的母羊停止抓絨,患有皮膚病的山羊也要停止抓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