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晨
清康熙朝的陳廷敬曾歷任經(jīng)筵講官(康熙帝的老師)、工部尚書、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康熙字典》總修官等職??滴踉谖?1年,陳廷敬在康熙朝從政53年間,歷經(jīng)28次升遷,一直做到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清朝不設宰相,大學士就相當于宰相了。
陳廷敬的功勞自不必說,這里要說的是他的別號——“半飽居士”。
何謂“半飽居士”?是陳廷敬家境貧寒,每頓飯只能吃半飽嗎?非也。“半飽”者,乃“不貪得無厭,容易滿足”之意?!鞍腼柧邮俊眲e號是陳廷敬的門人給起的,這別號很切合陳廷敬的特點。
陳廷敬為官期間,廉儉居官,始終保持清廉的本色。他為官謹慎,知足,從不貪得。他深知,一個人胃口過大,貪得無厭,必為天理所不容,最終結果必然是自取滅亡。在擔任左都御史期間,他曾向朝廷奏呈《勸廉貴先以儉祛弊務絕其源》的奏章,強調(diào)“貪廉者,治理之大關,奢儉者,貪廉之根底。欲教以廉、當先使儉”。并提出通過朝廷立法、重新嚴格制定衣冠服飾輿馬乘車,器用婚配喪葬等禮制與辦法,使人心尚儉,以挽日益奢侈頹廢之風。
無論官居何職,陳廷敬都能提出革新除弊的措施,而且在執(zhí)行中身體力行,走在前頭。在官居吏部尚書時,陳廷敬曾嚴飭家人,有行為不端者、有送禮賄賂謀私者,不得放入。他到禮部上任,則立下規(guī)矩:“自廷敬始,在部絕請托,禁饋遺?!彪y怪揚州八怪之一的文學家金農(nóng)寫詩贊陳廷敬:“獨持清德道彌尊,半飽遺風在菜根。”
時下,官場上時常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一個省、市級官員出事了,貪腐了,一查,早在任現(xiàn)職的前兩三個職務之前就開始貪腐生涯了。只是隱藏得好,沒有暴露,或沒有曝光。奇怪嗎?不奇怪。原來,當初當小官的時候,他就是一個貪得無厭的主兒。別說是“半飽”了,簡直就是直吃得滿嘴流油、腦滿腸肥。沒有法紀,沒有約束嗎?有的,黨章,“四個必須”“八條規(guī)定”,可謂一樣不缺,一條不少。可在他們看來,所有的規(guī)矩、制度都是用來規(guī)范和約束別人的,不包括他們自己,把自己當成了法制和紀律執(zhí)行中的看客,置身度外。加之一度法紀執(zhí)行不嚴,一邊貪腐一邊升遷的事情便堂而皇之地走上了臺面,這才有了“貪腐追到幾任前”的事。倘若為官能夠像陳廷敬那樣秉持“半飽”,別說幾任,即便連續(xù)從政幾十年,也不會成為貪官。再說了,如果在遵章守紀上能夠像陳廷敬那樣“自廷敬始”,自然也就更不至于“帶病作業(yè)”若干年,最終被查得個屁滾尿流、狼狽不堪,落得個可恥的下場。
“半飽”,是一種居官的狀態(tài),也是官員的一種更高的追求。舊時當官,有官職在身,亦即意味著獲得了護身符。別說是吃飽,就連溫飽、小康也不算渴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不是白說的,那確實是真金白銀,而且數(shù)字可觀。以“半飽”為標準,顯然是把標準定在了廉潔上,把當官的準則界定在清廉上。因為欲求不高,欲望不奢,所以他能夠廉儉居官。故而,陳廷敬的“貪廉者,治理之大關;奢儉者,貪廉之根袛。欲教以廉,當先使儉”是明智的,也是正確的。我們黨在反貪反腐問題上,不但強調(diào)有腐必反,有貪必肅,老虎、蒼蠅一起打,而且于2013年11月18日,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實施了《黨政機關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條例》,說明我們黨的反貪反腐是注重了以節(jié)儉為基礎的。有了這個基礎,就意味著黨的各級干部有了“半飽”的可能。黨的干部若能夠以“半飽”為常態(tài),那么,不想腐就有望逐步實現(xiàn)。